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5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58篇
林业   57篇
农学   77篇
基础科学   24篇
  26篇
综合类   918篇
农作物   60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1343篇
园艺   40篇
植物保护   26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51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篇
  1965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簇毛麦6V#2S和6V#4S染色体臂分别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Pm V,在与小麦的杂种后代中,抗病基因与外源染色体臂共分离。开发鉴定2条外源染色体臂间多态性的序列,尤其是遗传信息相对缺乏的6V#4S染色体臂的序列,对于其在遗传与育种上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携带6V#4S·6DL染色体的小麦易位系Pm97033及感病小麦亲本宛7107接种白粉菌的叶片转录组数据为资源,通过差异基因筛选、共线性分析、簇毛麦基因组扩增及测序验证的方法,鉴定出来自6V#4S的表达序列P21461和P33259,其中基于P21461序列设计的引物P461-5在簇毛麦6V#2S和6V#4S染色体臂的扩增产物具有30 bp的In Del和4 nt的多态性。用该引物转化的标记P461-5a可以鉴定抗白粉病小麦品种和高代品系所含的外源染色体,显示其在簇毛麦抗源鉴别和小麦抗病育种辅助选择中潜在的应用价值。根据P33259开发的标记P259-1可以对含有6V#4S染色体臂的材料进行特异扩增,但对6V#2S·6AL易位染色体没有扩增产物,因此P259-1可作为6V#4S·6DL易位染色体的特异分子标记。q RT-PCR分析结果显示,P21461的表达不受白粉菌诱导,而P33259在接菌后12 h和24 h的转录水平比接菌前提高约2倍,推测其可能参与Pm97033与白粉菌的早期互作。  相似文献   
72.
为筛选出防控烟蚜茧蜂生产中主要病虫害的高效措施, 通过温室试验研究了5种不同目数的尼龙网、 20种单一化学药剂、 3种混剂对烟蚜茧蜂生产中主要病虫害防治效果及对烟蚜茧蜂繁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 70目尼龙网和6%乙基多杀菌素2000倍液能有效控制斑潜蝇、 蓟马、 烟草盲蝽、 斜纹夜蛾、重寄生蜂、 食蚜蝇;(2) 2%氨基寡糖素800倍液 0.3%过磷酸钙溶液能有效防治普通花叶病、 烟草番茄斑萎病毒;(3) 6%乙基多杀菌素 24%腈菌唑1:1比例的2000倍液和25%嘧菌酯1500倍液能有效防治白粉病;(4) 6%荧光假单孢杆菌 2%奈乙酸可湿性粉剂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能有效防治烟草黑胫病、 根黑腐病, 并且上述措施均对烟蚜茧蜂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3.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又称秋黏虫,是新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为探究本土天敌斑痣悬茧蜂寄生不同龄期草地贪夜蛾幼虫后的生长发育表现,本研究检测了斑痣悬茧蜂寄生2龄、3龄和4龄草地贪夜蛾幼虫后子代蜂幼虫发育历期、茧历期、羽化率、茧重、成蜂个体大小和成蜂寿命。结果表明,寄主龄期对子代蜂的幼虫发育历期、茧历期和成蜂寿命存在显著影响。与寄生4龄幼虫的子代蜂相比,寄生2龄和3龄幼虫的子代蜂幼虫发育历期分别平均延长了2.08 d(z=5.42,P0.05)和1.64 d(z=4.23,P0.05);寄生2龄幼虫的子代蜂茧历期平均延长了0.46 d(z=3.51,P0.05),但寄生4龄幼虫的子代蜂茧历期与寄生3龄幼虫的子代蜂茧历期无显著差异。4龄幼虫体内羽化的子代蜂成蜂寿命比在2龄和3龄幼虫体内羽化的子代蜂成蜂寿命分别平均延长了1.46 d(z=-2.60,P0.05)和1.68 d(z=-2.98,P0.05)。寄主龄期对子代蜂羽化率、茧重和成蜂个体大小无显著影响。随寄主龄期增大,子代蜂的发育速度加快,但寿命缩短。研究结果将为揭示斑痣悬茧蜂与寄主草地贪夜蛾的互作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4.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红颈常室茧蜂Peristenus spretus Chen et van Achterberg雌性生殖系统结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卵子超微结构,并对15℃和23℃饲养条件下不同日龄的雌蜂卵巢管长度、卵巢管内卵室大小与成熟度进行了比较,揭示了该茧蜂雌性生殖系统结构与特征。结果表明:1)红颈常室茧蜂生殖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一对卵巢、2条输卵管、中输卵管等;2)雌成虫在羽化前期(1~3 d)卵巢内的成熟卵粒较少,卵巢管内含有大量的卵原细胞,卵子内充满了大量的脂滴,中后期(5~11 d)随着脂肪体的降解吸收,卵子内逐渐新生一些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其内存在滋养细胞、卵母细胞,并且滋养细胞无细胞膜存在。3)同一温度不同日龄红颈常室茧蜂卵粒数、成熟卵子数均差异显著,23℃下红颈常室茧蜂每条卵巢管内的日均卵子数20.70粒,显著高于15℃的日均卵子数18.65粒。  相似文献   
75.
为评估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控害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湿度60%~80%,光周期16L:8D)研究了20、24、28、32℃下腰带长体茧蜂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寄生功能反应和20、24、28℃下腰带长体茧蜂的自身密度干扰效应。结果表明:在20~32℃内,腰带长体茧蜂对亚洲玉米螟的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相同温度下,随着寄主亚洲玉米螟密度的增加,腰带长体茧蜂寄生量增加,但当寄主密度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寄生量趋于稳定。24℃的寄生效能最大,20℃最小。随着寄主亚洲玉米螟密度和腰带长体茧蜂密度的增加,搜寻效应逐渐降低。采用Hessell干扰模型,发现28℃时的搜寻常数Q和干扰效应m均为最大,腰带长体茧蜂个体间的干扰效应降低了其寄生效能。  相似文献   
76.
<正>用水缸、大塑料桶、塑料泡沫箱、水桶等容器来养殖水蛭,简易灵活、操作方便,农村养殖少量水蛭时均可采用。笔者于2014年4月至10月上旬,在采用水泥池养殖水蛭的同时进行了塑料泡沫箱养殖水蛭试验,21只泡沫箱(规格40厘米×60厘米×30厘米),箱内总底面积为5米2,总产鲜水蛭10.5千克。  相似文献   
77.
河流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是河流生态系统稳定且健康的重要保障之一。为识别河流岸带土地利用与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结构,本文从河流岸带保护角度选取水资源保护、净化环境、水文调节、土壤保持、维持养分循环、生物多样性六项生态服务功能,基于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修正的当量因子法估算得到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进行层次聚类分析识别河流岸带生态服务簇,并应用于太湖流域湖西区溧阳市县级河流——竹箦河作为实例研究。结果表明:(1)竹箦河河流岸带六项生态服务价值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聚集性。(2)竹箦河河流岸带可划分为五大类生态服务簇,分别为水源涵养型、绿色多元型、经济生态型、生态脆弱型以及耗水污染型。(3)各类服务簇的生态系统服务特点与空间布局分异明显,与岸带实际土地利用结构相协调,揭示了竹箦河河流岸带生态服务功能普遍较薄弱的现状。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竹箦河及类似平原地区骨干河流岸带功能区划分以及河流岸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8.
为减少烟草田化学药剂使用,提高烟叶品质等级,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试验因素为放蜂次数,共4次放蜂,设置50目防虫网笼罩的小棚4个,每棚单株接烟蚜量为100头,并放入1块烟蚜茧蜂蜂卡,调查放蜂次数对烟蚜数量、僵蚜数量、虫口减退率的影响,明确最佳放蜂次数.结果表明:随着放蜂次数的增加,1~2次放蜂的单株烟蚜数量持续增加,3~...  相似文献   
79.
为创建黄绿型茧色限性家蚕新品系,采用黄白型茧色限性材料与绿茧品种杂交、回交,通过系统选择,成功选育形成2个黄绿型茧色限性新品系,分别为限RG01和限RG02,并测定其茧层色素含量与SOD活性,结果表明同一品系中雌茧(黄茧)茧层β-胡萝卜素含量远高于同品系的雄茧(绿茧),各种颜色的茧层SOD活性差异相对较小;以2个黄绿型...  相似文献   
80.
赵明东  杨斌 《江苏蚕业》2006,28(3):27-27
<正>2005年春蚕期,通盐沿海蚕区的丝茧和种茧生产中发生了多年来未曾出现的大面积不结茧蚕,对蚕种产量和蚕茧产量、效益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大面积不结茧蚕,引起了许多技术人员的思考,笔者就蚕种生产过程中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