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9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76篇
林业   25篇
农学   53篇
基础科学   28篇
  91篇
综合类   377篇
农作物   33篇
水产渔业   68篇
畜牧兽医   363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为研究不同回收方法的肌浆蛋白对鲢鱼糜冻融稳定性的影响,分别通过加热法、酸偏移法和酸偏移-耦合壳聚糖絮凝法回收鲢鱼糜漂洗液中的肌浆蛋白,并将其添加至鱼糜中,测定鱼糜冻融循环过程中蛋白质冷冻变性、脂肪氧化及凝胶品质的指标。结果显示:添加不同方法回收的肌浆蛋白均能抑制鲢鱼糜冻融循环过程中盐溶性蛋白含量、Ca2+-ATPase活性和总巯基含量的下降以及表面疏水性的上升,其中加热法回收的肌浆蛋白抑制鱼糜蛋白质冷冻变性的效果最显著,经过9次冻融后仍能够对鱼糜蛋白质变性起到抑制效果。蛋白质羰基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肌浆蛋白的添加可以抑制鱼糜冻融循环过程中蛋白质氧化现象。而与空白组鱼糜相比,添加不同回收处理的肌浆蛋白的鱼糜,其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和pH值并没有显著变化。此外,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鱼糜凝胶品质会发生严重劣化,其中添加酸偏移-耦合壳聚糖絮凝处理的肌浆蛋白的鱼糜始终保持较好的凝胶质构性能。  相似文献   
63.
巴氏杀菌加热中3种淡水鱼肌肉的变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鲤、鲢和罗非鱼肌肉在巴氏杀菌条件 ( 75℃和 80℃ )下加热 ,测定其Vp值、升温曲线的斜率 fh 值、失水率以及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 ,3种鱼中罗非鱼肌肉升温速度最快 ,鲤最慢 ;罗非鱼肌肉过氧化物酶完全失活所需的Vp值最高 ;随加热温度升高 ,鲢失水率增加最多 ,而罗非鱼变化最小。在巴氏杀菌条件下 ,不同鱼类肌肉失水率对加热温度、Vp值变化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因此 ,在生产中应根据加热温度、Vp、失水率等参数合理制定各鱼种相应的巴氏杀菌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64.
水貂黄脂肪病主要是由于水貂采食了变质的肉、鱼等动物性饲料引起的一种脂肪代谢障碍病,以全身脂肪组织发炎、渗出、黄染、肝小叶出血性坏死、肾脂肪变性为特征。本病能引起水貂大批死亡,在繁殖季节可导致母貂发情不正常、不孕、流产、产后无乳,公貂利用率低、配种能力差。  相似文献   
65.
动物脂肪组织是机体重要的器官,主要负责能量的储存和代谢,同时分泌多种脂肪细胞因子(adipokines)参与机体生理功能的调控。脂肪组织的功能紊乱与人类的肥胖病、糖尿病以及代谢综合症密切相关,多年以来动物脂肪组织的细胞分化起源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白色脂肪、棕色脂肪和肌肉组织都来源于机体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的分化起源更加亲近,但随着对棕色脂肪分化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在早期发育阶段有着不同的前体细胞,而棕色脂肪组织与肌肉组织的分化支系更加亲近。以往的脂肪分化研究往往利用基质血管组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SVF)或肌卫星细胞等混合细胞群作为实验材料,随着流式细胞仪、转基因动物模型和干细胞表面标志抗原识别等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从这样的混合细胞群中分离得到纯的前体脂肪细胞系,从而提示我们之前的研究可能过高的估计了这样的混合细胞群体的活体分化潜能。进一步深入研究动物脂肪组织的分化起源,有助于我们理解机体脂肪沉积的具体机制,从而为治疗脂肪代谢相关疾病以及提高动物肉品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6.
季铵盐络合碘对鱼类出血病和烂鳃病的防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铵盐络合碘具有季铵盐与碘的双重杀菌作用,是目前比较理想的防治鱼类暴发性出血病和烂鳃病外用药物.季铵盐对菌体有很强的亲和力,通过吸附、溶解菌体胞浆膜,降低病原体的表面张力,增加胞膜的通透性,造成重要酶和营养物质的漏失,水渗人菌体,使其破裂或溶解,释放出的碘(I2)则氧化菌体蛋白的活性基因,并与蛋白中的氨基酸结合而导致蛋白变性和抑制菌体的代谢酶系统,促使病原体崩解死亡.  相似文献   
67.
选用50头体重相近的三元杂交断奶健康仔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全程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试验1、2、3、4组在试验第1天到第28天分别饲喂基础日粮+蜡样芽孢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戊糖乳杆菌(质量比为1∶1∶1、1∶2∶1、2∶1∶2、1∶1∶2)的混合益生菌制剂,在第29天到第42天饲喂基础日粮。饲喂28 d后计算各组仔猪日增重、料重比、腹泻率。结果表明:4个试验组仔猪的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料重比均低于对照组,腹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1、3组仔猪的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试验1组仔猪的日增重又稍高于试验3组;试验1、3组仔猪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试验1组仔猪的料重比又稍低于试验3组;试验1组和3组仔猪的腹泻率相同,且低于试验2组和4组,表明4种比例混合的益生菌制剂均能促进仔猪生长,且以质量比1∶1∶1、2∶1∶2混合的益生菌制剂促进仔猪生长的效果较好;对试验1组和对照组仔猪在试验0、7、14、21、28、42 d肠道内菌群的定量PCR结果表明,试验1组仔猪肠道内蜡样芽孢杆菌、鼠李糖乳杆菌数量在饲喂益生菌制剂期间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即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而对照组3种菌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在停喂益生菌制剂2周后,3种益生菌仍呈规律变化,表明饲喂益生菌制剂能够调节仔猪肠道相应菌群的生长;对仔猪肠道粪样菌群的16SrDNA的特异序列的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及抠胶测序的结果表明,仔猪在饲喂益生菌制剂7 d后,肠道蜡样芽孢杆菌、肠球菌、链球菌、双歧杆菌、戊糖乳杆菌、大肠杆菌、鼠李糖乳杆菌菌群数量均下降,到第28天时,各种菌群数量均上升,表明饲喂益生菌制剂不仅能调节仔猪肠道相应益生菌的生长,还能调节肠道肠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与双歧杆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68.
口服急性毒性试验中Cry1C蛋白对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不同ICR(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ch)小鼠在口服急性毒性试验中摄入Cry1C蛋白前后其肠道菌群的变化,进而对该抗虫蛋白的食用安全性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DGGE图谱经UPGAMA聚类分析显示:小鼠间菌群结构存在较明显的个体差异;实验期间,对照组小鼠灌胃前后其菌群基本保持稳定;实验组小鼠试验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差异较对照组明显.随着灌胃的停止其变化差异在经历过高峰后会随着停喂时间的延长而减小,且菌相有逐渐恢复灌胃前结构的趋势.从肠道菌相的角度分析可知:该抗虫Cry1C蛋白对小鼠是基本安全的.  相似文献   
69.
全球性肥胖流行问题愈发严峻,而脂肪组织本身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人和哺乳动物体内存在两种脂肪组织,发挥着截然相反的作用。与白色脂肪组织存储机体过剩的能量不同,棕色脂肪组织中存在独特的解偶联蛋白,能将脂肪酸氧化磷酸化,释放热能,增加能量消耗。因此,通过激活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加速体内储存的脂质氧化磷酸化,成为了一种新的预防和治疗肥胖的手段。论文阐述影响棕色脂肪产热活性的因素以及相关机制,旨在为肥胖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70.
黄脂病是以动物体内脂肪组织呈现黄色为特征的一种色素沉积性疾病,俗称“黄膘”、“黄脂肪病”或“营养性脂膜炎”。羊在快速育肥过程中,由于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过多或维生素E缺乏,以及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时,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增强产生蜡样质色素在脂肪组织中沉积,导致脂肪变黄而形成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羊肉市场需求的日益增加,调动了养羊的积极性,出现了一些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进行羊的规模化养殖,但在快速育肥饲养的过程中,不加强管理,很容易发生营养代谢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