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1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61篇
林业   60篇
农学   38篇
基础科学   74篇
  47篇
综合类   488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62篇
畜牧兽医   986篇
园艺   42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底质对小褐虾生长和存活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小褐虾(Crangon uritai)的人工饲养,以观察栖息底质对其存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实验小褐虾样本来自韩国釜山Dadaepo(35°02′N,128°57′E)附近4 m水深海域的桁杆拖网渔获,共选取80尾样本进行实验,其中雌性40尾、雄性40尾,并分别被独立饲养在40个有沙和40个无沙的2 L容器中。为便于分析,将实验样本设为每组20尾,分别为无沙饲养的雌性组NSF和雄性组NSM,以及有沙饲养的雌性组SAF和雄性组SAM。实验环境条件为水温14℃、盐度32.5、光周期L∶D为12∶12。饲养期间,每天投喂新鲜的冷冻虾肉,投喂24 h后将残饵虹吸排除,海水每3天更换1次,整个实验持续100 d。实验前测定每尾实验小褐虾样本的体长和性别。实验中每天检查每个容器中的小褐虾蜕皮、死亡和残饵情况,并记录蜕皮时间以便计算其蜕皮间隔。结果表明,在各组最初样本的甲长分布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的情况下,经过整个实验周期,小褐虾NSF和NSM的存活率分别为28%和10%,而SAF和SAM分别为38%和25%。各对照组个体平均甲长的增长量NSF为1.22 mm、SAF为1.43 mm、NSM为0.6 mm、SAM为0.9 mm。有沙饲养条件下,雌性和雄性的蜕皮间隔分别为15.0 d和15.3 d,而无沙饲养的雌雄的蜕皮间隔分别为16.0 d和16.0 d。无论雌性还是雄性在有沙饲养条件的蜕皮间隔均比无沙饲养的短。有沙饲养的雌、雄个体蜕皮增长率分别为5.2%和4.8%,无沙饲养的蜕皮增长率分别为3.7%和3.2%,在有沙饲养条件下雌、雄的蜕皮增长率均较无沙饲养的要大。有沙饲养的雌雄个体生长速度均较无沙饲养的要快,有沙饲养的雌性个体绝对增长率相对于雄性个体要更高。在提供沙质底质的条件下,小褐虾的存活率提高,蜕皮间隔明显缩短,蜕皮增长率增大,更有利于小褐虾的生长。[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90-98]  相似文献   
72.
[目的]对野生食用菌进行分子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为其进一步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DNA ITS序列分析方法对一野生菌进行分子鉴定,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由新鲜子实体分离得到的纯菌株为Paxillus ammoniavirescens,其菌丝体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最适培养温度为25℃,最适pH为4.5。[结论]卷边网褶菌菌丝体液体培养的最佳配方为:可溶性淀粉20 g,蛋白胨2 g,KH_2PO_4 3.0 g,MgSO_4 4.5 g,水1 L。按此配方培养,可获得平均干质量为80 mg的菌丝体,明显高于其他配方。  相似文献   
73.
以黄籽油菜‘410’‘456’‘552’和黑籽油菜‘492’为试验材料,采用花期标记、定期采样、形态和生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种子胎萌发生时期、环境对胎萌的影响以及胎萌与种子的形态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种子胎萌发生在种胚充实阶段(花后27~36 d左右),初始胎萌率为2.44%~3.90%,胎萌发生时期越早的品种的胎萌率越高;种子千粒质量与胎萌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为0.84~0.97),含水量与胎萌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为–0.93~–0.98);种胚充实初期高温高湿的外部环境、较薄的种皮及相对较高的脂肪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呼吸强度均易导致种子胎萌的发生,而种子电导率、总糖含量与胎萌率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74.
基于rDNA ITS序列研究蚌科6种类的系统发生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1以及ITS2序列研究了江苏地区蚌科(Unionidae)6种常见贝类——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背角无齿蚌(Anodneta woodiana woodiana)、扭蚌(Arconaialanceolata)、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以及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的系统发生关系。结果显示:6种蚌的ITS1序列长度介于354~439 bp之间,平均G+C百分含量为52.7%;ITS2序列长度介于287~354 bp之间,平均G+C百分含量为51.2%。对6种贝类的相关序列进行比对,ITS1的比对长度包括501个位点,其中有364个变异位点和99个简约信息位点;ITS2的比对长度包括381个位点,其中有259个变异位点和66个简约信息位点。以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为外群,采用邻接法(NJ)分析6种贝类的系统发生关系,贝类明显聚合为3个类群:类群Ⅰ包括三角帆蚌(H.culingii)和背瘤丽蚌(L.leai),类群Ⅱ包括扭蚌(A.lanceolata)和圆顶珠蚌(U.douglasiae),类群Ⅲ由背角无齿蚌(A.woodiana woodiana)和褶纹冠蚌(C.plicata)组成。  相似文献   
75.
子宫脱出,是子宫、子宫角、子宫体、子宫颈及阴道等翻转突垂于阴门之外。若子宫角的一部分翻转突入阴道内,称不完全的子宫内翻;若全部子宫角翻转突入阴道内,称完全的子宫内翻。水牛子宫脱出主要是由于怀孕期运动不足、胎水过多、胎儿过大、多胎怀孕子宫过度伸张、宫肌弛缓等因素而发病,多在分娩后12h内子宫颈尚未缩小和胎衣未排出时发生。1发病情况发病牛为册亨县者楼镇红旗村陈某家的水牛,该牛青灰色毛,年龄约6岁,体重约500kg。于2010年8月11日晚产出一头母犊,产犊后该牛卧地不起,不停地努责,导致子宫  相似文献   
76.
采用嫩枝扦插技术能明显缩短胎里红枣树育苗周期,本文从插条选择、扦插时间、幼苗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嫩枝扦插的各项技术要点,以期为枣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7.
根据8红优256制种实践及对比观察试验,认为杂交稻制种父本花期比母本花期快9~12d时在父本剑叶出完最早禾胎第3天开始采取拔胎2次的方法,如快6~8d的可以采取拔胎1次的方法,可以提高母本受粉率,增加产量,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78.
以高胎萌材料‘8407’、中度胎萌材料‘夏胜’和弱胎萌材料‘B热’,以及不发生种子胎萌的材料‘92S24’和‘72M’为试材,采用蕾期授粉、花期标记、定期采样方法,统计种子胎萌的发生状况,研究了大白菜种子胎萌现象的发生状况及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8407’种子胎萌出现于花后14d,而‘夏胜’出现于花后23d,且前者的种子胎萌率极显著高于后者,二者的种子胎萌主要发生于花后26~32d的发育阶段。‘8407’的主枝种子胎萌率高于一次分枝和二次分枝,且主枝角果基部的种子胎萌率显著高于角果中部和顶部;‘夏胜’种子胎萌部位性不明显。根据杂交当代种子胎萌表现的差异,表明无胎萌对胎萌为显性,且胎萌特性同时受到细胞质和细胞核基因的共同调控。  相似文献   
79.
奶牛不孕症分为暂时性不孕症和终身不孕症.近几年来,奶牛养殖业效益走低,农户饲养奶牛呈维持状态,因而奶牛营养不良或营养不平衡,暂时性不孕症的发病率显著升高,发病占成母牛的30%以上,平均产犊间隔延长3~4个月,有些牛群产间距长达16~18个月,严重影响了奶牛全寿命的产值效益. 1 奶牛不孕症病因分析 1.1 高产奶牛内分泌失调.  相似文献   
80.
1栽培流程(1)用水田带状旋耕机对稻田两稻茬之间的部分进行间隔带状旋耕,形成间隔带状苗床,原稻茬不动,同时完成施肥、镇压作业,每条旋耕带的断面呈倒凸字形,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