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1篇
林业   4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8篇
综合类   12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40篇
园艺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建设意义和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农民职业化工作面临农民教育培训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的问题,国内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虽然作出了很多贡献,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将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平台作为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主体进行建设,同时,创建教育培训基金,维持平台良性可持续运转,有望改变我国目前农民教育培训多家参与、资源浪费以及不可持续进行的现状。  相似文献   
42.
经营秘诀勤学最强者2002年2月,玉芙蓉第一次被朋友带到网上购物,她这才发现原来有这样一个方便快捷的购物场所,一直不喜欢热闹地方的她,就这样爱上了网上安静的购物环境。但当时她仅仅作为一个买  相似文献   
43.
中国农垦探索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呼唤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催生职业农民。未来农垦的的转型升级和发展出路,在于以农业现代化为奋斗目标,以农场家庭化为经营模式,以农民职业化为市场手段,积极探索建立农业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经营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怎样种好地?近年来,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主体呈现老龄化、低龄化,青壮年劳动力比例下降。农垦急需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就是未来衣垦建设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44.
阳昆 《湖南农机》2011,(11):199-200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的提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辅导员的工作也由单纯的思想政治的功能转向管理服务等现代化职业功能。以胜任力理论为指导,建立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考核体系,以考核促改进,以考核促建设,以考核促发展,才是胜任力模型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5.
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活力源泉。分析了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激励现存的问题,提出了构建辅导员职业化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及具体的方式措施。  相似文献   
46.
“抓发展、抓管理、抓队伍,创一流”是国家电网公司加快发展,实现“一强三优”现代供电企业目标的基本工作思路。其中抓干部队伍建设是企业能够快速发展,实现战略目标的基础和人才保证,也是保证企业高效运转、各项工作协调推进的重要保证。企业机关干部的形象很火程度上代表企业的形象,机关干部的作风体现企业的作风,其工作水平也反映了整个企业水平的高低。  相似文献   
47.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职业化需要农民快速而普遍地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及技能。运用战略联盟原理构建虚拟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可以有效整合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职业化农民提供所需要的教育与培训。  相似文献   
48.
农民职业化教育是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之际,防止农村返贫的重要举措,能激发农民投入生产的主动性、改善农村劳动力流失现状、有效推进乡村振兴.但目前农民职业化教育存在农民主动学习积极性低、教育培训内容与形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鉴于此,笔者提出了从加强宣传力度、实施分类教育、强化教师培训、完善监管机...  相似文献   
49.
根据职业化岗位四级递进式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分析其内涵,重点阐述了职业化岗位四级递进式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保障及取得的成效,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0.
作为国家与村民之间重要联结的村干部,是乡村治理中的重要参与主体,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村干部职业化作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式,在全国许多地区得到推行。村干部职业化并非简单的好与坏、可行与不可行问题,应当在分析其利弊的基础上,加以客观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