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61篇
  免费   635篇
  国内免费   692篇
林业   1842篇
农学   387篇
基础科学   400篇
  1055篇
综合类   4823篇
农作物   307篇
水产渔业   894篇
畜牧兽医   1606篇
园艺   373篇
植物保护   501篇
  2024年   207篇
  2023年   575篇
  2022年   620篇
  2021年   561篇
  2020年   472篇
  2019年   498篇
  2018年   298篇
  2017年   387篇
  2016年   438篇
  2015年   444篇
  2014年   532篇
  2013年   550篇
  2012年   598篇
  2011年   642篇
  2010年   582篇
  2009年   557篇
  2008年   738篇
  2007年   625篇
  2006年   394篇
  2005年   431篇
  2004年   288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211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12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桤柏混交林林下植被结构及生物量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以及演替、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15,20,25 a桤(Aluns cremastogyme)柏(Cupressus fu-nebris)混交林和由桤柏混交林演替而来的30 a纯柏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川中丘陵区桤柏混交林的林下植被结构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1)灌丛和草本的物种丰富度在10~20 a间增加,20~30 a间,灌丛物种丰富度显著降低,草本层无明显变化.(2)灌丛和草本层的高度在10~15 a间显著增加,15~30 a间缓慢降低,灌丛高度具较大的空间异质性.(3)灌丛和草本层的盖度在15 a前后有显著的上升和下降,20~30a间无显著的变化;草本层的盖度高于灌丛,且空间异质性小于灌从.(4)灌丛生物量在15 a前后有显著增加和下降,20~30 a间相对稳定;草本层生物量在10~30 a间呈波动性变化,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桤柏混交林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林下植被的结构和功能呈逐渐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992.
探讨了微域尺度(32 m长的横剖面)苏打碱土的特征以及植被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沿洼地向高平地土壤表现为盐化草甸土-浅位柱状苏打碱土-白盖苏打碱土-中位柱状苏打碱土的分布格局.植被为圆叶碱毛茛/蔚蓄蓼群落、鹅绒委陵菜群落、羊草/寸草苔群落、裸地以及羊草/星星草/虎尾草群落,其中委陵菜/篇蓄蓼群落、羊草/苔草群落沿洼地呈环状分布,裸地以及碱茅/虎尾草/羊草群落呈斑状分布.洼地边缘的植被具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和覆盖度,生物量也最高;高平地的植被矮小,生物量较少.裸地的盐分含量较高(可达3.38%),土体紧实,限制了植被生长.  相似文献   
993.
Biolog, 16S rRNA gene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and phospholipid fatty acid (PLFA) analyses were used to assess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in a chronosequence of tea garden systems (8-, 50-, and 90- year-old tea gardens), an adjacent wasteland, and a 90-year-old forest. Biolog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 (AWCD) of all carbon sources and the functional diversity based on the Shannon index decreased (P 〈 0.05) in the following order: wasteland 〉 forest 〉 tea garden. For the DCCE analysis, the genetic diversity based on the Shannon index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tea garden soils than in the wasteland. However, compared to the 90-year-old forest, the tea garden soils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genetic diversity. PLFA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atio of Gram positive bacteria to Cram negative bacteri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tea garden soils than in the wasteland, and the highest value was found in the 90-year-old forest. Both the fungal PLFA and the ratio of fungi to bacteri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three tea garden soils than in the wasteland and forest, indicating that fungal PLFA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land-use change. Based on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ll three analytical methods showed that land-use change had a greater effect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than tea garden age.  相似文献   
994.
本文根据侵蚀坡地治理实践,就侵蚀坡地治理中的“小老头松”、侵蚀坡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群落配置中的地带性、重建植被中的群落演替、坡地茶果园开发方式、庭院经济生态体系等问题等进行了讨论。指出:侵蚀坡地土壤贫瘠和裸露坡地近地表千热化是重建植被的主要障碍因素;坡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主要取决于土壤、植被、小气候等因素;侵蚀坡地植被的重建必须着眼于建立地带性森林系统,遵循地带性规律进行种群配置;植被群落发育程度必须与土壤肥力恢复水平相适应,即在先锋群落配置中要注重草被层的生长,避免造成“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空中绿化”现象;侵蚀坡地果园的开发必须注重地被植物的保护和建设。“果-草-牧-沼-菌”庭院经济生态工程是解决水土流失区农民“钱”、“肥”、“烧”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5.
间种白三叶草和稻草覆盖控制丘陵茶园杂草效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开展丘陵茶园杂草生态控制,可减少对茶园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消耗,避免使用化学除草剂。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野外应用小样方多点采样调查茶园杂草种群数量、生物量、平均株高和茶芽密度等指标,结合实验室的茶叶内含成分分析和感官评审。结果表明:茶园共有杂草16科31属31种,春季(4月)以生长速度较慢、生物量小、株高在30cm以下的杂草为主,夏季(7月)以生长快、植株高和生物量大恶性杂草为主,秋季(9月)恶性杂草开始减少,酢浆草、白花蛇舌草等生物量小、株高矮的杂草逐渐增多;稻草覆盖处理茶园春、夏和秋季3个观测时期杂草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H)、均匀度(J)等指数均高于清耕对照,优势集中性指数(C)低于清耕对照;间种白三叶草处理春、夏和秋季3个观测时期杂草总数量和生物量均显著低于清耕对照,夏、秋季杂草平均株高显著低于清耕对照;稻草覆盖和间种白三叶草处理春季茶芽重和产量显著高于清耕对照,鲜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于清耕对照,茶叶感官评审得分高于清耕对照处理。这表明稻草覆盖和间种白三叶草能改变茶园杂草群落结构,有效控制杂草生长,增加茶叶产量和改善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996.
平面翻堆机转子高度调节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实现平面翻堆机转子的高度调节、水平平衡及安全保护,该文对翻堆机行走系悬置的液压系统及其控制器进行了研究,研究采用变结构和PID联合控制,获得转子水平的较高控制精度;通过采用线性随机二次型最优控制推导出转子高度调节的控制规律,仿真得出了不同信号输入下各参数的变化规律;同时基于预设的作业基准,实时完成转子高度控制。该控制策略能有效地消除因干扰力而引起的振荡现象,达到平滑的控制目标;油气悬置采用LQG控制,对转子高度调节性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能够形成不同的森林群落,探究森林群落类型和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有利于促进森林群落土壤养分循环,维持森林群落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以甘肃裕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乔木群落为研究对象,基于样地—物种和样地—土壤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树(MRT)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天然...  相似文献   
998.
以猪粪和秸秆为原料, SiO2纳米颗粒(SiO2NPs)为添加剂,研究添加4 个浓度梯度下(0、0.5、1.0和2.0 g/kg)SiO2NPs对好氧堆肥过程中腐熟度指标、重金属总量和形态分布规律以及细菌群落的影响,并探讨影响重金属生物利用度的因素。结果表明,添加SiO2NPs提高堆体温度并延长堆肥高温期。与堆肥前相比,堆肥后的pH显著升高,而电导率和C/N显著降低。种子发芽指数由堆肥前的50%升高到堆肥后的163%~182%。添加SiO2NPs有利于重金属组分由生物可利用形态(可交换态和可还原态)向稳定形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转化,Cu和Zn的钝化效率可分别达到65.10%~83.89%和6.62%~27.93%,极显著高于CK处理(分别为52.09%和1.83%,P<0.01)。添加SiO2NPs增加嗜热菌科的丰度,提高总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与Cu相关的优势细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Zn相关的被鉴定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分析表明Cu的生物利用度受环境因素(C/N和电导率)和细菌的交互作用,而Zn的生物利用度受细菌和温度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99.
【目的】了解念青唐古拉山南坡土壤动物群落结构随海拔的变化及其多样性指数的表现。【方法】于2021年6-9月,采用手捡法和干漏斗法,对念青唐古拉山南坡海拔4 500,4 600,4 700,4 800,4 900,5 000,5 100,5 200 m区域的草地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分析土壤动物群落结构、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及相似性指数Srensen和Cody。【结果】从研究区域共采集土壤动物2 061只,隶属5纲20目97科(群)。同一海拔区域在科级水平未出现优势类群,说明在科级水平上各海拔区域土壤动物的分布较为均匀;从目级水平看,优势类群为鞘翅目、弹尾目、双翅目、前气门亚目、中气门亚目,分别占总数的11.80%,24.07%,11.70%,19.55%和14.70%;常见类群为鳞翅目、蜘蛛目、甲螨亚目和石蜈蚣目,分别占总数的1.60%,1.75%,8.83%和1.75%,其余目均为稀有类群。土壤动物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以海拔4 700,5 000和5 200 m区域较高,海拔4 500 m区域较低;Shannon wiener指数以海拔5 000 m区域最高,其次为海拔5 100和5 200 m区域;Pielou均匀度指数以海拔4 500 m区域最高,其次为海拔5 000和5 200 m区域;群落丰富度指数以海拔4 500 m区域最高,其次为海拔5 100 m区域;相似性指数Srensen以海拔4 700 m以下区域总体较低,海拔4 700 m以上区域较高;Cody指数以海拔4 700 m以下区域相对较高,海拔4 700 m以上区域逐渐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量与其个体数量的变化基本一致。【结论】在藏北高寒草地,海拔对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有影响,放牧强度及不同季节的降水可能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尝试从微生态-古菌群落视角,评估中国西北某铀尾矿库退役治理效果,本研究在前期尾矿库表层覆土0~5 cm和5~15 cm两个垂向剖面放射性核素、重金属/类金属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技术对土壤古菌群落进行测序分析,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铀尾矿库及毗邻区域土壤古菌群落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尾矿库与毗邻区域,尽管土壤中4个优势菌门和3个优势属呈现不均匀分布,但尾矿库内外土壤古菌优势群落结构基本已无显著差异;土壤古菌群落的α多样性(Chao1、ACE和Shannon指数)和β多样性(PCoA)分析显示群落间已不存在差异,群落组成已具有相似性;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TN(总氮)、TOC(总有机碳)、232Th、EC(电导率)是影响优势菌群的主要环境因子,但并未造成库区内外土壤菌群结构的显著改变。尾矿库与毗邻区域的土壤古菌群落已无明显差异,说明尾矿库内外土壤古菌群落并未受到放射性核素、重金属/类金属的显著影响,反映出尾矿库退役治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