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63篇
  免费   582篇
  国内免费   706篇
林业   1883篇
农学   393篇
基础科学   405篇
  1079篇
综合类   5003篇
农作物   308篇
水产渔业   930篇
畜牧兽医   1655篇
园艺   386篇
植物保护   509篇
  2024年   236篇
  2023年   607篇
  2022年   761篇
  2021年   646篇
  2020年   514篇
  2019年   517篇
  2018年   308篇
  2017年   390篇
  2016年   445篇
  2015年   443篇
  2014年   540篇
  2013年   552篇
  2012年   598篇
  2011年   642篇
  2010年   582篇
  2009年   557篇
  2008年   729篇
  2007年   615篇
  2006年   397篇
  2005年   432篇
  2004年   289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209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145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12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为明确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多样性及种-多度分布情况,采用样线法,共选定8条样线进行蝴蝶标本采集,并对保护区内不同生境蝴蝶的多样性及种-多度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采集标本998号,隶属7科60属102种。保护区内优势科主要为粉蝶科(Pieridae)与蛱蝶科(Nymphalidae);优势种主要集中在粉蝶科,包括箭纹绢粉蝶(Aporia procris)、绢粉蝶(Aporia crataegi)、秦岭绢粉蝶(Aporia tsinglingica)等。区系分析表明,保护区内古北种占34.31%,东洋种占19.61%,广布种占46.08%,其中广布种占主导地位。各样线的多样性指数表明,样线Ⅴ(森林-灌丛-草甸)的科级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及个体数均为最高,样线Ⅲ(森林)的属级多样性指数最高,样线Ⅱ(森林-灌丛)均匀度指数、种级多样性指数最高。相似性结果表明:样线Ⅲ(森林)和样线Ⅷ(森林)的相似性系数最高(0.509 1),呈中等相似;样线Ⅱ(森林-灌丛)和样线Ⅳ(森林-灌丛),样线Ⅲ(森林)和样线Ⅳ(森林-灌丛)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230 8、0.229 7,位...  相似文献   
52.
为揭示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结构与种间关联,通过时间序列法选取粤北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并对其乔木层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种间关联进行了研究。运用双向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对两个群落的乔木层进行了物种分布和种间关系的分析,同时采用基于2×2联立表的χ2检验分析了该区域两个群落乔木层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总物种数减少,重要值较小的阳性植物逐渐消失,而耐阴植物的重要值增大。群落Ⅰ(林龄85 a)中,正联结的种对数占42.38%,负联结的种对数占57.62%,联结性达到显著水平的种对仅有11个,占总数的5.24%,体现出较强的种间独立性;群落Ⅱ(林龄65 a)中,正联结的种对数占25.32%,负联结的种对数占74.68%;种间联结性达到显著水平的种对数占35.56%。随着演替的进行,显著负联结的种对比例减少,不显著正联结的种对比例增加,说明森林群落随演替进行树种趋于和谐共存的相对稳定状态,而群落的稳定性可能通过树种独立性的提高来维持。  相似文献   
53.
甘肃陇南地震扰动区植被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扰动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引起植被群落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的变化,本研究采用样带结合海拔梯度的方法,于2013年8-9月,调查和研究了甘肃陇南武都区清水沟植被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受地震扰动后的现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发现34种植物,分属16科30属,主要以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主,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大体分为3层;植物群落中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最多,是优势生活型,其次是灌木、藤本,无乔木分布;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表现为中坡位>下坡位>上坡位,Simpson优势度指数(D)表现为上坡位>下坡位>中坡位。  相似文献   
54.
鉴于目前热带地区生境破碎化和热带森林片断化已不可避免,基于以往的各种研究,总结了热带季节性雨林片段化后对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片断化后,一些植物分类群(种、属、科)的优势度明显改变,单位面积上物种数减少了,并且干扰越严重且片断的面积越小,物种减少越明显;在生活型构成上,藤本植物和小高位芽植物相对增加,而附生植物,大、中高位芽植物和地上芽植物相对减少,同时发现具有较小种群的树种在片断雨林中会首先消失。在片断化的热带季节性雨林里,不同生态种组的物种发生了显著变化,阳性和先锋植物种类增加,耐阴和阴生植物种类减少;随着热带季节性雨林的片断化,其组成物种也发生了系统发育结构的改变:系统发育关系由聚集变为离散。热带季节性雨林片断化后,林缘产生了明显的“边缘效应”,森林边缘单位面积植物种数和个体数明显多于森林内部,并以藤本植物的增加最为显著;干扰越大的片断热带雨林,林缘和林内阳性植物的比例越大,差值越小;林缘优势植物科的数量相对增加了,即林缘种类主要集中在一些含先锋树种较多的科中,而林内的少种科的比例较高。热带季节性雨林主要通过林下存在的幼苗、幼树库来更新,林下种植会破坏热带雨林更新所依赖的幼苗、幼树库, 使热带雨林丧失更新能力。热带雨林变为橡胶林后,原来的物种极端丰富的乔木层变为仅由单一树种橡胶组成的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大量丧失。  相似文献   
55.
为探究长期定位施肥对黄土高原渭北旱塬麦田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以长武国家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1984—2018年)为平台,调查裸地(L)以及不施肥(CK)、施氮磷肥(NP)、单施有机肥(M)、氮磷肥配施有机肥(MNP)的小麦田土壤线虫群落数量、组成结构和生态功能指数,并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小麦田土壤线虫数量显著高于裸地,而CK、M和MNP处理使小麦田中土壤线虫数量比NP处理提高了31.63%~56.20%;(2)施肥减缓了长期种植小麦导致的食细菌线虫(特别是头叶属)相对丰度的下降,单施有机肥的处理(M)植食性线虫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同时,相比于CK,施用有机肥的M和MNP处理杂食/捕食线虫相对丰度分别增加了18.4%和8.24%,表明有机肥对杂食/捕食线虫的促进作用;(3)长期施肥处理土壤线虫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指示土壤健康状况的瓦斯乐卡指数(WI)分别为1.80~2.19和0.36~0.68,相较于裸地(H=2.36;WI=1.57)有所下降,但M和MNP处理的线虫成熟度指数(MI)和结构指数(SI)均高于其他处理(L、CK和NP处理),表明施用有机肥有助于土壤食物网维持复杂的结构和成熟稳定的状态;(4)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全氮、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以及可溶性碳的变化是影响土壤线虫数量和群落特征的重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56.
在剑湖选择11个采样点,于2011年1月、4月、6月和10月按季度4次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52种,主要为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环节动物种类。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时空分布差异明显,密度表现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生物量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各采样点全年密度为16~23840个/m2,最高密度出现在采样点A左,最低密度则在采样点E右;生物量全年为168~234347g/m2,以采样点D最高,采样点I最低。Margalef丰富度指数全年为010~275,最高值出现在秋季,最低值出现在夏季;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生物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全年分别为009~109、003~065和003~143,最高值均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均出现在冬季。  相似文献   
57.
付秀琴  王梅 《草业科学》2014,8(5):927-934
以我国南方广泛分布的黑麦草(Lolium perenne)+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留茬高度刈割处理下草地群落、功能群和主要优势物种补偿性生长的响应模式。研究表明,刈割能提高黑麦草+白三叶草地地上生物量,高茬(12 cm,HC)和低茬(6 cm,LC)刈割均能实现群落地上生物量正补偿性生长;禾草和杂类草在低茬和中茬(9 cm,MC)等较大刈割强度下仍能获得较高补偿性生长;豆科牧草地上生物量在高茬及中茬等适度刈割处理下为超补偿生长模式,补偿指数G/C分别为1.20和1.23,在低茬刈割下为低补偿模式(G/C=0.98)。表明豆科牧草的补偿性生长受刈割强度影响较大,在草地管理过程中可通过合适的留茬高度来提高豆科牧草的产量。而菊科类植物在3种留茬高度下均表现为G/C1(介于0.31~0.48),显示出明显的欠补偿特征。通过对不同留茬高度处理地上生物量与根系生物量分配关系分析发现,禾草类地上补偿性生长有可能是通过改变植株的生物量分配模式来实现的;杂类草和菊科植物则是由地上部分生长与根系协同生长完成;刈割对豆科植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上部分,其根系生长具有相对独立性。群落和功能群水平的地上生物量补偿性生长最终都是由各优势物种不同响应模式来实现的。该研究结果对于解释放牧和刈割等利用方式对黑麦草+白三叶混播草地的种群结构变化、生物量构成和再生特性影响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8.
59.
[目的]为了探究三花越橘群落结构和植物多样性.[方法]采用样方法调查分析了2个三花越橘群落物种组成、生活型谱、区系特征、群落结构及植物多样性.[结果]结果表明:2个群落一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62科100属128种,群落Ⅰ有49科73属85种,群落Ⅱ有46科64属67种.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为主,群落Ⅰ和群落Ⅱ分别占总数的...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