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25篇 |
免费 | 93篇 |
国内免费 | 30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篇 |
农学 | 127篇 |
基础科学 | 21篇 |
88篇 | |
综合类 | 1739篇 |
农作物 | 3篇 |
水产渔业 | 89篇 |
畜牧兽医 | 6737篇 |
园艺 | 2篇 |
植物保护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5篇 |
2023年 | 135篇 |
2022年 | 218篇 |
2021年 | 193篇 |
2020年 | 215篇 |
2019年 | 211篇 |
2018年 | 53篇 |
2017年 | 127篇 |
2016年 | 150篇 |
2015年 | 173篇 |
2014年 | 312篇 |
2013年 | 298篇 |
2012年 | 428篇 |
2011年 | 428篇 |
2010年 | 411篇 |
2009年 | 413篇 |
2008年 | 501篇 |
2007年 | 432篇 |
2006年 | 419篇 |
2005年 | 405篇 |
2004年 | 302篇 |
2003年 | 252篇 |
2002年 | 178篇 |
2001年 | 212篇 |
2000年 | 174篇 |
1999年 | 161篇 |
1998年 | 183篇 |
1997年 | 249篇 |
1996年 | 193篇 |
1995年 | 156篇 |
1994年 | 165篇 |
1993年 | 212篇 |
1992年 | 174篇 |
1991年 | 192篇 |
1990年 | 185篇 |
1989年 | 206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7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正>为提高绵羊的双羔率,提高养羊的经济效益,我们于1991年绵羊秋配时搞了应用双羔素提高双羔率的试验,并追踪观察记录了应用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所用双羔素由黑龙江省家畜繁育指导站代购,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研究所繁殖室研制的睾酮—3—羧甲基肟油剂。开配前对试验组母羊间隔20天两次注射,第1次7月15日、第2次8月4日,每次每只颈右侧肌肉注射7ml,第2次注射后发情即开始配种。 相似文献
172.
南非把伊维菌素引荐到马来西亚之后仅三年的时间,就有了绵羊体内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产生抗药性的最初报道(Van Wyk等1987)。最近,报道抗伊维菌素的有巴西绵羊(Echevarria等,1989)和美国德克萨斯州山羊体内的捻转血矛线虫(Craig等1990)、新西兰绵羊和山羊及苏格兰山羊体内的奥 相似文献
173.
不同肉用品种绵羊超排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数排卵是羊胚胎移植获取大量胚胎最实用有效的方法。目前已形成规范化操作。但是由于激素种类、质量、产地、批号、羊只品种及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超排效果不稳定。为了获得良好的胚胎移植效果。对不同肉用品种绵羊。不同产地激素等对绵羊超排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试验。以期为提高绵羊超排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4.
通过多重酶混合消化法和胰酶消化筛选法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绵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以此建立绵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流程.试验采集健康的哈萨克羔羊脐带组织,剔除血管后剪碎,添加复合消化酶消化24 h得到细胞,胰酶消化法筛选除杂并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第1代、第5代及第10代细胞生长曲线;取第10代细胞检测其体外诱导成骨细胞能力和诱导成脂细胞能力,cAKP染色检测其分化状态.结果表明,获得的细胞经传代培养达10代后无明显的形态和增殖能力改变;体外诱导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试验证明其具有被诱导分化成骨细胞和脂肪的能力,cAKP染色证明其处于未分化状态.试验获得的绵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在体外培养、扩增并且具有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类似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5.
本试验选择5月龄道寒杂交绵羊28只,随机分成7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试验期为60d。研究在日粮中分别添加0.2mg/kg、0.4mg/kg的无机铬(三氯化铬),烟酸铬,酵母铬对育肥绵羊生产性能、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铬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育肥绵羊的生产性能,增强了免疫功能;(2)三种铬源对热应激状态下绵羊免疫功能有显著影响。补充0.4mg/kg三种铬源组绵羊脾脏指数,血清IgA、IgM、Ig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2mg/kg组。本试验表明:三种铬源对增强绵羊免疫功能,提高抗应激能力均是有效的。建议添加量为0.4mg/kg。 相似文献
176.
PLIN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绵羊尾形和屠宰性状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PLIN基因多态性及其对绵羊经济性状的影响,利用PCR-SSCP技术对2个绵羊品种96个个体PLIN基因的9个外显子进行多态性分析,并将检测到的不同基因型与尾形和屠宰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外显子3、4、5、6和8存在多态。外显子4的BB型个体的相对尾脂重显著大于AA和AB型个体(P<0.05);外显子6的AA型个体的相对尾脂重显著大于AB和BB型个体(P<0.05);外显子5的不同基因型个体间尾宽差异极显著(P<0.01),且AA型个体的尾宽大于AB型个体。PLIN基因的多态性对绵羊脂肪沉积有一定影响,可作为影响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从分子水平上指导肉用绵羊的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177.
应用B型实时超声扫描仪诊断绵羊妊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羊实行早期妊娠诊断,鉴别单胎及多胎怀孕,对防止空怀,及时分群饲养,合理管理,从而提高繁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绵羊妊检的技术国内外已有很多报道,但兼备安全、可靠、简便、迅速,特别是能在早期确诊,并可鉴别多胎怀孕等优点的尚少见。近年来 相似文献
178.
绵羊片形吸虫病和线虫病病情程度的检测与治疗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探讨用廖党金改进的方法对绵羊片形吸虫病和线虫病病情程度的同时诊断及防治,随机抽样试验场56只绵羊进行粪便虫卵检查和计数,结果56只绵羊全部感染寄生虫病,感染的寄生虫主要有片形吸虫、鞭虫、细颈线虫、肺线虫及消化道其它线虫;有48只绵羊感染片形吸虫病,感染率85.7%,56只绵羊均感染线虫病,感染率100%。将该56只绵羊分组,42只绵羊治疗和14只绵羊对照,即A组试验10只(未成年羊),对照4只;B组试验13只(2~2.5岁),对照5只;C组试验19只(3岁以上),对照5只。用复合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42只绵羊的片形吸虫虫卵转阴,转阴率100%;对照14只绵羊的片形吸虫虫卵均未转阴;治疗绵羊中41只线虫虫卵转阴,即转阴率97.6%,对照14只绵羊的线虫虫卵均未转阴。表明用廖党金方法可以同时对绵羊的片形吸虫病和线虫病病情程度作诊断,该复合药物对绵羊片形吸虫病和线虫病均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9.
运用微卫星标记对中国地方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30对微卫星引物,以中国西部7个地方绵羊(Ovi saries)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基因频率、平均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及有效等位基因数目(Ne),并根据共祖遗传距离矩阵进行UPGMA聚类分析,评估其品种内和品种间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在30个座位中,共检测到239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座位等位基因数为8个;品种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9~3.4个,座位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9~5.3个;座位平均杂合度为0.320~0.818,品种平均杂合度在0.656~0.719之间,座位平均PIC为0.388~0.786,品种平均PIC在0.590~0.666之间。聚类分析表明各绵羊品种聚类结果与其来源、育成史和地理分布基本一致,其中有争议之处仍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0.
为研究外观健康藏系绵羊携带沙门菌和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情况,对采自外观健康藏系绵羊的19份肛门拭子进行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分离鉴定.用选择性培养基及普通PCR方法共分离鉴定出1株沙门菌和13株大肠埃希菌,其中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4株,3株含有产志贺毒素基因Stx 1,1株含有产志贺毒素基因Stx 2,沙门菌invA基因和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x基因同源性分析表明,分离株沙门菌的invA与NCBI上已登录的5种血清型沙门菌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8%,4株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与NCBI上已登录菌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都大于95%.本研究结果为高原地区藏系绵羊源沙门菌和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