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76篇 |
免费 | 172篇 |
国内免费 | 15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7篇 |
农学 | 101篇 |
基础科学 | 44篇 |
1486篇 | |
综合类 | 1264篇 |
农作物 | 181篇 |
水产渔业 | 2篇 |
畜牧兽医 | 93篇 |
园艺 | 119篇 |
植物保护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79篇 |
2022年 | 110篇 |
2021年 | 75篇 |
2020年 | 76篇 |
2019年 | 95篇 |
2018年 | 70篇 |
2017年 | 89篇 |
2016年 | 97篇 |
2015年 | 98篇 |
2014年 | 86篇 |
2013年 | 95篇 |
2012年 | 110篇 |
2011年 | 103篇 |
2010年 | 106篇 |
2009年 | 142篇 |
2008年 | 127篇 |
2007年 | 126篇 |
2006年 | 94篇 |
2005年 | 105篇 |
2004年 | 100篇 |
2003年 | 101篇 |
2002年 | 115篇 |
2001年 | 85篇 |
2000年 | 125篇 |
1999年 | 108篇 |
1998年 | 98篇 |
1997年 | 94篇 |
1996年 | 99篇 |
1995年 | 111篇 |
1994年 | 95篇 |
1993年 | 58篇 |
1992年 | 63篇 |
1991年 | 90篇 |
1990年 | 58篇 |
1989年 | 47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4篇 |
1956年 | 4篇 |
1955年 | 3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对丘陵赤红壤水分性能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地带性自然坡被下丘陵赤红壤比较,次生植被或人工植被下丘陵赤红壤水分笥能变劣,表现在导水性降低,120min饱和渗水量减少,自然赤红壤比耕型赤红壤的减幅大,持水能力下降,在同样吸水力下,土壤持水量较少,供水能力下降,在同样吸力段,表土释放的水量较少,亚表土在低吸力段释放水量较少,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养分贫疹化,特别是贫有机质化,是丘陵赤红壤水分性能降低的主要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82.
【目的】为筛选适宜南方红壤旱地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玉米品种。【方法】在玉米和大豆间作试验条件下,通过比较玉米生长的农艺性状,采用聚类分析对玉米品种(系)的相关农艺性状进行了归类,最后对不同玉米品种下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统计。【结果】供试15个玉米品种可聚为四大类,各类群性状之间的差异较明显,结合间作大豆的经济效益。【结论】综合可得具有最高产量、中等单株叶面积、以及高叶面积指数和高出苗率的是比较适合在红壤旱地与大豆间作的玉米品种,主要包括隆平206、联创799和登海605。 相似文献
83.
84.
85.
概述了广西红壤的类型、分布及其环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 ,从红壤向赤红壤、砖红壤演化的受控环境条件是pH值降低、雨量增加及气温增高。由于酸雨和温室效应影响 ,可以预测广西区内红壤类型的分界线会逐渐北移。红壤区应防止被淋溶有害重金属对附近水体的污染 ;铁和铝在红壤中的大量富集是否对人群有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红壤区有用微量元素和养分的大量流失 ,必然导致其地力下降 ,适当施用微肥和加强保肥是红壤区土壤保护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86.
高产水稻土细菌多样性的培养法与非培养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细菌的通用引物扩增江西余江县高产水稻土红壤细菌总DNA和平板培养细菌混合总DNA的16S rDNA基因片段,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两种16S rDNA文库(文库a和文库b)。从两个文库中各随机挑选100个克隆,扩增出阳性克隆中的插入片段后选用HhaⅠ和RsaⅠ两种四碱基酶进行ARDRA(amplified rDNA restriction analysis)分析。统计比较分析发现,文库a的Shannon-Wienner指数、Simpson指数、丰富度、均一度分别为4.432、0.987、18.885和0.973,均高于文库b中相应的多样性参数(分别为2.271、0.758、5.736和0.501),即平板培养方法所展现的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低于土壤中原始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传统培养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必须结合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才能更全面完善地认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以期充分利用其中丰富的微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87.
土地利用方式对南方红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养分是土壤学研究重点,是衡量土壤生产力的综合指标,而土地利用方式则是人类活动影响土壤养分变化最直接、最重要、最普遍的因素。随着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强度不断加剧,进而对土壤养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对南方红壤的影响。目前,该区域土壤养分退化严重,综述近10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在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下,以土壤的物理性质、有机质、氮磷钾的动态变化趋势对土壤养分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更准确地预测和评估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生产结构,降低土壤环境污染,提高土壤性能。 相似文献
88.
89.
为提高红壤区涌泉根灌水氮利用效率,通过室内肥液入渗试验,研究了不同肥液浓度(0,10,20,35,60 g/L)条件下涌泉根灌土壤的入渗能力、湿润锋运移距离、土壤水分分布以及铵态氮和硝态氮的运移特性,并建立了红壤涌泉根灌土壤累计入渗量及湿润锋在竖直向上、竖直向下和水平方向的运移距离与肥液浓度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土壤累计入渗量、湿润锋运移距离以及湿润体内水分和氮素的分布均受到肥液浓度的影响。在同一入渗时刻,土壤累计入渗量及湿润锋运移距离随肥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与入渗历时均呈幂函数关系;在灌水结束时,相同土层深度内,肥液浓度越大,土壤含水率就越大,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浓度也越大,且与铵态氮相比,硝态氮的分布范围更广。随着肥液再分布的进行,土层内最大含水率位置逐渐下移,且土壤含水率的分布也更加均匀;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的变化趋势不同,浅层中铵态氮的浓度逐渐降低,而硝态氮的浓度先降低后增加;深层中铵态氮的浓度先增加后降低,而硝态氮的浓度逐渐增加。该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研究红壤区涌泉根灌肥液入渗氮素运移及转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