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1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97篇
林业   77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356篇
  167篇
综合类   305篇
农作物   23篇
水产渔业   36篇
畜牧兽医   45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针对Penman Monteith模型冠层阻力的参数化问题,以南京地区2012-2013年水稻为研究对象,参照Jarvis的气孔阻力模型,建立了水稻的冠层阻力rc与气象、环境因子(太阳净辐射、饱和水汽压差、气温和土壤水分)的关系模型,并以蒸渗仪实测蒸散量资料为对照,对模型的精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所建水稻冠层阻力模型的拟合度2012年为0.911,2013年为0.810,将模型应用于Penman Monteith公式计算稻田蒸散量,两年的拟合精度分别为0.967和0.953,能较精确地估算稻田耗水量。对模型的敏感性分析表明,饱和水汽压差的拟合参数a2对模型的影响最显著。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冠层阻力计算复杂,观测量大且易产生观测误差的问题,可作为稻田蒸散的计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82.
应用Penman Monteith模型估算稻田蒸散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Penman Monteith模型(PM模型)进行微分处理,从理论上分析了土壤热通量、储热项、表面层阻力和空气动力学阻力对PM模型模拟稻田蒸散的误差贡献;在此基础上提出储热项修正和稳定度修正建议,并对水稻4个生育期修正后的PM模拟结果与原始模型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表明:按照一般量级关系,净辐射、土壤热通量、储热项、表面层阻力、空气动力学阻力误差分别为5%、10%、100%、20%和20%时,对蒸散误差的贡献率分别为26.8%、5.36%、53.6%、11.11%、3.17%。在水稻移栽拔节、拔节抽穗、抽穗灌浆、成熟4个生育期,10cm土层的储热量均大于田间水层的储热量,且土层和水层储热量均随生育期推进而降低。水层储热在前两个生育期对蒸散的影响比后两个生育期大,与原始模拟值相比,前两个生育期仅考虑土壤储热修正后7:00-14:00蒸散降低幅度为0.04~0.073、0.02~0.11mm·h-1,仅考虑水层储热修正后蒸散降低幅度为0.006~0.038、0.003~0.015mm·h-1;仅考虑空气动力学阻力修正后4个生育期的蒸散值平均降低了0.00064、0.0134、0.0055、0.0024mm·h-1。  相似文献   
983.
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选择研究区比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洪水调蓄4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福州沿海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综合评估,并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开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的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分区优化研究。结果显示:(1)福州沿海地区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程度较高,极重要和重要区域的面积占总面积的66%,且空间差异明显,北部较高,南部较低;(2)研究区域可划分为适宜建设区(2 698.06 km2)、限制建设区(1 345.06 km2)、生态保护区(655.08 km2)与重点生态保护区(459.92 km2),建议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开展差异化发展。  相似文献   
984.
随着我国土壤资源数量逐渐减少,土壤的地位与功能正在发生变化,有效利用土壤显得尤为重要,而土壤机械阻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利用效果。综述了土壤机械阻力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对现有的测量方法,包括非连续测量法、连续测量法、遥测法和间接测量法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有测量方法存在的优缺点,分析了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并对土壤机械阻力测量方法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985.
孕穗期低温胁迫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黑龙江省25份主栽水稻品种及苗头品系为试材,在孕穗期平均16.1℃,处理5 d的试材为低温处理,以正常栽培管理的试材为对照,分析低温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系)品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导致所有试材每穴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下降,根据相对结实率分为1、3和5级,其中以3级最多、5级最少,分别占总材料的56%和8%。低温处理导致材料糙米粒长、宽和厚下降,但是1和3级材料下降幅度更大;低温处理稻米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起浆温度和消减值增加,稻米糙米率、精米率、最高黏度和崩解值下降,但是耐冷性中等的材料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增加幅度更大。相关分析表明,相对结实率与每穴实粒数、每穴产量和冷胶黏度的冷水反映指数(CRI)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崩解值和回复值的CRI值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孕穗期低温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品种间存在很大差异,在低温胁迫下耐冷性极强品种(系)每穴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及最高黏度对低温反应迟钝,这是耐冷性极强品种(系)保持较高产量和优良品质的重要形态特征和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986.
雷丹 《四川农机》2012,(2):32-33
近几年,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耕机以其轻便、灵活、实用、价廉而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和喜爱。微耕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灵活、转运方便、易于维修的特点,能满足丘陵山区广大用户对旱地、水田、大棚蔬菜、果园等多种耕作方式的需要。该机用柴油机和汽油机做动力,  相似文献   
987.
利用八角环传感器测试原理,对弧形深松铲在耕作过程中所受水平、竖直方向的阻力以及扭矩进行测试分析,研究弧形深松铲在不同耕深、耕速条件下所受阻力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八角环传感器测试系统测得的深松阻力与理论计算值基本相符,测量误差较小且在允许范围内。耕深变化对于阻力影响较大,该试验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所测得的结果为弧形深松铲的进一步优化设计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988.
对消声器的研究一直侧重于声场和流场及消声机理的研究,且重点在探讨消声器内部声场和流场分布对消声器特性的影响,并建立二维和三维有限元及边界元设计模型,从不同角度研究消声器的性能。有限元适用于模拟消声器的内部流场和声场分析,而边界元法对求解消声器内部声场和外部辐射声场更有优势,一般都是通过分析消声器的插入损失来评价消声器的声学性能,通过分析阻力损失来评价消声器的空气动力性能。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利用专业的三维声学软件对消声器的声学性能和空气动力性能进行模拟已成为消声器仿真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989.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大豆根系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免耕、灭茬还田和传统耕作条件下大豆根系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为改善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大豆根系发育条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免耕、灭茬还田和传统耕作模式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根干重均主要分布于土壤剖面0~10 cm深度。在0~10 cm深度内,不同耕作模式之间的根体积密度、根干重密度差异显著,其中免耕模式最低。在10~20 cm深度内,免耕模式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和根干重密度最低,其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干重占土壤剖面比例最低。土壤剖面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干重累加值亦表现为免耕最低,灭茬还田与传统耕作差异不显著。灭茬还田模式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及根干重密度与传统耕作差异不显著,同时其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根干重的垂直分布与传统耕作间差异亦不显著。土壤机械阻力和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及根干重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机械阻力是限制免耕模式大豆根系发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0.
1分层深松铲简介深松铲是安装在深松机等机具上对土壤进行不翻动的深松作业部件,该部件作业是以疏松耕层底部土壤为目的的旱田耕地作业。该种作业有利于蓄水保墒,促进植物生长。但现在所使用的深松铲都是往前探出的单个铲尖,当一次深松到底部耕层、打破犁底层时,深松作业深度应在30~40cm,作业时一次所切的土垡很厚,深松铲受到的阻力很大,向上挤压土层的力也很大,容易在地表形成大的土块,造成隆起、跑墒等问题。为此,笔者开展了分层深松铲的研究,如图1,在一个深松铲柄上设计出上、下层铲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