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6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319篇
林业   298篇
农学   337篇
基础科学   1305篇
  297篇
综合类   1861篇
农作物   172篇
水产渔业   176篇
畜牧兽医   739篇
园艺   99篇
植物保护   74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78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348篇
  2013年   317篇
  2012年   316篇
  2011年   328篇
  2010年   295篇
  2009年   282篇
  2008年   334篇
  2007年   301篇
  2006年   226篇
  2005年   186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61.
为了解小麦Glu-A1位点1亚基和Null亚基间的品质效应差异,用郑麦9405/郑麦98//周麦16配制杂交组合,利用系谱法辅助生化标记连续多代选择后得到纯合的1亚基和Null亚基的近等基因系,并对近等基因系1亚基和Null亚基间的面筋特性和粉质特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面筋指数、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1亚基的贡献明显大于Null亚基,1亚基比Null亚基的面筋指数、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分别提高9.79%、68.73%、25.89%和13.99%,成组数据的t测验显示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值分别为0.007、0.000、0.002和0.006),亚基效应为1亚基>Null亚基;对于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和吸水率,1亚基和Null亚基的贡献无明显差别,成组数据t检验显示差异不显著(0.978、0.654和0.206).  相似文献   
162.
采用三种常用的窗口函数,对牛瘤胃4 种生理状态下胃电(峰电位和慢电位)的频谱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了不同窗函数下频谱中幅值的特性,并分析确定了作者课题组频谱分析时的窗口函数——汉宁窗。  相似文献   
163.
基于近等基因导入系发掘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主效基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玉米自交系掖478与中自01构建近等基因导入系群体(BC4F2),通过田间人工接种甘蔗花叶病毒鉴定获得抗病植株。采用38个SSR标记分析抗病株基因型,通过连锁不平衡分析,在玉米第3和6染色体上发掘3个主效抗病QTL。第3染色体上的QTL置信区间为26.1cM-phi053-5cM;第6染色体上的QTL置信区间分别为1.2cM-bnlg161和5.3cM-bnlg1538-7cM。建立了基于近等基因导入系发掘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主效QTL技术,获得了一批含有抗病毒QTL的近等基因导入系,为抗病育种提供了信息和材料。  相似文献   
164.
生长阶段及温度对微藻细胞总ATP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大溪地球等鞭藻(Isochrysis galbana daxidi)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为实验对象,探讨批次培养过程中不同生长阶段及不同温度处理的藻细胞总ATP酶活性.结果表明:三种微藻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细胞总ATP...  相似文献   
165.
pH对鱼类化学感觉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于硬骨鱼类的嗅、味感觉器官在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许多学者都发表过综述文章(Kleerekoper1969,Bardach和Atema1971,Bardach和Villars1974,Kapoor等1975,Brown和Hara1982,Tucker1983),最近十几年,对于鱼类化学感觉的电生理研究,主要在于一些天然物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对于嗅、味觉系统的相对刺激效果,刺激物的分子结构与刺激效果的关系,以及刺激物与感受细胞膜上的感受点相互作用的机制,而对于人为因素如捕捞、环境因素pH、污染对鱼类嗅、味觉的影响报导甚少(Hara1976,1978,Konishi等1969,Tucker1973,Silver,1978,Cancolon1980,Hidaka1970)。鱼类的嗅、味觉在鱼类生命活动如摄食、洄游、生殖、逃避敌害、群体的控制等等行为中起重要的作用,当人们利用鱼类嗅、味觉的一些生理活动规律为生产实践服务时,pH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本试验以重要的生物信息分子氨基酸为刺激物,研究pH对于鱼类嗅、味觉系统对氨基酸敏感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6.
黄绿叶色突变体是研究叶绿体发育和光合能力的重要材料,前期精细定位到一个控制叶色的CmGLK基因.为了更好地研究其功能,以黑皮甜瓜自交系HB42为轮回亲本,黄绿叶色突变体M68为供体亲本;利用与黄绿叶色共分离的cmglk-dCAPS1标记为前景选择标记,及163对在亲本间多态性好、染色体上分布相对均匀的SSR标记为背景选...  相似文献   
167.
植物根系对土壤团聚体形成作用机制研究回顾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土壤水力侵蚀的微观描述即为土壤团聚体的破裂过程。研究表明:植物根系可以改变土壤的力学以及水文特征,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因此,对近20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回顾,从根系对土壤团聚体的物理、生物、电化学作用3个研究视角,分析了植物根系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作用机制,提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这对深入认识植物根系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发展根-土相互作用的土壤侵蚀过程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8.
基于物联网的内河小型渔船动态信息监控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规范内河流域渔业生产秩序,保障渔船作业安全,该文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内河小型渔船动态信息监控系统。该系统集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远程信息传输、远端后台监控等多种技术方法。其中,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用于获取包括渔船位置、电捕鱼违法监测信息和渔船超载检测信息等渔业现场数据。依靠Zig Bee技术,该网络实现了对不同类别传感器数据的汇聚、判断以及远程播发。远程信息传输是利用GPRS/GSM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传输技术,实现了多渔船作业信息向后台监控中心的实时传输。后台渔政监控中心,具有渔船在电子地图上的识别与定位,渔业生产的实时监控以及渔政执法的决策辅助等功能。该系统经测试,可满足内河流域作业渔船在实时监管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需求,提高了农业渔政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9.
随着农作物病虫害研究文献的快速增长,对农作物病虫害领域文献进行文本挖掘变得越来越重要。开发有效、准确的农作物病虫害命名实体识别系统有助于在农作物病虫害相关研究报告中提取研究成果,为农作物病虫害的治理提供有效建议。本文针对中文农作物病虫害数据集缺失问题,提出了基于半远程监督的停等算法,利用该算法构建中文农作物病虫害领域语料库,大幅度减少标注过程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提出了中文农作物病虫害命名实体识别模型(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extraction, Agr-IE),该模型基于BERT-BILSTM-CRF,辅以多源信息融合(多源分词信息和全局词汇嵌入信息)丰富字符向量,使其充分结合字符级与词汇级的信息,以提高模型捕捉上下文信息的能力。实验表明,该模型可以有效地识别病害、虫害、药剂、作物等实体,F1值分别为96.56%、95.12%、94.48%、95.54%,并对识别难度较大的病原实体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F1值为81.48%,高于BERT-BILSTM-CRF、BERT等模型的相应值。本文所提模型在MSRA和Weibo等其他领域数据集上与CAN-NER、Lattice-LSTM-CRF等模型进行了对比实验,并取得最佳的识别效果,F1值分别为95.80%、94.57%,表明该算法具有一定的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170.
介绍了近年来应用在水果的成熟度判定和品质筛选上的一种无损检测技术——介电特性检测技术,详细介绍了介电特性测定水果成熟度的基本原理、介电特性测量技术及各测量技术的优缺点,综述了平行极板技术与同轴探头技术在水果成熟度检测上的应用。同时,指出了目前我国在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