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4篇
林业   11篇
农学   210篇
基础科学   268篇
  55篇
综合类   1492篇
农作物   327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112篇
植物保护   3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5年   16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3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2篇
  195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研究70%噻虫嗪WS不同处理方式对水稻的壮苗效果及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以期获得该药剂对水稻种子的最佳处理剂量和处理方法,为水稻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70%噻虫嗪WS:水稻种子按照20 g:100kg、40 g:100 kg和80 g:100 kg分别采用先包衣后浸种和先浸种后包衣的处理方式,以空白为对照,测定不同处理方式水稻种子发芽率、稻根长、叶片宽度、根数及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结果]70%噻虫嗪WS按照药剂/种子为40 g/100kg,采用先包衣后浸种处理方式的综合效果最佳,处理后4d室内发芽率稳定为96.00%,30 d平均根长为4.93 cm,40 d水稻1~5叶位叶片宽度明显较对照宽,45 d的平均根数为54.0条,处理后15、30、45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均高于96.00%.[结论]采用70%噻虫嗪WS按照药剂/种子为40 g/100 kg先包衣后浸种的处理方式对水稻秧苗及稻飞虱的综合效果最好,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2.
不同育秧产品在水稻育秧上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使用不同育秧产品的水稻表现为出苗齐、苗全、苗壮、分蘖多,防止青枯死苗,低位分蘖多,成穗率高,增产显著;旱育保姆对秧苗素质的提高最为明显,且育秧技术简便、节约成本,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3.
壮秧剂不同用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以中熟中粳水稻徐优403为材料,研究了壮秧剂不同用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壮秧剂培肥浓度的增加,秧苗茎基粗增加,成苗数下降;叶龄、株高、根量、发根力、百苗干物重和秧苗充实度有先增后减趋势,均在培肥浓度为0.8%时最高;相同种植密度下,随着壮秧剂培肥浓度的增加,有效穗数、高峰苗数、成穗率和产量也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在培肥浓度为O.8%时最高;每穗颖花数呈下降趋势;而千粒重和结实率受培肥浓度影响程度较小.综合考虑秧苗素质和产量性状,以壮秧剂浓度为0.8%培肥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4.
益普(SOD酶)在寒地水稻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得出喷施益普(SOD酶)对水稻秧苗素质没有明显的改善,对水稻产量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但效果不明显,喷施益普(SOD酶)一定用量对水稻安全,但不明确其对低温冷害的预防作用。前言低温冷害是制约寒地水稻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选择能够提高水稻抗寒性的药剂尤为重要。本试验旨在评价益普(SOD酶)在寒地水稻应用对水稻的安全性。探索益普(SOD酶)在水稻1.5叶期喷雾对水稻苗期抗低温冻害防御效果,以及水稻的生育进程和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探索  相似文献   
95.
为油菜/小麦-水稻两熟制稻区杂交稻长龄或超长龄秧的培育提供参考,以四川盆地近年推广的部分杂交稻品种进行田间试验,探究不同类型杂交稻品种在稀播旱育秧条件下的超长龄秧苗素质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稻品种超长龄秧苗素质特征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在播种规格6cm×6cm试验条件下,蓉18优188、蓉3优918和蓉优918等品种的苗高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川谷优3399、蓉优1808等品种秧苗单位茎鞘干物质发根能力和单株日均发根干重明显强(高)于其他品种;旌优127和Y两优973等品种秧苗分蘖能力和重高比明显高于其他品种。生产上可根据秧苗的素质特征制定育秧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6.
水稻是浙江省桐乡市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年桐乡市紧抓国家实施购机补贴优惠政策的机遇,大力发展水稻机械化栽插,目前桐乡市高速插秧机保有量103台。为用好这些高速插秧机,在发生故障时能及时排除,现就久保田2ZGQ-6型高速插秧机的使用维护及故障排除提出以下一些建议和意见。1.使用与操作(1)启动发动机时必须按如下顺序进行:检查汽油机的汽油及机油的牌号是否标准,油量是否充足;打开油路开关,踩下刹车踏板用停车制动手柄将其锁定;将主变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镉胁迫水稻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利用AMF菌根技术减少稻米镉超标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分别在无镉胁迫和1 mg/kg镉胁迫的水稻育秧土壤中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和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RI),以接种等量高温高压灭菌后的FM+RI菌剂为对照,30 d时测定这2种AMF对水稻秧苗根系的侵染率,并分析其对秧苗株高、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以及镉含量的影响。【结果】在无镉胁迫的条件下,FM、RI对水稻秧苗根系的侵染率分别为33.4%和24.9%;与对照相比,FM和RI处理秧苗的株高分别增加8.6%和7.6%(P<0.05),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在1 mg/kg镉胁迫的条件下,FM、RI对根系的侵染率分别为25.1%和20.3%;与对照相比,FM和RI处理秧苗的株高分别增加26.5%和21.0%(P<0.05),生物量分别增加33.1%和18.6%(P<0.05),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16.1%和15.2%(P<0.05),根系镉含量分别增加186.2%和207.7%(P<0.05),地上部分镉含量分别减少40.2%和36.8%(P<0.05),镉转运系数均降低80.0%(P<0.05)。【结论】FM和RI能够显著促进镉胁迫水稻秧苗的生长发育,增强根系对镉的固定能力,减少镉从地下部分到地上部分的转运。  相似文献   
98.
为了筛选出适宜北京地区春茬番茄的穴盘育苗基质,并明确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以提高育苗基质的标准化,推动育苗技术精准控制的标准化进程,选取了北京地区各大育苗场常用的3种商品基质和6种以草炭、蛭石、珍珠岩为主要原料复配的自配基质,用于番茄穴盘集约化育苗,分析育苗基质的理化性质及育苗效果。结果表明:A3处理(北京绿穑生物商品基质)番茄幼苗茎粗最大,较CK(草炭、蛭石、珍珠岩体积比为3∶1∶1)增加13.1%,根冠比和壮苗指数也均最大,分别为0.132和0.069,A5处理(草炭、蛭石、珍珠岩体积比按3∶1∶1混合,每穴添加1 g基质伴侣)仅次于A3处理,两处理春季育苗效果好,建议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
为优化培育高质量油菜毯状苗的方法,完善育苗体系,以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宁杂1838为材料,采用传统标准的水稻育秧盘进行油菜毯状苗育苗,设置了在试验基质中拌入不同量硫酸铵的处理,通过测定油菜苗在不同时期的农艺性状、器官干重,研究了硫酸铵在不同用量对油菜毯状苗的调控效应;结果显示,试验基质中硫酸铵最佳用量范围为每盘4.37~4.62 g,这一用量条件下可显著增加存苗数、出叶数、绿叶数和单株叶面积,且干物质积累最多,最有利于毯苗移栽后返青活棵。  相似文献   
100.
钙提高水稻幼苗抗旱性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将水稻种子用CaCl2溶液浸种18 h后催芽、播种,培养13 d后进行渗透胁迫处理。Ca2+浸种的水稻幼苗在-0.5 MPa的渗透胁迫下地上部相对含水量提高,质膜相对透性降低,表明提高了抗旱性。异丙嗪(CPZ)和CPZ + Ca2+浸种亦提高了水稻抗旱性。渗透胁迫1 d后,Ca2+浸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均提高。实验结果表明,Ca2+处理提高膜脂过氧化的保护能力和膜的稳定性可能是其提高水稻幼苗抗旱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