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70篇 |
免费 | 33篇 |
国内免费 | 13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9篇 |
农学 | 41篇 |
基础科学 | 8篇 |
37篇 | |
综合类 | 1203篇 |
农作物 | 20篇 |
水产渔业 | 45篇 |
畜牧兽医 | 1509篇 |
园艺 | 36篇 |
植物保护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73篇 |
2022年 | 77篇 |
2021年 | 60篇 |
2020年 | 48篇 |
2019年 | 89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53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76篇 |
2014年 | 130篇 |
2013年 | 169篇 |
2012年 | 191篇 |
2011年 | 181篇 |
2010年 | 142篇 |
2009年 | 164篇 |
2008年 | 147篇 |
2007年 | 158篇 |
2006年 | 132篇 |
2005年 | 140篇 |
2004年 | 84篇 |
2003年 | 56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55篇 |
2000年 | 60篇 |
1999年 | 57篇 |
1998年 | 65篇 |
1997年 | 60篇 |
1996年 | 58篇 |
1995年 | 45篇 |
1994年 | 61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试验旨在探究初情期前后生精上皮周期差异及睾丸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通过测定15、30、60和90 d睾丸相关指数,结合睾丸组织形态学特征,判断香猪初情期,划分从江香猪生精上皮周期。结果显示,30 d的睾丸指数较15 d极显著升高(P<0.01),睾丸重、长轴及短轴的增长率分别为298.05%、66.42%和65.45%,60和90 d两个阶段睾丸重增长率相对稳定。形态学观察表明,从江香猪30 d时生精小管出现游离精子,完成第一次生精并进入初情期;与15 d相比,30 d生精小管面积和生精上皮厚度极显著增加(P<0.01),增长率分别为136.12%和40.19%,在60和90 d均处于稳定增长状态。睾丸细胞数统计显示,日龄增加不影响支持细胞(setoli cells,SC)数量(P>0.05),而30 d生殖细胞数(germ cells,GC)较15 d极显著增加(P<0.01)。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生殖细胞数量增加与生精小管面积增大、生精上皮厚度变化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0.994;0.96)。根据生殖细胞组合形式差异,将初情期前后生精上皮分为3和8个阶段。初情期前生殖细胞以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为主,A、B型精原细胞、SC、初级精母细胞(primary spermatocyte,Ps)、前细线期(preleptotene,PI)、细线期(leptotene,L)等生殖细胞在初情期前后生精上皮中均存在,而圆形精子(round spermatids,R)、延伸精子(elongating spermatid,E)、精子细胞(spermatozoa,S)仅存在于初情期后的生精上皮。本研究结果表明,从江香猪30 d初情,睾丸发育以生殖细胞和生精小管面积的迅速增加为主,该结果对从江香猪早熟性状挖掘、种猪选育及开发利用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3.
外泌体(EVs)也称作胞外囊泡,是细胞内多泡体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细胞外基质中的磷脂双分子层小囊泡。1983年,研究人员在绵羊网织红细胞中首次发现外泌体,最初认为外泌体只是细胞代谢废物,但随着对其生物来源、物质构成、运输、细胞间信号传导及在体液中分布等方面深入研究,发现外泌体具有多种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外泌体在肿瘤早期诊断、肿瘤转移和扩散等方面都扮演重要角色,并且有可能成为新型药物载体应用在肿瘤治疗方面。随着外泌体功能和生物学特点的深入研究,这种新型药物载体技术也有可能应用到抗寄生虫病,为寄生虫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口腔鳞癌中(or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OSCC)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术检测5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癌旁黏膜(距瘤缘2 cm)和切缘正常黏膜(距瘤缘≥5 cm,镜下未见癌浸润)标本中PPARγ和PCNA的表达.结果 PPARγ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8.0% (34/50),高于癌旁组织(26.0%,13/50)和正常黏膜组织(2.0%,1/50) (P <0.05);PCNA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2.0% (36/50),高于癌旁组织(26.0%,13/50)和正常黏膜组织(4.0%,2/50)(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PPARγ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为(396.56±33.39),明显高于癌旁组织(333.36±15.93)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289.28±13.80)(P<0.05).PCNA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为(543.11±41.5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456.97±23.86)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409.40±40.07) (P <0.05).PPARγ和PCNA的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均有相关性(PPARγ,r分别为0.497、0.392,P<0.05;PCNA,r分别为0.324、0.561,P<0.05),且二者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口腔鳞癌组织中PPARγ和PCNA的表达均升高,可能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85.
86.
87.
88.
耵聍腺位于犬外耳道软骨部皮下组织中,主要是分泌淡黄色黏稠液体,有保护外耳道和维持鼓膜区湿润、柔软的作用,其分泌物与外耳道皮肤内的另一种皮脂腺所分泌的皮脂一起组成耵聍1.耵聍腺由卷曲的分泌部和导管部组成,分泌部内衬立方或低柱状上皮,外围为肌上皮,导管部由柱状上皮组成,绝大部分开口于毛囊,少部分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肿瘤主要起源于这两个部分的导管上皮和腺上皮[2].病理学上,耵聍腺肿瘤可分为耵聍腺腺瘤(Ceruminous adenomas)、耵聍腺腺癌[3].本病在国内报道不多,临床资料相对较少.笔者在门诊上遇到一起犬耵聍腺腺瘤病例,组织病理学切片显示为良性的耵聍腺腺瘤,经外耳道全切除术成功切除,手术1年后回访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89.
90.
NO、TNF和IL-2与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肝脑组织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新型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9日龄健康樱桃谷雏鸭,对感染后12、24、48、96、168h和14d雏鸭血液、肝和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含量,血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对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血清中NO含量在接种后48h开始升高,一直持续到接种后96h,接种后7d恢复正常;肝脏组织中NO含量仅在接种后24h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在其他时间未表现有差异;脑组织中NO含量在整个试验期间没有变化。血清中的TNF和IL-2含量在接种后24h均表现升高,接种后96h降低,其他时间无改变。感染雏鸭的肝组织在接种后24h表现出血性坏死性肝炎变化,接种后48~96h呈增生性病变,而接种后各时期脑组织均呈非化脓性脑炎变化。由此表明,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雏鸭体内NO、TNF和IL-2发生变化,并且与肝组织损伤、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