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0篇
林业   81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79篇
  98篇
综合类   247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46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以乌梁素海(WLSH)和岱海(DH)为研究对象,采用柱状芯样模拟法,开展了湖泊水-沉积物界面溶解性硅酸盐(SiO3-Si)扩散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夏季90 d的时间内,浅水草型湖泊乌梁素海明水区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速率约为1.28 mmol·m-2·d-1,沉积物约向上覆水体释放了963.07 t SiO3-Si;而深水藻型湖泊岱海深、浅湖区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速率分别为1.10、1.95 mmol·m-2·d-1,沉积物约向上覆水体释放了893.41 t SiO3-Si.SiO3-Si在水-沉积物界面的交换速率与两湖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含量、生物硅(BSi)含量及沉积物的粒度有较好的相关性。沉积物释放的SiO3-Si对维持湖泊初级生产力有重要作用,乌梁素海沉积物释放的硅可提供浮游植物所需硅的11.96%,岱海沉积物释放的硅可提供浮游植物所需硅的41.3%.从元素化学计量学角度考虑,结合两个湖泊上覆水营养盐浓度变化,随湖泊富营养化水平的逐渐提高,磷有可能成为乌梁素海初级生产力的潜在限制因子,而Si是岱海初级生产力可能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12.
为了系统性研究灌木植物根系的固土力学效应,探讨土体对根系的摩阻特性,以4种不同土壤粒径(原级配,1.0~2.0,0.5~1.0,<0.5 mm)和3年生的典型护坡植物种火棘及紫穗槐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直剪的方式对根系进行根—土界面直剪摩擦试验。结果表明:(1)根—土及土—土界面的摩阻强度与垂直荷载呈明显的正线性关系;随土体粒径的增加,根—土及土—土界面的摩阻强度、摩擦系数、黏聚力和摩擦角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在相同粒径范围内,火棘根—土界面摩阻特性显著优于紫穗槐和素土;(2)根—土界面与素土界面的剪应力随位移的增长速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根—土界面剪应力与位移关系曲线呈现曲折蜿蜒式上升,而素土曲线表现为平缓式上升;(3)土体粒径越小,根土间接触面的比表面积越大,细小的土壤颗粒与根表面发生镶嵌,加大接触面的咬合力,使摩阻能力加大。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讨灌木植物根—土相互作用力学机制,以及利用灌木植物提高试验区边坡土体稳定性、防治坡面浅层滑落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3.
揭示土著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间作对紫色土-水界面各形态氮流失的削减效应,可为保护水环境、减缓紫色土坡耕地氮流失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自然降雨条件下的径流模拟试验,设置不同种植模式(单作玉米、玉米/大豆间作、单作大豆)和不同菌根处理(抑菌、未抑菌),在雨季不同时间采集7次径流和侧渗水样,分析比较各不同处理下径流及侧渗各氮形态变化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侧渗即壤中流为紫色土-水界面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硝态氮为紫色土-水界面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随取样时间后延,径流总氮、硝态氮浓度均呈现出波浪式上升的趋势,而铵态氮浓度整体表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侧渗总氮浓度趋势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硝态氮浓度整体表现出下降后趋于平缓的趋势,铵态氮浓度则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并趋于平缓的趋势。所有复合处理中,未抑菌—间作处理的径流、侧渗及总流失量中总氮、铵态氮浓度均最低,且其径流、总流失量中硝态氮浓度也明显低于其他处理。在未抑菌处理下,与单作玉米、单作大豆处理相比,间作处理使径流和侧渗总氮浓度分别下降约13.4%、20.3%和56.5%、48.7%,总流失量中总氮浓度分别下降约50.1%和43.5%;使径流和总流失量中的硝态氮浓度分别降低约10.0%、16.7%和51.3%、42.9%;并使径流和总流失量中铵态氮浓度分别显著降低约10.5%、26.0%和21.7%、30.2%,侧渗铵态氮浓度也相应降低约29.6%和33.7%。可见土著菌根真菌与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对协同削减紫色土-水界面氮素的流失表现出了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4.
竹纤维增强聚酰胺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竹纤维增强聚酰胺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改性剂及其界面改性机理进行研究,以聚乙二醇和马来酸酐为原料,用热催化法合成具有线型结构的羧化聚醚。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在聚醚链上成功地接枝马来酸酐;经羧化聚醚界面改性剂改性后,羧化聚醚中的马来酸酐可与竹纤维中的羟基发生酯化反应;聚酰胺树脂端氨基和酰胺键中的亚氨基与羧化聚醚中马来酸酐发生酰胺化反应。经2%羧化聚醚改性后,竹纤维聚酰胺树脂复合材料强度性能指标和热变形温度均有大幅度地提高,竹纤维增强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5.
新型高效谷物保护剂“储粮安”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溴氰菊酯和马拉硫磷原药为微胶囊芯料,在高速搅拌下通过界面聚合法形成微胶囊,加入稳定剂、增稠剂及载体后制成2.5%谷物保护剂储粮安,经试验散装粮应用8mg/kg、10 mg/kg和12 mg/kg及包装粮10 mg/kg、12 mg/kg,对主要储粮害虫药效维持在一年以上,达到基本无虫标准.  相似文献   
116.
Agent是一个具有目标、行为和领域知识的实体,能作用于自身和环境,并能够对环境做出快速的反应。为此,将Agent技术引入到农机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中,构建智能型农机信息系统,不仅增加了许多农机管理人员所需要的功能,如自适应性、移动性、人机友好、能够自动地帮助用户收集相关信息,而且可重用性也大大增强,具有很好的前景,为农机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一种新工具。  相似文献   
117.
本文针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系统之间缺乏信息共享、重复建设等问题,提出农业应用支撑平台设计方案.通过构建统一的开发、集成、交换、运行平台,实现统一开发规范、统一集成规范、统一权限管理、统一门户应用、统一交换机制、统一运行环境,全面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和农业信息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18.
陈仲 《水产科学》2024,(3):461-467
为探明生源要素氮、磷在沉积物与水体间的迁移过程,比较3种不同养殖模式下、不同时间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的氮、磷通量变化,2014年6—10月,在3种综合养殖池塘:海蜇+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和海蜇+凡纳滨对虾的整个养殖周期内,采集检测3口池塘沉积物-水界面样品中的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分析沉积物-水界面的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活性磷酸盐的通量变化。试验结果显示,6—10月,3种综合养殖池塘沉积物上覆水中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均以向沉积物中扩散为主,仅10月海蜇+凡纳滨对虾池塘沉积物中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向上覆水释放。海蜇+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池塘沉积物上覆水中氨氮向沉积物扩散,6月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池塘沉积物中氨氮向上覆水扩散;与海蜇+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和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池塘相比,海蜇+凡纳滨对虾池塘氨氮通量变化幅度较大,6—7月上覆水中氨氮向沉积物扩散,且扩散速率逐渐降低,9—10月沉积物中氨氮向上覆水释放,释放速率逐渐上升。6、7、10月海蜇+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池塘沉积物中活性磷酸盐向上覆水释放,8—9月...  相似文献   
119.
桑沟湾养殖海域沉积物中磷的溶出动力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8~11月对桑沟湾进行了两次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通过沉积物水界面交换室内培养实验得到了PO4P和TDP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量与时间的动力学关系,并利用非线性拟合技术和连续函数计算法计算了该湾沉积物水界面PO4P和TDP的交换速率。其变化范围PO4P为0.09~3.26mg/m2·d,TDP为1.22~7.66mg/m2·d。总体趋势是相同站位的交换速率为8月高于11月,不同站位的交换速率为扇贝和牡蛎养殖区高于海带养殖区。与我国其他近岸海域相比,桑沟湾沉积物水界面磷的交换速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20.
鱼体分级筛选是一种有效避免种内竞争、提高鱼体存活率的方法,但由于国内缺乏先进设备,生产中大多以人工作业为主。针对人工操作存在劳动强度大、鱼体损伤等问题,研制了一种以S7-200 SMART系列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为处理器、结合多步进电机和触摸屏界面开发的鱼体分级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实现对转速可调的功能;采用限宽调节技术,实现对鱼体大小自动调节功能。运用STEP 7-Micro/WIN SMART编程软件完成控制程序的编写,借助SIMATIC WinCC flexible 2008完成触摸屏界面开发,运用以太网通信完成触摸屏界面对多步进电机的运动控制,实现限宽调节功能。性能测试表明,在额定电压(380 V)下,主回转电机运行速度可在0~50 Hz范围内调速,限宽可调范围为0~40 mm,可将4种不同大小的鱼进行分级。在设定宽度下,鱼体的准确率在±90.0%。该控制系统性能可靠,适合在渔业养殖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