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9篇
综合类   45篇
畜牧兽医   9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旨在探讨电针百会穴对脾虚泄泻大鼠的影响.选取64只Wistar大鼠,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百会组和阳性对照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造模组以灌胃番泻叶浸液造模,待造模组出现脾虚泄泻症状后,百会组电针百会穴,阳性对照组灌胃蒙脱石散,持续2周.整个试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所有大鼠的症状体征、体质量和腹泻指数.试验结束后,检测各组...  相似文献   
122.
电针脾俞穴调节家兔胃运动的外周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生理学方法,研究了在分别切断脾俞穴主要神经通路后,电针脾俞穴对胃电运动影响的外周神经作用途径。结果表明:1电针脾俞穴对胃电有双向调节效应,电针对胃电频率和振幅影响非常显著;2切断脾俞穴主要传入节段的脊神经背根与中枢的联系后,电针对胃电频率虽仍有明显影响,但对胃电振幅无影响;3切断肋间神经后,电针对胃电频率的影响明显减小,对胃运动影响较小;4切断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所有节后纤维,电针前后胃电频率、振幅变化无统计学意义;5切断T8~T12脊神经背、腹根、肋间神经后,电针脾俞穴对胃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电针前后胃运动频率的差异显著。证明在电针脾俞穴对胃功能的调节过程中,除中枢途径外,还存在以交感神经节为中心的中枢外反射弧途径。  相似文献   
123.
家畜垂脱症(包括阴道、直肠、子宫脱出),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治疗方法也较多,但对一些顽固性病例,药物疗效并不好。我县达拉乡兽医站从1984—1996年共收治牛、马、驴垂脱症62例,其中顽固性垂脱症10例,(阴道脱出马3匹、牛2头;直肠脱出驴出2匹、牛1头;子宫脱出牛2头),经多次整复及药  相似文献   
124.
青海农村饲养的马属动物,它既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役畜之一,也是农民的骑乘交通工具,但对马属动物的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治,平时不为人们所注意.如驴的习惯性阴道脱是一种很普遍的常发病,对驴的使役和繁殖发展影响很大,故我们必须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125.
动物体内酸碱度变化和血气分析测定是判定机体酸碱状态、诊断酸碱失衡的主要手段。针灸对机体脏腑功能有调整作用,与体内的酸碱平衡调整密切相关。本试验以健康驴为试验对象,电针不同穴组,并在电针前和电针后的不同时间采血。分析测定电针对血液酸碱度和血液气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6.
牛后肢风湿瘫痪是兽医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几年笔者使用电针治疗耕牛后肢风湿瘫痪14例,疗效较好,现将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1 症状 后肢强直似杆,不能屈曲,行动、起卧困难,多伏卧,少站立.严重时后肢肌肉痉挛、麻痹,卧地难起,人工辅助后才能起立,但站立持续时间仅为数分钟,患牛往往不能坚持而卧地.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了解电针配合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症患者肥胖指标及身体成分的影响.方法 90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随机接受电针(电针组)、穴位埋线(埋线组)或电针+穴位埋线(电针埋线组)治疗,比较各组治疗后肥胖指标、身体成分指标、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体质量、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体脂肪量、体脂肪率...  相似文献   
128.
129.
电针百会、脾俞穴组对山羊几项血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头青海杂种山羊电针百会、脾俞穴组后,对4项血液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电针山羊百会、脾俞穴组,对红细胞数无显著影响。针后30min,60min,90min,白细胞显著升高(P<0.05或0.01);其中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下降(均P<0.01),其他白细胞比例无显著变化,针后1h、6h、12h,血沉加快(P<0.05或0.01)。  相似文献   
130.
针灸是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手段,兽医针灸疗法就是用不同类型的针灸工具对动物体某些特定部位(穴位)施以一定的刺激,通过经络、穴位的传导作用以疏通经络、宣导气血,调动调节机体的固有机能,达到"扶正祛邪"实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针术与灸术同属"外治法",常合并使用治疗疾病,固自古以来合称为针灸疗法。针灸技术基本知识概说针灸的理论基础一、经络与穴位经络是机体运行气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调节功能、传递信息的"通路"。经络能够感受和传导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