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7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6篇
  6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本文论述了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必须走生态农业之路,指出要解决该区农业开发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根据当地特点,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概念有一个全新的理解,并提出了在该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原则以及生态农业的主要优化模式与工程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2.
为探索黄淮海区域夏玉米最优测墒补灌模式,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夏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开花期和籽粒灌浆期均分别设0~40 cm土层控制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70%和75%补灌模式2个,以常规灌溉模式(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100%)为对照,研究不同模式对夏玉米成熟期土壤养分、玉米长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水分利用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与常规灌溉和70%补灌模式相比,75%补灌模式显著提高了夏玉米成熟期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玉米株高、生物量鲜重、含水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最大增幅分别为8.38%、29.82%、26.74%和12.71%、16.73%、37.76%、18.38%、9.98%、2.56%、12.80%;2)75%补灌模式比常规灌溉模式显著降低了玉米植株耗水总量,节水10.32%,提高了水分利用率25.78%和灌溉水利用率69.71%,75%补灌模式比70%补灌模式水分利用率和灌溉水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5.81%和14.22%。因此,本试验条件下,夏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开花期和籽粒灌浆期75%补灌模式是黄淮海区域夏玉米节水保肥、增产高效的最优测墒补灌模式。  相似文献   
83.
城镇化进程中中国耕地利用功能变化深刻,探究影响耕地多功能协同与权衡的城镇化因素更是平衡地区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键。该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选取2000-2018年连续年份时间,从耕地生产、社会和生态三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分析耕地多功能时空特征,利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揭示耕地多功能间权衡与协同的时空演化,运用调节效应模型定量剖析权衡与协同演化的城镇化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耕地生产功能整体呈持续增长趋势,社会功能整体呈持续下降趋势,生态功能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2)耕地生产与社会功能整体呈弱权衡向弱协同转变,且大部分地市内部的两功能权衡关系有所缓解,协同区域逐渐向东部转移。耕地生产与生态功能整体呈权衡增长趋势,但部分地市内部的两功能关系趋向协同发展,主要分布在鲁南和苏北地区。3)耕地生产与社会功能相互关系主要受城乡收入差距、人口城镇化率以及居民消费能力的影响。耕地生产与生态功能相互关系则受居民消费能力的显著影响。同一驱动因子在不同水平下对耕地多功能之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的作用程度不同。为此提出促进淮海经济区耕地多功能协同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84.
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稳产高产的播期优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的加剧已经严重威胁农业稳产高产。科学地调整播期是农业生产趋利避害的主要措施。该研究分析了黄淮海北部地区主栽夏玉米品种郑单958和登海605不同播期(6月5日、6月10日、6月15日、6月20日和6月25日)下生育期气候资源、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播期推迟,夏玉米生育期内总活动积温和总辐射呈减少趋势,花期降水逐渐增多;降水分布受播期和年型的影响变化显著。2)播期6月15日时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花期高温热害和花期连阴雨)发生频率最低。3)夏玉米产量在播期6月10日和15日时较高,且与花后≥15 ℃活动积温呈显著的二次相关关系(P<0.05)。试验结果表明,6月15日是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的适宜播期。研究结果为作物应对气候变化的播期调整提供了方法借鉴,也为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稳产高产提供了播期依据。  相似文献   
85.
淮海经济区垦殖率约70%,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掌握其耕地碳储量时空变化规律、识别耕地碳汇碳源区,对保护区域耕地质量和发挥耕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淮海经济区土壤类型碳密度计算耕地土壤碳储量,再运用NEP(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模型计算耕地植被固碳量,同时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2005-2020年淮海经济区耕地碳储量时空演变特征、耕地"碳"属性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5-2020年淮海经济区耕地土壤碳储量由于地类转移总体减少了1.393×107 t,在空间上呈"东高西低"分布;耕地植被固碳量则呈现出以2015年为拐点"先增加后减少"变化趋势,NEP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分布特征;随时间推移,耕地总碳储量空间分布集聚性呈下降趋势,其"高-高"类型区数量也逐渐减少,主要向不显著区和"低-高"离散区转变;2)淮海经济区耕地碳汇区县数32个,中强度碳汇区21个主要分布于淮海经济区西部,高强度碳汇区5个集中分布于东北部;3)驱动淮海经济区耕地碳储量时空分异的因子中,主要因子是交通通达度、粮食产量、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高程、坡度和坡向,次要因子是人口。未来耕地保护过程中,耕地碳源区县可借鉴碳汇区耕地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以减少耕地碳储量的流失、维持耕地质量,同时也让更多区县的耕地生态系统发挥碳汇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