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8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7篇 |
农学 | 32篇 |
基础科学 | 59篇 |
32篇 | |
综合类 | 434篇 |
农作物 | 61篇 |
水产渔业 | 86篇 |
畜牧兽医 | 221篇 |
园艺 | 49篇 |
植物保护 | 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32篇 |
2022年 | 32篇 |
2021年 | 38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39篇 |
2015年 | 36篇 |
2014年 | 49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55篇 |
2011年 | 60篇 |
2010年 | 49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47篇 |
2007年 | 48篇 |
2006年 | 33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52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43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4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53.
54.
ADP-核糖基化因子(Arf)属于小GTP酶的Ras超家族,与其他Ras相关的GTP结合蛋白一样,Arf蛋白在其活性GTP结合和非活性GDP结合构象之间循环。在酵母中其参与高尔基体和核内体的结构并发挥功能。在哺乳动物中Arf家族共包含了六个成员,基于大小和氨基酸序列同一性,这六种Arf蛋白可分为三类,Ⅰ类包括Arf1、Arf2和Arf3,Ⅱ类包括Arf4和Arf5,Ⅲ类包括Arf6。Arf蛋白在生物体内普遍表达,通过膜蛋白、细胞骨架调节因子的膜募集等协调细胞中的囊泡运输。同时,Arf蛋白还参与脂质信号传导和脂质代谢调节脂质介导的非囊泡运输。因此,Arf蛋白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纤毛运输中均发挥重要功能。文章阐述了Arf蛋白家族成员在哺乳动物中的作用机制与功能,并对其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5.
<正> 泡桐树是一种多年生落叶乔木,叶大而肥,在本地区桐粮间作或路旁绿化,栽培面积较大。本地群众素有利用泡桐叶饲喂家畜的习惯,尤其广泛地用于饲喂生长肥育猪。为了初步探讨泡桐叶粉饲喂生长肥育猪的效果,及在我区饲养管理条件下泡桐叶粉在日粮中不同比例对猪生长速度的影响,我们进行了本次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6.
本文研究了花生蛋白粉、醇洗花生浓缩蛋白和改性花生浓缩蛋白在肉灌肠中的应用,并与改性大豆浓缩蛋白在肉灌肠中的应用进行对比。将花生蛋白粉、花生浓缩蛋白、改性花生浓缩蛋白和改性大豆浓缩蛋白分别添加到不同瘦肉配比的肉灌肠中,对肉灌肠成品进行质构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对于低瘦肉比例(小于31%)的肉灌肠,添加改性大豆浓缩蛋白的肉灌肠质构优于添加花生蛋白的肉灌肠;对于高瘦肉比例(大于38%)的肉灌肠,添加花生浓缩蛋白和改性花生浓缩蛋白的肉灌肠质构与添加改性大豆浓缩蛋白的肉灌肠相当。在不同瘦肉比例的肉灌肠中添加花生蛋白粉的肉灌肠质构差于添加其他3种蛋白的肉灌肠。 相似文献
57.
58.
《中国兽医学报》2016,(8):1371-1375
颈动脉体(carotid body,CB)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缺氧感知器官,当血液PaO2降低时,迅速引起呼吸加深、加快等反应。为探讨牦牛不同低氧程度下CB的适应特征,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和体视学方法测量了海拔4 600,3 800和2 800m牦牛颈动脉体Ⅰ型细胞线粒体、电子致密核心囊泡体(electron dense-cored vesicles,EDCV)的体密度(Vv,单位体积Ⅰ型细胞浆中线粒体、EDCV的体积百分比)、面密度(Sv,单位体积Ⅰ型细胞浆中线粒体、EDCV外膜的表面积)、面数密度(NA,单位面积中线粒体、EDCV数目)、比表面(δ,线粒体、EDCV表面积与其自身体积之比)。结果表明,牦牛颈动脉体Ⅰ型细胞浆内线粒体的Vv值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增加趋势,但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Sv、NA、δ值随着海拔从2 800m升到3 800m先减小,从3 800m到4 600m而增加,3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牦牛颈动脉体Ⅰ型细胞浆内EDCV的Vv、Sv值随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但3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δ值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3组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