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09篇
林业   25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161篇
  192篇
综合类   482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69篇
畜牧兽医   594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104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简称豆/禾牧草)之间的氮转移在草地农业系统氮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系统和豆科/禾谷类作物间作系统存在一种氮素共享的通道,即在间(混)作中,豆科植物固定大气中的氮在满足自身生长需求前提下,还通过各种途径为伴生的禾本科植物提供氮源。在混播草地中氮素转移途径主要分地上和地下两种。地上途径主要是豆科牧草的地上部分经放牧家畜采食后粪便归还土壤,后又被禾本科牧草吸收利用或者地上凋落物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矿化释放出有效氮被另一种植物吸收利用(反之亦成立)。地下途径相对复杂,可能有以下3种:1)通过植物根际沉积氮转移。2)通过菌根真菌的菌丝传递。3)通过植物根系分泌物中含氮化合物来转移。目前的研究虽然明确了有可能转移的途径,但哪一种途径是主要的方式?在氮素转移的过程中,某一途径会部分的发生,还是好几种途径同时发生,每一个途径的贡献为多少?这仍缺少关键的证据。本研究针对国内外关于豆/禾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生物固氮、豆/禾牧草间氮转移的研究现状,重点对混播草地中豆/禾牧草之间的氮素转移数量、转移途径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可能存在的氮素转移机理进行了综述,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下一步通过将豆科植物引入我国农牧业种植结构来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262.
莒南县某户饲养3000只商品肉鹅,12日龄时出现乍毛、蹲窝,白石灰水样腹泻,关节、脚蹼肿胀,触摸疼痛,跛行,蹲窝,重者瘫痪、眼球凹陷,药物治疗无效,衰竭而死,伤亡严重,带5只病死鹅前来就诊。经剖检,5只鹅均表现内脏器官、病变关节部位有白色尿酸盐沉积,并了解到该户使用猪饲料喂鹅,且储料时间达一个月之久,经综合分析,诊断该病例为痛风症。  相似文献   
263.
264.
贺兰山西麓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沉积模式对比研究,确认贺兰山山前混杂堆积为泥石流沉积。据下更新统孢粉分析,早更新世山地植被同东部有较多联系,平原区有两个以草本为主及两个以灌木为主的植被演化阶段,所反映的古气候为干冷及温干的交替;与地层相对应,冷期有巨砾层形成,温干期形成粘土砾石层。晚更新世、全新世有多雨气候波动,腾格里沙漠中成百的湖泊分布,成因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265.
江75区块萨Ⅰ油层组上部近南北向延伸的条带状异常带表现为弱振幅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地质解释,制约了勘探部署。通过对地震属性、钻井及沉积相分析认为,萨Ⅰ油层组振幅异常是由不同成因的沉积单元叠置造成的,萨Ⅰ油层组上部属性切片大面积的强振幅是早期席状砂、河口坝和水下分流河道错叠连片的反映,弱振幅是末期发育分流河道切割下伏砂体且被萨零油层组的深湖-半深湖相泥岩充填的响应;而萨Ⅰ油层组中下部条带状强振幅则为晚期河道下部砂体沉积的响应,大面积的弱振幅则为萨Ⅰ油层组早期深湖-半深湖相泥岩的响应。  相似文献   
266.
1953-2010年黄土洼天然淤地坝内洪水沉积物粒度旋回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37Cs断代技术进行沉积物的测年,结合1953年以来的降雨资料,对黄土洼天然聚湫坝淤地的水成沉积物粒度旋回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坝淤地4 m沉积物是在近百年内形成的,物源比较单一,主要为洪水沉积物;降雨是影响沉积物粒度的主要因素;淤地坝内洪水沉积物粒度以粗粉砂为主,中砂含量很少,没有粗砂;沉积物剖面具有良好的沉积层理,剖面粒度旋回至少记录了42次较大的洪水事件,不同期次洪水沉积物之间粒度变化明显,反映了该区近百年内年流域侵蚀和降水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267.
氟虫腈药液在水稻叶片上的沉积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氟虫腈悬浮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药液在水稻叶片上的沉积特性。随着雾流方向角增大,药液在稻叶上的沉积量显著增加,雾流方向角为30°、45°与60°处理时药液的沉积量分别比0°处理者提高了16.6%、39.3%与70.1%。随着雾滴体积中径(VMD)增大,氟虫腈药液在稻叶上的沉积量降低,VMD为157.3、193.2、215.4、233.7 μm 处理的药液沉积量分别比VMD 149.5 μm处理降低了16.2%、39.1%、49.5%与66.4%。施药液量少于339 L/hm2时,药液在稻叶上的沉积效率较高,为25.6% ~28.1%,药液在稻叶上的最大稳定持留量约为 1.42 μL/cm2。较少施药液量和较小雾滴的处理,加入有机硅(150 g/hm2)后药液的沉积量可提高80% ~150%,但施药液量增加至694.5 L/hm2 (VMD 233.7 μm)时,药液沉积量未增加。根据本实验结果,施药时采用较小雾滴和较少施药液量,雾流方向角45°~60°,并加入有机硅作为喷雾助剂,药液在稻叶上的沉积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268.
晚更新世小江流域泥石流沉积特征及发育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沉积物作为晚更新世一种特殊沉积类型,是在特定的地质过程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泥石流沉积成为晚更新世小江流域主要的沉积类型,本文在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小江流域蒋家沟附近晚更新世不同时段泥石流沉积剖面沉积特征、化学元素及可溶盐成分的富集规律、CaCO3含量、pH值、有机质含量及植物花粉组合特征后发现,自末次间冰期到末次冰期,沉积物基质中可溶性盐在增多,花粉从以木本为主转变为草本为主,同时泥石流沉积层有变薄的趋势,反映了随气候变冷,泥石流有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269.
气候变化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关注的热点内容,尤其是气候异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损失,是山区发生灾害地貌的主导外因。对长白山松江水文站阶地剖面的粒度参数和孢粉进行分析,结合AMS14C测年数据并与历史记录相校验,重建该区的气候环境演化特点与河流沉积物的相变过程。结果显示, 研究区自千年来经历了3次明显的气候波动,即800—686 a B.P. 气候凉湿;686—428 a B.P. 气候暖干;428 a B.P.—至今 气候以凉湿为主,但有明显向温暖偏干方向发展的趋势,与近几年全球变暖相一致。剖面沉积结构显示,在几百年时间内发生三期河床波动,与气候的快速转变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加强上游河流的水土保持工作并注意对两岸采石与就地取沙的管理。  相似文献   
270.
化学镀技术     
化学镀又称无电解镀,即利用自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催化表面沉积一层非晶态镀层。由于化学镀Ni—P具有很高的硬度、耐磨性和优异的耐腐蚀性、磁相应性、可焊性、润滑性以及不受镀件形状限制的特性,已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应用该工艺可延长工件的使用寿命,降低基体材质的要求,提高企业现有设备的效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