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8篇
林业   19篇
农学   57篇
基础科学   562篇
  136篇
综合类   830篇
农作物   97篇
水产渔业   65篇
畜牧兽医   38篇
园艺   47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4篇
  1965年   11篇
  1957年   9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一)面积分布及灌溉类型等情况九台市现有水田面积2.5万公顷,具体分布为:二松流域水稻面积8680公顷,其中灌区面积2060公顷(分布在锦州灌区灌溉面积1000公顷,灌溉区域为莽卡乡五个村;松其灌区灌溉面积760公顷,灌溉区域为莽卡乡的东哈村,其塔木镇六个村,共七个自然村;红旗灌区灌溉面积300公顷,灌溉区域为上河湾镇三个村),小井及机井稻6620公顷(莽卡1100公顷、其塔木3920公顷、上河湾1600公顷)。  相似文献   
92.
旋耕埋草机立刀设计功能实现程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GMC-70型船式旋耕埋草机立刀为研究对象,分析立刀设计功能,建立立刀刃口函数曲线,并利用Matlab软件进行立刀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立刀当前的结构参数不能很好地与其设计功能相匹配,立刀对螺旋横刀切土节距的增加量小于螺旋横刀切土节距的1/3,立刀自身的秸秆切断效应以及辅助螺旋横刀处理秸秆等效应都比较弱;立刀对未耕土壤有破茬作用,但破茬深度约为垡片最大厚度的1/3,破茬效应较小;立刀对刀辊后方已耕土壤几乎没有碎土效应;立刀没有将垡条切断,它只切割了垡条横截面积的40%左右;立刀的4-3-4-3-4焊接排布方式没有增加自身作业机会。田间作业试验表明,旋耕埋草机是否设置立刀对作业效果没有区别,故在当前结构参数下立刀没有实现其设计功能,建议重新设计立刀。  相似文献   
93.
多熟制稻作区水田旋耕埋草机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针对我国南方油-稻、麦-稻、稻-稻、肥-稻等多种水稻种植制度长期并存,水稻前茬作物收获后残留田间的秸秆愈留愈高,传统人畜力和常规机械耕整方式难以将其翻埋还田的突出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诸多不良后果,阐述了最新研制成功的专利技术及装备船式旋耕埋草机的基本结构、工作机理与试验结果.通过机船合一、结构组合、性能综合所构建的本作业机组,体现了水田适度耕整、秸秆埋覆还田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新技术,解决了水田现代耕作的难题.  相似文献   
94.
本刊 《农技服务》2005,(2):50-52
<正>(一)主要技术内容水田机械化整地技术是通过机械将田块进行耕翻、平整,以利于水稻机械化播种和插秧的作业技术。不管是直播还是移栽,水田耕整地机械化技术其发展趋势和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少(免)耕耕作栽培技术不断应用和发展;(2)以旋耕为主简化耕整工艺正逐步替代干耕晒垡-耙地-平整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的耕作工艺;(3)组合式耕作栽培机械化技术由于生产效  相似文献   
95.
为探究延吉市水田景观动态变化,基于RS和GIS技术,通过获取1976、1990、2000和2010年4期延吉市不同类型湿地数据,从水田总面积变化态势、水田景观的转化、水田破碎程度3个方面分析.结果表明:1)1976 2010年,延吉市水田面积大幅减少了40.08 km2,1976 1990年变化最为突出,1990-2000年,延吉市水田面积增加了11.57 km2,主要原因是1990 2000年降水量增加幅度较大;2)1976-2010年,水田与其他湿地间仅转化0.148 km2,主要是与河流的转化,结合总体面积变化表明城市化的发展与旱田面积增大是主要影响水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3)1976-2010年,延吉市水田破碎程度增大,主要原因是1976-1990年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合作方式.  相似文献   
96.
湖北省不同耕地类型小麦施肥效应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11~2014年在湖北省进行的55组小麦作物"3414"肥效试验,对比分析了水田及旱地两类耕地土壤养分分布规律及氮(N)、磷(P_2O_5)、钾(K_2O)肥料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湖北省小麦主产区农田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54.8~188.0、3.2~24.6、70.5~164.0 mg/kg,其中碱解氮平均值表现为水田旱地,有效磷、速效钾则表现为旱地水田;小麦作物增产必须依赖于氮、磷、钾肥料的合理施用,忽略湖北省各小麦主产区在作物栽培品种、土壤障碍因子及肥料施用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当水田、旱地土壤总养分(N+P_2O_5+K_2O)施用量分别为304.5、279.0 kg/hm~2,养分配比分别为1∶0.40∶0.41、1∶0.39∶0.39时,可促进作物增产分别达118.06%、71.63%。  相似文献   
97.
2000~2013年三江平原北部NPP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最小二乘法和逐像元相关分析方法,结合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分析2000~2013年三江平原北部地区年均植被NPP变化情况,获得研究区NPP趋势变化数据及水田扩张与NPP空间相关数据.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北部在水田快速扩张驱动下,NPP值先缓慢减少后波动上升,整体为线性增加趋势.NPP具有明显年际增加趋势,基本规律为年均NPP值相对较低区域,增加趋势较弱,反之亦然.水田扩张与NPP值相关性分析表明,由旱地转为水田区域,水田扩张与NPP值变化具有正向相关性;由沼泽湿地和林地转为水田区域,水田扩张与NPP值变化具有负向相关性.研究表明,农田耕作方式是NPP变化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解决自走式水田高地隙喷杆喷雾机喷雾不均匀的问题。[方法]以10 m喷杆为试验对象,搭建喷杆喷雾试验平台,研究喷雾压力、喷雾高度、喷雾喷幅宽度对喷雾均匀性的影响。[结果]喷头压力为0.30 MPa,流量变异系数最小值为5.292 5%,喷雾流量稳定性最高;喷杆距作物水平高度0.5 m时,变异系数最小值为2.543 010 1%,喷雾均匀性最好;喷雾压力增加,喷幅宽度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喷雾压力0.30 MPa,喷雾高度0.5 m时,喷幅宽度为10.502 1 m,相对其他喷雾压力情况下,喷幅变异系数最小值为0.280 2%,喷雾喷幅最为稳定。[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自走式水田高地隙喷杆喷雾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
[目的]构建科学性、实用性强的广东省新增水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解决占补平衡过程中水田补充不足的问题。[方法]将GIS空间分析技术、层次分析法及特尔菲法相结合,选取灌溉保证率、地形坡度、田面坡度、有机质含量、田块规模5个因素作为新增水田适宜性评价因子,构建广东省"旱改水"项目新增水田适宜性评价模型,对广东省旱地、可调整地类、未利用地以及现有补充耕地进行新增水田适宜性分析。[结果]研究区新增水田适宜性分为4个等级,即最适宜、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面积分别为366 142、419 483、497 581、179 800 h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5.03%、28.67%、34.01%、12.29%。评价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确认该适宜性评价方法精确、易操作和符合广东省实际情况。[结论]该评价方法及结果为广东省开展"旱改水"工程新增水田实际项目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0.
采用"3415"肥料试验设计方案,在施纯N:0、90、180、270 kg/hm~2,P2O5∶315 kg/hm~2,有机肥:菜籽饼2 250 kg/hm~2的设计条件下,对常宁市新垦水田进行了烟草施肥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施有机肥条件下的最佳施肥量氮、磷、钾分别为175、119和226 kg/hm~2,其比例为1∶0.68∶1.29;单施有机肥比氮磷钾低水平施用时增产,但不及氮磷钾施用量在2水平值的产量,表明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合理配施氮磷钾肥仍有增产增收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