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89篇
  免费   361篇
  国内免费   722篇
林业   940篇
农学   676篇
基础科学   830篇
  1215篇
综合类   4968篇
农作物   559篇
水产渔业   336篇
畜牧兽医   1973篇
园艺   286篇
植物保护   289篇
  2024年   132篇
  2023年   330篇
  2022年   447篇
  2021年   462篇
  2020年   373篇
  2019年   410篇
  2018年   235篇
  2017年   360篇
  2016年   364篇
  2015年   423篇
  2014年   557篇
  2013年   581篇
  2012年   660篇
  2011年   640篇
  2010年   606篇
  2009年   603篇
  2008年   660篇
  2007年   562篇
  2006年   482篇
  2005年   416篇
  2004年   324篇
  2003年   273篇
  2002年   234篇
  2001年   243篇
  2000年   207篇
  1999年   163篇
  1998年   165篇
  1997年   178篇
  1996年   175篇
  1995年   145篇
  1994年   139篇
  1993年   102篇
  1992年   100篇
  1991年   83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7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因为荧光分析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广泛应用,其性能稳定性问题得到非常大的关注.小能散X荧光分析仪相比其他类型的荧光分析设备,具备一些独特的性能优势,在能量处理和能耗控制方面,有更好的表现,并使得这些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应用于更多场所.  相似文献   
992.
该研究通过雷公藤甲素 (TP) 损伤TM4细胞构建生殖细胞损伤模型,探究了香港牡蛎 (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 酶解超滤组分对TP诱导的TM4小鼠 (Mus musculus) 睾丸支持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检测了牡蛎酶解超滤组分的分子量分布与微量金属元素含量,比较分析了各个超滤组分对TP诱导的TM4细胞存活率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丙二醇 (MDA) 和活性氧 (ROS) 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牡蛎酶解超滤组分富含铜 (Cu)、锌 (Zn)、锰 (Mn) 和硒 (Se) 等微量金属元素;经超滤分级,小分子与大分子物质得到有效分离;与模型组相比,各个超滤组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经TP诱导的TM4细胞存活率,其中<3、3~5和5~10 ku超滤组分的细胞存活率高于>10 ku超滤组分;而<3 ku超滤组分可有效抵抗TP诱导的TM4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减少细胞内ROS产生和脂质过氧化,增强TM4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研究橡胶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理化性状间的关系,为中国植胶区土壤质量和天然橡胶产业高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海南琼中大丰农场5种林龄(2、9、12、27和31龄)橡胶林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用农化分析方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机碳组分含量。

结果

(1) 9龄橡胶林土壤pH最高,31龄橡胶林土壤含水量最高且容重最低,各林龄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低于、等于和高于全国水平。(2) 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存在差异,其中总有机碳含量为4.58~8.52 g/kg,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为1.72~4.66 g/kg,稳定态有机碳含量为2.05~3.27 g/kg,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为0.23~0.48 g/kg。(3) 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稳定态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321和0.333。

结论

27和31龄橡胶林因林下积累有机物较多,其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高于低林龄橡胶林;2龄橡胶林因刚定植,林下植被裸露,12龄橡胶林因已开割,因此,有机物流失均较多。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筛选适宜全株玉米青贮的乳酸菌种类及添加量,促进青贮玉米产业化开发。

方法

以蜡熟期全株玉米为原料,设置自然发酵(CK)、添加植物乳杆菌(Z)、添加布氏乳杆菌(B)以及m植物乳杆菌m布氏乳杆菌分别为1∶1 (Z1B1)、5∶1 (Z5B1)和1∶5 (Z1B5)处理,开展同/异质型乳酸菌配比对全株玉米微生物数量、发酵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结果

与CK相比,布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单独添加或混合添加均可提高青贮玉米乳酸菌数量,降低其pH值,增加有机酸含量,减少酵母菌数量,有效抑制好氧细菌滋生,提高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有氧稳定性。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青贮玉米品质优劣顺序为B=Z1B5>Z>Z5B1>CK>Z1B1

结论

单独添加布氏乳杆菌或植物乳杆菌以及m植物乳杆菌m布氏乳杆菌= 1∶5混合添加可有效提升青贮玉米品质。

  相似文献   
995.
旨在研究褪黑素(melatonin,MT)对体外培养猪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集3头7日龄健康大白公猪睾丸,利用差速贴壁法获得SSCs.后经形态学观察、碱性磷酸酶染色、标记基因检测及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后以SSCs作为试验材料,设置MT浓度梯度(0、50...  相似文献   
996.
997.
为满足车辆在低速行驶的操纵灵活性和高速行驶的操纵稳定性需求,设计了一种可变传动比式转向系统.该可变传动比式转向系统通过磁力作用驱动钢球环形架结构的滑移来实现转向轴外壳与转向器套筒相对转动,从而实现可变传动比功能.该系统不仅能实现转向传动比随车速变化而变换,还能减少驾驶员对车辆转向特性变化的补偿修正,可保障转向系统传动比...  相似文献   
998.
为有效鉴定和评价黄淮海玉米品种产量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筛选出适宜黄淮海地区推广种植的优良玉米品种,采用AMMI模型稳定性参数和非参数方法对黄淮海玉米区域试验15个参试品种在6个省12个试点进行产量稳定性评价,同时利用GGE双标图对参试品种进行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方差分析变异来源中基因型(G)、环境(E)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I)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P<0.01)和显著差异(P<0.05),其中环境效应在总平方和中占比最大,为85.02%,其次是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占比为10.74%,基因型所占比例最小,为4.25%。对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分解,前5个交互主成分(IPCA 1~IPCA 5)差异达到了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共计解释了85.41%的互作效应。基于Spearman相关分析,非参数统计因子和参数统计因子内部各指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互关系。生物干重与非参数统计因子S(6)Z1Z2、NP(2)、NP(3)、NP(4)、KR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S(1)S(2)则呈显著正相关(P<0.05)。AMMI双标图显示,参试品种整株生物干重范围在18 000~22 000 kg/hm2 ,‘渝单805’‘正大511’‘青秀001’和‘皖农科青贮8号’丰产性较好,‘金诚6’丰产性最差。‘正大511’‘雅玉7758’‘KNX22002’和‘青秀001’等参试品种稳定性较强,山东德州较其他试点有较好的辨别力,而山东泰安和河南濮阳等试点辨别力较差。GGE双标图分析表明‘正大511’属于丰产性和稳定性均较好的品种,为黄淮海地区的理想品种,其次为‘青秀001’和‘渝单805’,而‘安科青2号’离圆心位置最远,为参试品种中最不理想的品种。综上,采用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评价可为黄淮海地区玉米品种示范和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9.
    
《棉花科学》2004,26(4)
  相似文献   
1000.
本试验主要对枸杞内生真菌(GQ-16-1)所生产的红棕色素的稳定性进行初步研究,通过组织块法、平板划线法,从中药材枸杞中分离纯化得到1株产红棕色天然色素的菌株(GQ-16-1),采用固体培养,萃取,离心提取色素,采用比色法、单因子研究法初步研究色素稳定性。结果表明,该红棕色素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酸乙酯,最大吸光值出现在350nm处。该色素耐酸碱,耐高温,在p H值2~10稳定,偏碱性颜色加深,在温度20~100℃稳定。金属离子Ca~(2+)、Na~+、Cu~(2+)、Fe~(3+)、Fe~(2+)、Mg~(2+)、Ba~(2+)、K~+(只含一种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基本无影响,Al~(3+)对色素稳定性有不良影响,强氧化剂Na Cl O对其有明显增色效果,在K_2Cr O_7、Na_2Cr O_7、NaCl O、Fe Cl_3、浓H_2SO_4、浓HCl、浓HNO_3、K_2Mn O_4(只含1种氧化剂)中稳定存在。试验所发现的红棕色素稳定性良好,是对产色素菌的进一步丰富,可以为微生物天然色素特别是真菌色素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