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50篇
  免费   908篇
  国内免费   1513篇
林业   2415篇
农学   1068篇
基础科学   847篇
  2673篇
综合类   9408篇
农作物   755篇
水产渔业   550篇
畜牧兽医   2252篇
园艺   747篇
植物保护   1056篇
  2024年   288篇
  2023年   817篇
  2022年   1140篇
  2021年   1121篇
  2020年   912篇
  2019年   940篇
  2018年   584篇
  2017年   725篇
  2016年   837篇
  2015年   946篇
  2014年   1197篇
  2013年   1180篇
  2012年   1308篇
  2011年   1264篇
  2010年   1119篇
  2009年   1048篇
  2008年   1133篇
  2007年   877篇
  2006年   656篇
  2005年   633篇
  2004年   439篇
  2003年   379篇
  2002年   245篇
  2001年   262篇
  2000年   193篇
  1999年   194篇
  1998年   176篇
  1997年   166篇
  1996年   153篇
  1995年   146篇
  1994年   139篇
  1993年   128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83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根据2017年4月对黄骅市近岸海域的调查结果,分析该海域营养盐基本特征。结果显示,DO、COD全部符合一类标准,表明该海域水体中DO充足,不易出现缺氧现象,COD含量值比较低,表明该海域调查期间有机物含量较低,无机氮所有站位均超四类标准,该海域受到无机氮污染十分严重。采用有机污染指数和海水营养化指数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水环境质量状况,表明该海域水质开始受到污染,调查海域为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992.
研究了纹缟虾虎鱼人工繁殖技术和温度、光照、pH等环境因子对其早期仔鱼生存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马来酸地欧酮DOM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纹缟虾虎鱼进行催熟催产效果较好。纹缟虾虎鱼受精卵呈梨形或者梭形,受精率为(78.08±11.39)%,孵化率为(52.82±9.26)%,水温19.0±1.0℃时孵化出膜需208.7 h。胚胎发育分为25个时期,其中心跳期持续时间较长。初孵仔鱼全长2.534±0.078 mm,5日龄时基本完成早期仔鱼发育。17.0~25.0℃时纹缟虾虎鱼仔鱼生存活力指数SAI值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降低,17.0~21.0℃时SAI值为39.35~42.95,仔鱼活力较强;23.0~25.0℃时SAI值为26.85~34.20,仔鱼活力较弱。光照组与自然光照组仔鱼的SAI值较高,分别为56.47与55.20;黑暗组的SAI值为27.73。高pH组(pH7.5~9.5)仔鱼的SAI值高于低pH组(pH4.5~6.5),高pH组仔鱼的活力更强。综合各项指标表明,长江口纹缟虾虎鱼早期仔鱼发育的适宜生态条件为:温度17.0~21.0℃,每昼夜光照12 h以上,pH 7.5~9.5。  相似文献   
993.
以采自贵州境内清水江、都柳江的318尾瓣结鱼(Tor(Foliter)brevifilis brevifilis)为研究对象,从食物组成、摄食强度和摄食形态学等方面研究了瓣结鱼食性的特点。结果表明:瓣结鱼的食物由双翅目昆虫幼虫等17类饵料生物组成,并以双翅目昆虫幼虫的出现率最高。瓣结鱼的充塞度按春、夏、秋、冬季逐渐增高,季节性变化明显。充塞指数随体长生长显著减少,而摄食率则随体长生长逐渐增加。充塞指数和摄食率均以V期性腺个体为最低。瓣结鱼为底层杂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994.
有益微生物对海水养虾池浮游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研究了有益微生物对海水虾池浮游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通过对虾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进行为期3个月的监测,结果表明试验组虾池的浮游植物密度表现为前期低,中期迅速增长,后期达顶峰,并维持在70×106~160×106cell·L-1的水平,前期种类以硅藻类为主,后期则以绿藻类为主;同时试验池浮游动物的密度也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并在养殖后期维持在顶峰水平,密度达到25×103~30×103ind·m-3,种类以广盐、适低盐的沿岸种为主,但优势种明显;对照池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呈现前期低后期高的态势。其变化差异表现为对照组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在后期的密度变动起伏较大,且出现较大比例的有害的兰藻类,而试验池的兰藻类只占较少的比例,说明芽孢杆菌群能抑制兰藻类的繁殖,促进有益藻类生长;浮游生物的多样性指数较低,低于自然海区,但种类均匀度则较高,与自然海区相当。  相似文献   
995.
东海黄鲫的食物组成和食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东海区(120~127°E,26~35°N)大面积调查及补充取样取得的黄鲫Coiliamystus(Linnaeus)样本进行分析,对其食物组成、食性类型、食性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黄鲫食料生物组成较复杂,共计有15个类群,49种(包括未鉴定到种的种类),4种不可辨认类型饵料。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指标来看,磷虾类为最重要的饵料类群,IRI=5363,IRI百分比占87.4%,长尾类、樱虾类、糠虾类为次重要类群。(2)黄鲫属浮游动物食性。(3)黄鲫的食物组成、摄食强度、食物生态位宽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996.
<正> 草鱼出血病流行广,危害大,流行季节长,发病率高,主要发生在鱼种阶段,成鱼阶段较少发生,提示了草鱼鱼种与成鱼之间抗病毒感染的能力存在差异。鱼类肾细胞—PHA 体外短期培养方法(Yamamoto 等,1973)表明,鱼类肾细胞可在 PHA 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7.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栖息地指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宇  邹晓荣  张敏  谢峰  吴昔磊 《海洋渔业》2010,32(2):178-185
根据2000~2007年度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的商业捕捞数据,结合海洋环境数据(SST,SSA,SSHG以及等温层深度),运用4种关联建模方法计算其栖息地指数,并使用Surffer 8.0软件绘制出HSI的空间分布图。通过2008年度的捕捞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4种模型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采用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时,主要产量分布在0.6HSI0.9的区域;采用最大值法时,主要产量集中在0.8HSI1.0的区域;采用最小值法时,主要产量分布在0.3HSI0.6的区域。通过4种模型的验证结果比较,本文认为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能较好地反映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的中心渔场位置以及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98.
对采自天津、浙江和山东等养殖场5个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群体的442尾个体进行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的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并测量各群体每尾对虾的生物学体长和体重.引入医学上的劳累尔(Rohrer)体重指数(Ponderal index,PI,W/L3)关系建立对虾体重(W)和体长(L)关系函数.结果显示,4个凡纳滨对虾的EHP阳性群体[平均体长为(5.37±1.19) cm]的体重指数PI平均值为(5.19±0.26)×10-3 g/cm3,EHP阴性群体的凡纳滨对虾群体[平均体长为(2.49±0.21)cm]为(7.96±0.51)×10-3 g/cm3,根据PI=a·L(b-3)的函数矫正EHP阴性和阳性群体的体长差异引起的PI差值后,同等体长EHP阳性群体的PI值为阴性群体的(70.5±8.7)%,表明同样大小的个体,EHP阳性群体的平均体重比阴性群体平均体重低30%;EHP阳性群体中凡纳滨对虾体长和体重的变异系数是EHP阴性群体的(2.39±0.93)和(2.05±0.86)倍,表现为对虾EHP阳性群体个体大小不均匀;EHP阳性群体体重偏差率是EHP阴性群体的2.34-3.45倍,体长相同时,EHP阳性的体重波动变大.  相似文献   
999.
对沙颍河周口段水质进行检测,包括微生物学检测、叶绿素a测定等,结合理化检测对其水质做出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大闸上游段水质为β-中污带,贫营养型;胜利桥段水质为α-中污带,中营养型;地区医院段水质为多污带,属富营养型.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分布格局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十年来,中国开展了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体系建设,已在包含湖泊、水库、河流、河口和海洋等不同水域先后建成523处保护区。根据国土类型、水域类型、地理分区、行政区划、水系或海域划分等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进行统计分析,表明现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存在水域类型分配、空间布局和主要保护对象设置等方面的不足。内陆水域保护区数量远多于海域保护区数量,而河流型保护区平均面积则显著小于海洋型保护区平均面积,各类型保护区布局有待优化;内陆水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主要分布在中东部以及长江、黄河、黑龙江、淮河、珠江等流域,西南和华南地区相关水系分布较少,保护区空间分布有待改善;黄颡鱼、鳜、翘嘴鲌、鲤、中华鳖等物种被30处以上保护区设为主要保护对象,尚有69种国家级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未被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作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设置的合理性有待加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总体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过程。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国家级保护区建设必须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优化型转变。对存在的不足,需要研究与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相适应的管理对策,制定发展规划与生态红线,达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优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