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045篇 |
免费 | 336篇 |
国内免费 | 25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263篇 |
农学 | 343篇 |
基础科学 | 206篇 |
1009篇 | |
综合类 | 5067篇 |
农作物 | 136篇 |
水产渔业 | 54篇 |
畜牧兽医 | 245篇 |
园艺 | 4059篇 |
植物保护 | 2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7篇 |
2023年 | 473篇 |
2022年 | 719篇 |
2021年 | 854篇 |
2020年 | 613篇 |
2019年 | 922篇 |
2018年 | 282篇 |
2017年 | 718篇 |
2016年 | 848篇 |
2015年 | 776篇 |
2014年 | 1141篇 |
2013年 | 1085篇 |
2012年 | 1008篇 |
2011年 | 989篇 |
2010年 | 908篇 |
2009年 | 813篇 |
2008年 | 734篇 |
2007年 | 634篇 |
2006年 | 521篇 |
2005年 | 433篇 |
2004年 | 274篇 |
2003年 | 207篇 |
2002年 | 121篇 |
2001年 | 98篇 |
2000年 | 80篇 |
1999年 | 58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162.
鄱阳湖典型湿地植被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是我国重要的湿地,对生态、水位控制、环境控制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伴随着水位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剧烈,鄱阳湖湿地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其景观格局变化对于正确认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为湿地景观规划、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恢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考虑到鄱阳湖湖相季节性变化巨大以及2003年前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运行后水文情势发生重大变化,选取2003年前后平均水平年对应枯水期和丰水期遥感影像,采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技术(GIS)和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湖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后,鄱阳湖年平均水位由2002年之前的13.42 m(星子站吴淞高程)降至12.35 m,平均水位较前一阶段偏低0.45~2.25 m,枯水现象使得鄱阳湖水域面积明显缩小,湿地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平均水位下降,适合植被生长的洲滩面积大幅增加,丰水期湿生植被面积增加了147.66 km2,枯水期增加了1192.43 km2,变化最大区域位于赣江支口与饶河交汇处的三角洲和赣江南支口的洲滩,消失的水面大多转换为湿生植物、挺水植物和泥滩等湿地类型。湿地类型的演变方式为水体和挺水植物演变为裸露泥滩,泥滩演变为湿生植被,湿生植被演变为其它湿地类型。2003年后除水体外湿地景观边界密度和聚集度指数呈现增大趋势,鄱阳湖景观格局整体上趋于复杂。鄱阳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受到“五河”来水减少、三峡工程蓄水和湿地地貌改变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63.
由于人类活动日益增强,高原湖泊杞麓湖景观格局和湖泊水质发生较大改变,探究其变化关系可为湖泊生态系统保护和流域管理提供科学参考。采用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结合RS/GIS技术和Pearson相关统计方法,分析了10年间景观格局变化、湖泊水质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2005-2014年杞麓湖水质偏差,其中总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叶绿素a呈显著增长趋势,氨氮、总磷和透明度波动较大,2015年整体水质有所改善,但仍为劣Ⅴ类水。(2)杞麓湖流域主要景观类型是林地和耕地,占流域总面积的74%以上,10年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较快(+876.42hm~2),水域(-1 281.42hm~2)和耕地(-794.61hm~2)缩减较多,后5年湖滨湿地大量出现(+1 432.08hm~2);景观格局聚集程度增加,异质性略有减弱,破碎化程度降低,多样性和均匀程度变化不大,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影响强烈。(3)水田、旱地和建设用地聚集程度增强及破碎化程度降低与氨氮外的其它水质指标呈正相关,水域面积与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呈负相关,水田与建设用地是杞麓湖水质退化的主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164.
立足于人文科学角度,阐述了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内涵,并从构成、类型、特征的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从构成角度看,文化景观可以狭义地理解为构成景观文化的非物质部分;从类型上看,各种类型的文化景观都有其对应的景观文化;从特征上看,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都具有地域性、独立性、包容性、积累性、传承性,不同的是景观文化的滞后性、稳定性和文化景观的不稳定性。论证了景观文化和文化景观的本质关联、发展关联、共生关联和互转关联,将景观文化和文化景观从本质上看做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指出二者的不一致性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的因素始终贯穿其中,并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文化景观与景观文化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相似文献
165.
166.
新农村建设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其景观的布局和建造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将农村的传统与现代化城市的元素相联系,促进乡村建设为中国的城村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7.
168.
以滇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滇中城市群2000—2019年3期Landsat遥感数据,通过面向对象分类技术提取3期绿色空间信息,通过GIS空间分析法、转移矩阵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法,从总体动态特征、空间转移过程和景观格局指数变化3个方面对滇中城市群2000—2019年绿色空间格局进行城市群、州市和区县的多尺度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尺度总体上呈现绿色空间缩减,非绿色空间扩张的趋势,绿色空间转移主要发生在林地空间、耕地空间和灌草空间之间,绿色空间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景观多样性下降;州市尺度上,昆明市、曲靖市和红河州7县市绿色空间缩减程度最为严重,绿色空间景观格局指数也存在不同变化趋势和差异;区县尺度上,林地空间增加幅度较大和耕地空间、灌草空间下降幅度最大的区县均集中在滇中外围,非绿色空间增加幅度最大的区县集中于滇中中部和南部,滇中外围区县绿色空间斑块形状越来越规则,滇中西部区县景观多样性降低。多尺度研究不仅有助于对不同尺度上各个地区绿色空间的总体水平和动态特征进行全面分析,还有助于各级政府从不同尺度上制定相应的绿色空间保护和经济发展措施,对促进建设滇中高原生态宜居城市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9.
170.
林慧龙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9,34(4):374-377
利用方格网法研究了景观要素的分线数(FD)与其形状参数的关系,并建立了分维数(FD)与长宽比(L/W)和面积周长比(A/P)的线性回归模型,讨论了该模型的景观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