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50篇 |
免费 | 200篇 |
国内免费 | 51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20篇 |
农学 | 499篇 |
基础科学 | 382篇 |
705篇 | |
综合类 | 4383篇 |
农作物 | 373篇 |
水产渔业 | 285篇 |
畜牧兽医 | 3650篇 |
园艺 | 380篇 |
植物保护 | 39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8篇 |
2023年 | 269篇 |
2022年 | 324篇 |
2021年 | 417篇 |
2020年 | 291篇 |
2019年 | 397篇 |
2018年 | 175篇 |
2017年 | 258篇 |
2016年 | 296篇 |
2015年 | 387篇 |
2014年 | 638篇 |
2013年 | 569篇 |
2012年 | 784篇 |
2011年 | 796篇 |
2010年 | 610篇 |
2009年 | 696篇 |
2008年 | 739篇 |
2007年 | 656篇 |
2006年 | 600篇 |
2005年 | 540篇 |
2004年 | 378篇 |
2003年 | 328篇 |
2002年 | 236篇 |
2001年 | 187篇 |
2000年 | 150篇 |
1999年 | 119篇 |
1998年 | 101篇 |
1997年 | 54篇 |
1996年 | 70篇 |
1995年 | 66篇 |
1994年 | 58篇 |
1993年 | 43篇 |
1992年 | 53篇 |
1991年 | 57篇 |
1990年 | 37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采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和半定量RT-PCR法研究了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line-derivedneurotrophic factor,GDNF)在生后仔猪睾丸中的表达,探讨了GDNF在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中的作用.实验结果发现,在幼龄阶段(2~4周龄),GDNF蛋白主要表达于间质细胞区,而在曲细精管内未见表达.从第2月龄开始,GDNF蛋白在曲细精管内的支持细胞胞浆出现阳性信号,呈较低水平表达.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GDNF在睾丸曲细精管内的表达不断增强,到成年时GDNF蛋白表达水平达最高.RT-PCR结果显示,仔猪出生后2周,睾丸中即存在GDNFmRNA的表达,随着年龄的增加,GDNFmRNA水平持续升高,到2月龄和6、18月龄分别与出生2周时有显著性(P<0.05)和极显著性(P<0.01)差异,其中第6月龄达高峰.实验结果表明GDNF可能直接参与了出生后仔猪睾丸的发育,并在调节精子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2.
干旱对玉米穗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干旱作为影响玉米产量的环境因素之首,对玉米植株形态、物质积累、生理作用、性器官发育等方面产生影响,最终降低穗粒数、粒重,导致产量降低。以雌雄穗发育为研究重点,本文综述了不同时期干旱对雌雄穗性状及开花吐丝间隔期的影响。玉米开花前遭遇干旱,延缓雌雄穗发育进程,减少分化小花数,增加籽粒败育,导致穗粒数降低;抽雄吐丝期间遭遇干旱,导致雄穗抽出困难、吐丝延迟,使开花吐丝间隔期拉长,严重时导致花粉、花丝超微结构发生改变,影响玉米授粉、受精过程,最终导致秃尖形成,穗粒数降低;灌浆期遭遇干旱导致叶片早衰,光合产物积累不足,籽粒灌浆受阻,粒重降低,最终均会导致产量下降。从源库关系角度分析,玉米灌浆期前干旱导致玉米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穗粒数降低导致的库强不足;而灌浆期干旱主要是叶片早衰等营养器官发育受阻,限制同化物的积累及转运,此时源不足限制了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953.
20种树木提取液对蔬菜害虫胃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20种树木的叶、花和果实等材料,预处理后分步用石油醚、乙醇和水为溶剂,依次浸溃制备成树木提取液。分批对蔬菜害虫中的菜青虫和小菜蛾进行胃毒作用测定:(1)初选出乌桕、樟树等lO种树木对害虫毒效超过l0%的14种提取液;(2)试验结果显示,乙醇提取液对蔬菜害虫胃毒作用比石油醚提取液的效果好;(3)建议提高供试药液的浓度;(4)试验为进一步复筛试验提供了借鉴和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954.
基于适宜性与发展水平评价的村庄用地类型划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科学划分村庄用地类型并提出差异化的整治策略,是编制村庄发展规划和建设用地减量规划的基础。该文以北京市密云区为例,基于土地利用、兴趣点和社会统计等数据,从自然条件和用地形态2方面构建村庄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从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生态条件和资源产业4方面构建村庄发展状况评价模型,系统分析村庄用地适宜性与村庄发展状况及其二者的组合状态,进而划分村庄用地类型。结果表明:1)密云区村庄用地适宜性呈现明显的从西南到东北降低的分布趋势;2)村庄发展指数较高的村庄主要分布在西南区域的环密云城区一带,其次是中部围绕密云水库区域,北部区域村庄发展水平较低;3)基于二者的评价结果将全区村庄用地划分为9种组合,进而合并为4种村庄用地类型。该研究可为村庄用地的高效、有序整治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55.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控水稻"需水量-光合量-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水稻产量的形成是源库互作的过程,稻田水位的变化对水稻的源库关系有重要影响。该文使用2009、2010年,2年水位调控试验数据,通过计算水位调控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和冠层总光合量,选取水稻群体质量因子(最大LAI、根冠比、株高、茎质量)和产量构成因子(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综合分析了水位调控水稻需水量、光合量与群体质量及产量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位调控水稻总需水量对各因子总效果大小(绝对值)的前三位依次为:千粒重(0.717)、有效穗数(0.650)、每穗粒数(0.459)。冠层总光合量对各因子总效果大小(绝对值)的前三位依次为:茎重(0.613)、最大LAI(0.437)、株高(0.437)。说明总需水量对产量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冠层光合侧重于影响水稻群体发育状况。水位调控水稻"源-库"间相关系数为0.44,呈中度正相关关系。总需水量与冠层总光合量对产量的直接和间接效果值均为正值,总需水量对产量的总效果值(0.552)大于冠层总光合量(0.201),且这种影响主要来自间接作用(0.492),即对产量构成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6.
[目的]推动实现农业经济增长与化肥面源污染生态环境风险的脱钩,为有效治理耕地面源污染和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模型,从县域尺度评价洞庭湖平原各地区化肥面源污染生态环境风险程度,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洞庭湖平原化肥面源污染生态环境风险区域差异,进而采用脱钩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洞庭湖平原农业经济增长与耕地化肥面源污染生态环境风险的脱钩关系。[结果](1) 2009—2019年洞庭湖平原化肥面源污染生态环境风险指数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化肥面源污染生态环境风险指数先由2009年的0.749升至2014年的0.762,然后降至2019年的0.732,经历了由中度风险转为高度风险,后又降为中度风险的过程;中部地区污染更严重;(2)化肥面源污染生态环境风险区域差异明显,呈现两极分散化集聚特征,内部差距先扩大后缩小;(3)洞庭湖平原农业经济增长与化肥面源污染生态环境风险的脱钩关系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为波动期(2009—2013年),第二阶段为强脱钩期(2014—2019年)。[结论]在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推进下,洞庭湖平原化肥面源污染生态环境风险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 相似文献
957.
缺铁是个世界性的营养失衡问题,给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膳食中的铁缺乏或低生物有效性被认为是造成铁缺乏的主要原因。通过植物育种措施,尤其是提高植物源铁富集育种被认为是解决铁营养失衡最经济且有效的途径。然而,近年的研究表明,人体铁吸收与植物源有效铁量密切相关,而与铁积累总量没有相关性。快速、准确的评价植物源铁生物有效性对高有效性富铁作物育种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植物源铁富集和生物有效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影响因素, 并分析了铁生物有效性评价方法的优缺点,为植物源铁生物有效性育种及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8.
基于GF-1与Landsat8 OLI影像的作物种植结构与产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物种植结构监测和估产是精准农业遥感的重点领域,其研究对于指导作物种植结构和制定农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黑龙江省北安市为研究区,以2015年的Landsat8 OLI和多时相GF-1为遥感数据源,基于物候信息和光谱特征确定的农作物识别关键时期和特征参数,构建面向对象的决策树分类模型,开展作物种植结构监测研究;综合植被光谱指数和地面采样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产量遥感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多源与多时相的遥感数据可以反映不同农作物的季相特征,应用本文所构建的决策树分类模型,作物分类效果较好,总体精度达87.54%,Kappa系数为0.8115;2015年,北安市的主要作物类型为大豆、玉米、水稻和小麦,面积分别为2204、1955、122和19 km~2,其中大豆的种植面积最大,占作物种植面积的51.24%。基于NDVI、EVI和GNDVI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为北安市大豆和玉米产量估算最优模型(R~2=0.823 7,均方根误差135.45 g/m~2,精度80.55%);北安市玉米高产区集中分布在西部,大豆的高产区主要分布在东部;2015年北安市玉米和大豆的单产分别为8 659、2 846 kg/hm~2,总产量分别为16.93×10~8、6.27×10~8 kg。利用作物关键物候期的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能够精确高效地提取作物种植结构,构建的产量估算多元回归模型,为精准农业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9.
安徽省巢湖流域众兴水库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安徽省巢湖流域众兴水库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了解该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和特征,以期为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等标污染负荷法,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巢湖流域众兴水库小流域内进行实地的走访调研,对水库周边3个村域的种植、养殖及人居面源污染进行分类调查和核算分析。[结果](1)众兴水库项目区周边3个村落面源污染排放源中,养殖业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负荷率最大,污染物排放量达到109.00t,污负荷率最大为57.52%;种植业化肥施用带来的面源污染物总量达25.52t,负荷率为13.47%。生活污染源污染负荷为29.01%,污染物总量达到54.97t。(2)在化学需氧量(COD),TN,TP这3个评价因子中,以COD的污染负荷率最高,达74.26%;TN污染负荷率为21.13%;TP的污染负荷率为4.61%。[结论]小流域内养殖业的污染物排放是威胁众兴水库水源地饮用水安全的主要构成因子,也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960.
在滇池湖滨带核心区退塘还湖措施的基础上,通过对福保村湖滨废弃鱼塘改造,建立了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对该区域内面源污水处理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系统年削减人湖污染物COD、TN、TP负荷分别达7840、650和20kg,单位面积削减量分别为4704、390和12kg·hm^-2,削减率分别为28.02%、35.93%和4.86%;系统对污水中COD、NH3-N、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15.57%、56.76%、40.37%和35.64%,且除COD外,旱季污染物去除率高于雨季;推流曝气可提高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使NH3-N、TN、TP的去除率分别提高约39%、23%和21%,而COD去除率变化不明显。该系统为滇池湖滨区退塘还湖和湖滨生态系统重建提供了重要的技术示范,对滇池富营养化防治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