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80篇 |
免费 | 30篇 |
国内免费 | 4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1篇 |
农学 | 37篇 |
基础科学 | 208篇 |
9篇 | |
综合类 | 997篇 |
农作物 | 12篇 |
水产渔业 | 1299篇 |
畜牧兽医 | 1084篇 |
园艺 | 8篇 |
植物保护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45篇 |
2021年 | 52篇 |
2020年 | 46篇 |
2019年 | 44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108篇 |
2014年 | 132篇 |
2013年 | 112篇 |
2012年 | 146篇 |
2011年 | 182篇 |
2010年 | 155篇 |
2009年 | 190篇 |
2008年 | 179篇 |
2007年 | 173篇 |
2006年 | 143篇 |
2005年 | 262篇 |
2004年 | 326篇 |
2003年 | 418篇 |
2002年 | 234篇 |
2001年 | 230篇 |
2000年 | 78篇 |
1999年 | 44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81.
南美白对虾淡水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美白对虾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水产工作站为改变该镇万亩淡水养殖品种单一、市场应变能力差的局面,2001年进行了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池塘试验池塘选在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万亩淡水养殖区内,池塘为长方形,面积2000米2,池深1.8米,池塘两端分设进、排水闸门,底质为泥砂质,养殖用水来源于日照水库,水质良好,无工业污染。1.2放养前的准备3月下旬开始整修池塘堤坝、闸门,安装闸网,池塘曝晒,每667米… 相似文献
182.
183.
在水温22~26℃条件下,研究了在不同饥饿时间处理后再投喂对白斑狗鱼(Esox lucius)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设置饥饿14、21、28、35、42 d组和正常投喂对照组,各组饥饿结束后恢复正常投饵,在投喂后以7 d为一个生长阶段,比较各处理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饲料系数,试验周期为56 d。结果显示,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白斑狗鱼的总体重损失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各饥饿阶段体重损失率呈下降的趋势;各饥饿处理组恢复投喂后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但在恢复投喂后的第35天,S14组(饥饿14 d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饥饿处理组恢复投喂后的摄食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性升高(P<0.05);饵料系数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其中在第14天时,S42组(饥饿42 d组)的饵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饥饿处理组(P<0.05),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同一饥饿处理组,随着投喂时间的延长,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均呈显著性下降的趋势(P<0.05),饵料系数呈升高的趋势,其中S14组在第35天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果表明:摄食率升高和饵料系数下降是饥饿再投喂白斑狗鱼增重率显著上升的原因,且这种生长倾向随着恢复投喂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184.
大鲵驯养繁殖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规范大鲵驯养繁殖生产,促进陕西省大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大鲵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促进大鲵生产社会化和管理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促进渔业增效、渔农增收.笔者在经过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照我省目前大鲵养殖生产实践,就大鲵驯养繁殖场建设的环境条件、仿生态及工厂化养殖设施、亲鲵培育、繁殖、后备亲鲵的选择、亲鲵的驯化和幼鲵的驯食、大鲵养殖技术、疫病防治与管理、引种与运输等技术进行了总结,起草了大鲵驯养繁殖生产技术陕西省地方标准.旨在推进大鲵驯养繁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促进大鲵驯养繁殖新技术和新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从而促进技术进步,促进大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标准中关键性生产技术归纳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5.
发酵初乳培育犊牛效果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初乳,是指奶牛在产犊7d内所产的乳汁。这种乳汁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含有大量的母体抗源,是犊牛理想的哺乳食品,用初乳发酵后培育犊牛,是近年来在养牛生产中研究并推广应用的一项新技术。初乳在未经发酵前,酸度只有40~50度T,而经发酵之后酸度则高达90度T,最高可达200度T,用发酵后的初乳培育犊牛,具有提高成活率,促进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能力,节省商品奶消耗,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牛效益等许多优点,现将制作方法及饲喂效果等情况简介如下,供养牛户参考。 相似文献
186.
许多肉食性及偏肉食性的养殖鱼类,在野生条件下以其它杂鱼为食,人工养殖时仍然保留着摄食饵料鱼及饵料酋制品的特别偏好,灵活利用饵料鱼是饲养这些肉食性或偏肉食性鱼类的理想方法,也是解决其动物性饵料问题的重要途径。饵料鱼的选择利用多以成本低廉、养殖有利为原则,可选作饵料鱼的对象有:①野杂鱼,野来鱼在养殖水体中与养殖鱼类争夺饵料与溶氧,可通过拉网或诱捕等方法捕获,饲喂肉食性鱼类,这是一种变害为利的利用方法。②养殖鱼类自行繁殖的鱼苗,如罗非鱼等,在养殖时大量繁殖,难以控制,对成鱼养殖不利,可将鱼苗捕获,饲喂… 相似文献
187.
188.
为探究投喂频率对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幼鱼生长、生理指标及肝脏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设5个投喂频率,分别为1、2、3、4和5次/d (分别简称为F1、F2、F3、F4和F5),每个处理组设3个平行,每缸养殖30尾鱼[(6.47±0.56) g]。实验期间,水温为17℃~ 26℃,盐度为30~31,pH为6.8~7.6,溶解氧≥5 mg/L,养殖周期为30 d。结果表明,不同投喂频率对绿鳍马面鲀幼鱼的生长、体成分、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均有影响。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绿鳍马面鲀幼鱼的摄食和生长均呈上升趋势,F5组数值最大,摄食率为3.95%,增重率为347.19%,特定生长率为5.07%/d,增重率为F1组的2倍多。F1组的肥满度为1.79,显著低于其他4组(P<0.05);肝体比逐渐升高,F4和F5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增加投喂频率,鱼体的粗蛋白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F2组最高,为59.82%;粗脂肪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F5组最高,为31.23%。胰蛋白酶活性随投喂频率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F3组活性最低,为37.48 U/μg prot;脂肪酶活性逐渐升高,F5组最高,为2.67 U/g prot;淀粉酶活性不受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最高均在F5组,分别为14.71 U/mg prot、250.32 U/mg prot和2.73 nmol/mg。肝脏中hsp7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不受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基于绿鳍马面鲀幼鱼的生长性能和生理效应的综合考虑,其最适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189.
190.
本研究所采用的草鱼苗每尾0.15—0.2克重,试验前将鱼分成40尾一组,每种饵料用两组鱼试验。试验是在流水的水族箱中进行,温度控制在22—23℃,每10天对鱼测重一次。试验鱼每天投喂两次(上午8点,下午2点)。试验饵料配方见表1。所有试验组的投喂量是一致的。在鱼和饵料的样品分析中,粗脂肪的测定利用索氏抽提器,氮是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计算蛋白质是以总氮量乘以6.2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