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5篇
农学   34篇
  4篇
综合类   81篇
农作物   33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7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我国稻区稗草的抗药性值得重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全世界使用的农药中50%以上为除草剂,其施用面积、总量及费用均超过杀虫剂和杀菌剂的总和[1]。稗草(Echinochloacrusgalli)是世界性的恶性杂草之一。自1978年起美国、加拿大、奥地利、波兰、保加利亚、希腊、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以及中国等国家?..  相似文献   
62.
我国杀鼠剂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辉 《植物保护》2018,44(5):85-90
杀鼠剂研究与应用是害鼠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化学治理则是鼠害综合治理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针对我国主要杀鼠剂种类及特征,简要介绍了目前我国杀鼠剂应用技术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及以生态学理念为指导的鼠害综合治理的发展趋势中,在有效避免鼠类为害的前提下,如何有效降低杀鼠剂应用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时最大化发挥鼠类的生态学功能,将是害鼠生物学及杀鼠剂应用研究的基本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3.
为了解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抗性风险,采用生物和生化测定方法研究了西花蓟马甲维盐抗性种群与其它杀虫剂的交互抗性和生化抗性机制。西花蓟马甲维盐抗性种群对阿维菌素有高水平交互抗性,抗性倍数为31.656,对啶虫脒有中等水平交互抗性,为12.182,对吡虫啉、溴虫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和灭多威有低水平交互抗性,为5.517~8.568,而对多杀菌素无明显交互抗性。增效剂胡椒基丁醚(PBO)、马来酸二乙酯(DEM)、三丁基三硫磷酸酯(DEF)和磷酸三苯酯(TPP)对甲维盐抗性种群和田间种群均有显著增效作用。甲维盐抗性种群多功能氧化酶细胞色素P450和b5含量、O-脱甲基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均显著提高,分别为敏感种群的3.89、3.61、5.32、4.42和1.30倍,表明多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等解毒代谢酶活性的提高是西花蓟马对甲维盐产生抗性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4.
杂草对草甘膦的抗性及抗性治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草甘膦现状、杂草抗性、抗性机制及抗性治理等几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几点看法。力求提高草甘膦管理水平延长其使用年限,促进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5.
小麦抗赤霉病性的生化研究及其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王雅平  刘伊强 《作物学报》1994,20(3):325-333
本研究测定了13个抗赤霉病有明显差异的小麦品种的病小花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以及胆碱、总酚、水溶性蛋白、黄西酮和木质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健株的SOD活性与小麦抗赤霉病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胆碱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可作为小麦遗传育种中抗病性鉴定的参考指标;接种24小时的PAL活性  相似文献   
66.
Soybean frog-eye leaf spot(FLS)has been a major disease and production constralnt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The paper reported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and evaluating resistant germplasm to the disease,at sometime listed several resistant cultivers or lines which were resistant to both dominant races(1,7race)and the mixture of over 8 races.It indicated that the resistance to race 1 or 7 were due to two different single dominant genes,respectively.And in he fied,there were more races,the resistance showed quantitative character.It was proposed the LTP,which was made according to the sizeand number of lesions could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index in selecting.Using bulked segregants analyxsis(BSA),the genetic distance between OPSO3 620 and resistant gene to race 7 wer identified 8.7cm.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istant cultivars had less number of stoma,closer arrangement of poliseade tissue and high cotent of wax.  相似文献   
67.
细胞色素单加氧酶是一类广泛分布在生物体内的重要酶系,它主要参与多种外源性化合物的代谢和内源性物质的合成,在生物体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P 450的研究已从最开始的功能与定位研究深入到了它的分子机制、多样性等领域。主要就P 450的多样性、介导抗性的机制、分离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8.
以22个进口长春花品系为试材,在自然条件下对其感染疫病不同阶段的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研究了不同长春花品系对疫病的抗性。结果表明:进口长春花"太平洋"系列大部分品系均表现出较差的抗疫病能力,而"卡拉"系列均表现出优于"太平洋"及"维特"系列的抗疫病能力。进一步对不同时期、不同长春花品系采样进行生理指标测定,研究长春花在遭受疫病后营养物质和防御酶的动态变化,表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疫病危害等级呈正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疫病危害呈负相关;多酚氧化酶随疫病危害活性逐渐升高,不同品种间过氧化酶活性的高低与抗疫病能力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9.
为探究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 (SDHI) 类杀菌剂与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琥珀酸脱氢酶 (SDH) (以下简称BcSDH) 的结合方式,阐明BcSDH对SDHI类杀菌剂产生抗性的结构生物学机制,通过同源建模构建了BcSDH的三维模型,通过分子对接预测了5种SDHI (异丙噻菌胺、氟吡菌酰胺、氟唑菌酰胺、吡噻菌胺和啶酰菌胺) 与野生型和突变型BcSDH的亲和力及结合模式之间的变化,分析其抗药性机制,对相关突变位点进行保守性预测,并分析突变类型。结果表明:5种SDHI与BcSDH 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其中酸部分插入BcSDH活性腔底,胺部分在活性腔口,能够形成牢固的疏水作用、氢键、卤键、π-π堆积作用和π-阳离子等相互作用。B-P225F氨基酸残基突变 (以下简称突变) 会造成活性腔口变窄,使得SDHI酸部分不能进入活性腔;B-P225L突变会造成异丙噻菌胺、氟吡菌酰胺和吡噻菌胺与靶标蛋白的结合模式发生变化,亲和力降低;B-H272R突变后,活性腔底变窄,与SDHI的亲和力下降。另外,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B-P225和B-H272均位于BcSDH的保守区域,B-P225F、B-H272R和B-H272L突变可能为随机突变。因此推测BcSDH的B-P225F和B-H272R突变可能是引起灰葡萄孢对5种杀菌剂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也可能是引起SDHI类杀菌剂之间交互抗性的主要原因之一;B-P225L突变可能降低灰葡萄孢对部分杀菌剂的敏感性,而不是引起BcSDH对SDHI类杀菌剂产生交互抗性的主要原因。在实际生产中,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抗性监测治理策略来延缓灰葡萄孢对SDHI类杀菌剂抗性的产生,在SDHI分子设计时也应考虑该位点氨基酸残基突变,避免产生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70.
我国玉米穗、茎腐病病害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详述了中国在玉米穗腐病和茎腐病的病原学、发生规律、致病与抗病机理及综合防治理论与实践方面主要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关于玉米穗、茎腐病病原学和发生规律研究规律研究方面的主要学术观点,并进行了讨论;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茎腐病抗机制的基本模式;从侵染循环、血清学、可溶性蛋白、同工酶谱和DNA多态性分析等不同水平上,阐述了玉米穗腐病与茎腐病在病原学和发生规律方面的内在关系,为两种病害的综合防治奠定了重要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