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69篇
  免费   1067篇
  国内免费   1745篇
林业   1335篇
农学   2147篇
基础科学   613篇
  3544篇
综合类   14868篇
农作物   1589篇
水产渔业   1352篇
畜牧兽医   11262篇
园艺   1988篇
植物保护   983篇
  2024年   404篇
  2023年   1247篇
  2022年   1499篇
  2021年   1412篇
  2020年   1101篇
  2019年   1344篇
  2018年   636篇
  2017年   1008篇
  2016年   1107篇
  2015年   1217篇
  2014年   1833篇
  2013年   1796篇
  2012年   2543篇
  2011年   2687篇
  2010年   2374篇
  2009年   2327篇
  2008年   2376篇
  2007年   2006篇
  2006年   2008篇
  2005年   1626篇
  2004年   1140篇
  2003年   943篇
  2002年   735篇
  2001年   669篇
  2000年   542篇
  1999年   512篇
  1998年   373篇
  1997年   303篇
  1996年   304篇
  1995年   284篇
  1994年   257篇
  1993年   202篇
  1992年   181篇
  1991年   190篇
  1990年   179篇
  1989年   135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0篇
  1955年   8篇
  1953年   8篇
  195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麦田土壤微生物三大种群数量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了了解山西晋中地区麦田土壤微生物的种群分布,为当地作物生产和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不同质地、不同肥力以及不同种植结构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麦田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垂直分布随深度增加而呈指数递减模型,其中细菌数量最多,垂直递减陡度大,呈三级递减;而真菌、放线菌分布密集于土壤根层0~20cm处,20cm以下急剧减少,且有中途数量回升的现象。三大菌群垂直递减与小麦根系干重递减的相关系数是0.957^**,0.990^**,0.996^**。麦田土壤肥力与三大微生物数量呈正相关。壤土地微生物数量较多,塿土地微生物数量较少,沙土地微生物数量最少;小麦不同品种根区微生物差异亦较显著。小麦与苜蓿、豌豆、油菜混播可极大地提高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992.
密度与肥料运筹对迟播小麦产量和茎秆抗倒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给迟播小麦抗逆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以扬麦23为材料,通过三因素裂区试验,设置2个密度水平(210×104和270×104株·hm-2)、3个施氮水平(180、225和270 kg·hm-2)和2个氮肥运筹比例(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分别为4∶2∶1∶3和6∶0∶2∶2),研究了密度、氮肥用量及运筹比例对小麦产量、茎秆形态特性、化学成分以及抗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密度(270×104株·hm-2)处理的平均产量高于低密度(210×104株·hm-2)处理,平均增产2.7%;低密度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上升,而高密度条件下则先增后降。增加播种密度会增加茎秆基部节间长度和株高,降低茎秆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以及木质素含量,从而影响小麦的抗倒性能。减少氮肥施用量、基肥施用量和控制拔节期施肥比例均能够有效降低株高及茎秆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茎秆基部节间充实度,增强木质素合成关键酶活性,提高基部第二节间木质素的含量,从而提升小麦抗倒能力。因此迟播小麦采用270×104株·hm-2密度、225 kg·hm-2施氮量、4∶2∶1∶3氮运筹比例有利于控制倒伏,同时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993.
Since caffeine possesses some well-unknown adverse effects,many attempt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remove it from tea products,including selective extraction with different solvents,enzymatic degradation and inhibition the caffeine synthesis pathway.Reports showed that caffeine can be safely and efficiently removed from fresh tea leaves by hot water blanching,however this approach is not suitable for treating the rolled or dried leaves because of the unavoidable loss of catechins.Although microwave-enhanced vacuum ice water extraction can be used for decaffeination of dried tea,time consumption seems to be the main shortage of this method.Liquefied dimethyl ether might be used as another alternative solvent for selective extraction of caffeine from tea products because of its low toxicity and residum,but its decaffeination efficiency needs to be verified furthermore.It has been proved that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removing caffeine from different types of tea products,whil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ique is always limited as its expensive equipments and high running costs.Decaffeination with microbe incubation or enzymatic digestion is highly hopeful since many studies showed that some microorganisms can degrade the caffeine through induced demethylase and oxidase under gentle condition in some model systems,unfortunately,this approach is far away from application since security and quality of the decaffeinated products are rarely concerned.Low-caffeine tea products can be easily produced through normal manufacture by using the leaves harvested from some low-caffeine cultivars which are derived through genetic modification or conventional breeding,but these germplasms are very limited.  相似文献   
994.
以岭头单丛茶树品种晒青毛茶为材料进行后发酵加工陈香茶,重点跟踪研究后发酵过程不同阶段的微生物种群、主要生化成分及主导酶类的变化并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陈香茶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以产黄青霉和黑曲霉为主。茶多酚、茶黄素、茶红素、游离氨基酸等茶叶品质成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茶褐素逐步增加;果胶酶、纤维素酶等促进茶叶品质形成的酶类在后发酵一翻(4 d)时活力到达最高峰,多酚氧化酶在整个过程中活性较低。  相似文献   
995.
从人参叶和根中分离出了水溶性(GL—2)和碱溶性(GRA—2)多糖粗品,能有效地预防HCl/乙醇诱发的小鼠溃疡的形成。GL—2进一步分成四个多糖部分,其中GL—4对胃损伤的形成有最强的抑制作用。用阴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法将GL—4进一步提纯可得到更具活性的纯多糖GL—4Ⅱb_1Ⅲ(平均相对分子量为16000d),其果胶多糖的性质。它主要由半乳糖,半乳糖醛酸及少量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组成。GL—4Ⅱb_1Ⅲ能预防HCl/乙醇诱发的小鼠溃疡的形成井具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996.
针对华南沙泥田烟区氮肥过量施用导致烟叶品质下降的问题,拟通过秸秆还田与氮肥优化配施调节烤烟各生育期氮吸收、根际土壤碳氮转化及相关酶的活性。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水稻秸秆还田与氮肥两因素,其中3个碳(秸秆还田)水平:C0,无秸秆还田,0 kg/hm 2;C1,中量秸秆还田,4500 kg/hm 2;C2,全部秸秆还田,9000 kg/hm 2;2个氮水平:N1,传统施氮,169.50 kg/hm 2;N2,优化施氮,105.00 kg/hm 2。结果表明,与N1相比,N2处理秸秆还田下烤烟前期烟叶和根系氮吸收和累积正常,而后期有所下降;C1、C2处理时,与现蕾期相比,成熟期时根系氮含量均降低4.2 g/kg,叶片氮含量降低3.8、3.0 g/kg;成熟期时,与N1处理相比,N2处理时C1、C2处理的土壤无机氮含量降低30.4%、20.0%,前期2个氮处理间土壤无机氮含量无差异,优化施氮下中量秸秆还田(C1N2)处理烤烟土壤NH4 +-N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较高且呈降低趋势,而硝态氮和土壤无机氮含量在成熟期最低,表明中量秸秆还田下优化施氮能够维持生育前期土壤无机氮含量,且降低成熟期土壤无机氮含量。2个秸秆还田量处理时,团棵期N2处理的土壤转化酶活性是N1处理的1.30、1.13倍;旺长期土壤转化酶活性是N1处理的1.27、1.10倍;与传统施氮相比,秸秆还田下优化施氮处理增加了整个生育期土壤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中量秸秆还田(C1)处理下,与N1水平相比,现蕾期和成熟期的N2处理土壤水溶性碳含量提高11.2%和14.1%;与N1相比,N2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呈降低趋势。综上所述,优化施氮耦合中量秸秆还田(C1N2)能够提高土壤水溶性碳含量,维持土壤氮素合理供应,稳定烤烟生育前期对氮素吸收与累积,减少生育后期烟叶氮素奢侈吸收,与烤烟吸氮规律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997.
镉胁迫对不同水稻基因型植株生长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61,自引:6,他引:61  
 以籽粒镉积累水平不同的两种品种(丙97252,低积累型;秀水63,高积累型)为材料,研究了镉胁迫对水稻植株生长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采用水培试验,镉处理设0.0、0.1、1.0和5.0 μmol/L 4个水平。结果表明,镉胁迫抑制植株生长和叶绿素合成,改变植株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抗氧化酶活性上,根和地上部对镉胁迫的反应存在着差异。总体上,SOD、CAT和POD活性随镉水平的提高而减少,而MDA含量则表现相反。根和地上部MDA含量随着培养液中镉浓度提高而增加,且增加幅度秀水63明显大于丙97252。与对照相比,生长在5.0 μmol/L Cd处理下的植株, SOD活性在孕穗期下降46%~52%,在分蘖期仅下降13%~19%。高浓度镉胁迫下,两品种在MDA含量的增加幅度和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幅度上表现不同,显示出它们对镉的耐性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998.
粳优7699是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以配合力好的不育系87A为母本,以恢复系R7699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具有适应性广、丰产稳产性好、稻瘟病抗性好、生育期适宜等特点,2020年通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999.
易位系是向小麦转移外源种属优异基因的重要种质资源。普通小麦-滨麦衍生系M13063A-1由小麦-滨麦第六部分同源群二体异附加系材料连续自交获得。为了给普通小麦-滨麦衍生系M13063A-1的利用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形态学、细胞学、原位杂交、分子标记等技术,对该材料进行了鉴定。细胞学鉴定结果显示,M13063A-1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为44条,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构型为2n=22Ⅱ,且在减数分裂后期Ⅰ可均等分离。原位杂交结果表明,M13063A-1含有42条普通小麦染色体和1对普通小麦-滨麦易位染色体,易位染色体长臂为滨麦Ns基因组染色体片段,短臂为6BS。分子标记分析确定M13063A-1携带的滨麦染色体片段为6NsS。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鉴定显示,M13063A-1抗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31和条中32。因此,M13063A-1是一个抗条锈病的普通小麦-滨麦6BS·6NsS附加易位系,可以用作小麦抗病育种的桥梁材料。  相似文献   
1000.
草甘膦是全球用量最大的除草剂之一,但它的大量使用仍然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风险。该文主要探讨了低浓度(2 mg/L)和高浓度(10 mg/L)草甘膦对铜绿微囊藻的毒性效应,并且深入微囊藻的抗坏血酸与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深入研究了草甘膦对DHAR和GR酶的活性的影响,并分析了草甘膦存在时微囊藻细胞中的还原型As A与GSH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与10 mg/L草甘膦导致的微囊藻的生物量减少,氧化损伤加重不同,2 mg/L草甘膦会刺激微囊藻的生长和蛋白合成。这可能是由于2 mg/L草甘膦会刺激微囊藻体内的DHAR和GR酶的活性,从而再生更多的还原型AsA与GSH,从而减轻了草甘膦诱导的微囊藻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