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42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不同化学药剂及其复配剂对褐飞虱的作用活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筛选获得防治褐飞虱的理想单剂和复配剂,在室内采用浸苗法测定了几种氨基甲酸酯类药剂以及扑虱灵、吡虫啉和吡蚜酮等对褐飞虱的作用活性,同时还研究了扑虱灵与吡蚜酮混配对褐飞虱的增效作用.单剂测定结果表明,4种氨基甲酸酯类药剂中,以仲丁威对褐飞虱的作用活性最高,对3龄若虫的LC_(50)为28.25 mg/L,其次分别为异丙威、速灭威和混灭威;吡蚜酮对褐飞虱的活性显著高于吡虫啉的活性.复配测定结果表明,吡蚜酮与扑虱灵复配对褐飞虱产生了显著的增效作用,可作为防治褐飞虱的理想复配剂.  相似文献   
32.
茶小绿叶蝉是茶树上的主要害虫,由于长期使用菊酯类、吡虫啉类、扑虱灵类等农药,导致茶小绿叶蝉对这些农药产生了很强的抗性,表现为药效差、持效期短、危害重.2007年我们进行了新农药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茶小绿叶蝉试验,初步明确了该药剂对茶小绿叶蝉的使用量和防治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3.
<正>多年来,褐飞虱已成为晚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不少地方出现了防不胜防的局面,笔者通过下乡调查发现,虽然目前对路的农药品种多,但因不了解农药的特性及使用方法,在防治上  相似文献   
34.
扑虱灵与天敌协调控制稻飞虱的持效期研究冷华夫,田荣华,郑坚(丹阳市新桥镇农业公司212300)(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扑虱灵是防治稻田稻飞虱的优良药剂,对其毒理等方面的报道甚多,但对田间控制稻飞虱的持效期显著长于室内残效期的原因报道很少。为此,我们开展...  相似文献   
35.
36.
37.
38.
别家新 《植物医生》2001,14(3):45-46
稻田长期施用化学农药 ,天敌被大量杀伤 ,害虫因失去自然控制和抗药性增强而猖獗 ,并带来环境污染和残毒等问题。因此 ,推广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控制害虫 ,尽量少用以至不用化学农药 ,把害虫的危害控制在允许水平之内已成为人们的迫切要求。但是 ,在生产实践中 ,完全不施用农药几乎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在害虫大发生和严重危害的情况下 ,不使用化学农药就难以避免造成经济损失。据估计 ,在防治稻田害虫时 ,化学农药所起的作用约占70 %~80 % ,而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所起的作用约占20 %~30 %。能否把化学农药的防治与天敌控…  相似文献   
39.
40.
研究了常用农药(大豆种衣剂、苄·二氯、吡虫啉、扑虱灵)水溶液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为农药残留检测提供依据。结果发现,农药在紫外区的吸收比可见区域强,不同种农药对应的最大吸收波长不同,吸收率也不同。扑虱灵吸收峰在227.5 nm、285 nm处,吡虫啉吸收峰在210 nm、269.5 nm处,苄·二氯吸收峰在212 nm、238.5 nm、317 nm、331 nm处,种衣剂吸收峰在226 nm、284.5 nm、330 nm、509 nm处。这4种农药的水溶液均能够产生荧光,具有很强的荧光特性。扑虱灵的荧光峰在354 nm和680 nm处,吡虫啉的荧光峰在352 nm和676 nm处,苄·二氯的荧光峰在414 nm处,种衣剂的荧光峰在352 nm和675 nm处。在相同激发条件下,不同农药的荧光光谱具有不同的强度和形状,可以通过对比光谱图定性判别农药的类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