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998篇 |
免费 | 686篇 |
国内免费 | 183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810篇 |
农学 | 1995篇 |
基础科学 | 1680篇 |
2915篇 | |
综合类 | 11701篇 |
农作物 | 1850篇 |
水产渔业 | 1091篇 |
畜牧兽医 | 5291篇 |
园艺 | 1380篇 |
植物保护 | 80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5篇 |
2023年 | 679篇 |
2022年 | 947篇 |
2021年 | 1018篇 |
2020年 | 902篇 |
2019年 | 900篇 |
2018年 | 535篇 |
2017年 | 825篇 |
2016年 | 995篇 |
2015年 | 1112篇 |
2014年 | 1472篇 |
2013年 | 1464篇 |
2012年 | 1839篇 |
2011年 | 1770篇 |
2010年 | 1565篇 |
2009年 | 1539篇 |
2008年 | 1842篇 |
2007年 | 1401篇 |
2006年 | 1363篇 |
2005年 | 1304篇 |
2004年 | 948篇 |
2003年 | 968篇 |
2002年 | 552篇 |
2001年 | 644篇 |
2000年 | 483篇 |
1999年 | 326篇 |
1998年 | 378篇 |
1997年 | 293篇 |
1996年 | 285篇 |
1995年 | 321篇 |
1994年 | 251篇 |
1993年 | 211篇 |
1992年 | 234篇 |
1991年 | 196篇 |
1990年 | 215篇 |
1989年 | 168篇 |
1988年 | 68篇 |
1987年 | 42篇 |
1986年 | 39篇 |
1985年 | 26篇 |
1984年 | 25篇 |
1983年 | 23篇 |
1982年 | 21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10篇 |
1965年 | 12篇 |
1957年 | 17篇 |
1956年 | 16篇 |
1953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81.
以托云牧场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3个放牧样地,一个对照样地,研究不同强度放牧对草地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放牧压力下羊体质量增加的效果。结果表明,1)托云牧场是以银穗草(Leucopoa albida)、羊茅(Festuca arioides)、点地梅(Androsace umbellata)和棘豆(Oxytropis falcatae)为优势种的高山草地;2)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较低,禁牧区7月地上生物量(干物质)仅830 kg·hm-2;3)放牧活动对地上生物量有较大影响,重度放牧能显著降低牧场地上生物量;4)以羊体质量增加值为评价指标,该高寒牧场在载畜量为1.05羊单位·hm-2时能获得较好的体质量增加效果。 相似文献
982.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树木三维绿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单株树木的点云数据,通过点云数据的处理提取测树因子,将树冠分割为多个不规则的台体,对每个台体的体积加和,近似为树冠体积。同时将绿视率引入三维绿量的计算中,以树冠不同视角绿视率加权平均和与树冠体积相乘计算树木三维绿量。实验选取了6个树种、共13棵树的点云数据,以树冠体积和绿视率2种方法计算三维绿量,结果表明:单纯以树冠体积计算平均三维绿量,针叶树大于阔叶树;而通过绿视率计算,阔叶树绿视率为55.41%,平均三维绿量为253.02 m3,而针叶树绿视率为30.75%,平均三维绿量为146.75 m3,不论是绿视率或者三维绿量,阔叶树均大于针叶树,与传统方法相比更符合树木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83.
刘胜范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8,(12)
兴安落叶松是我国最重要的建群树种之一。就目前来看,它在我国的森林面积、林木蓄积量和年采伐量(尤其是人工林)中,都占有突出的地位,因此,对兴安落叶松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兴安落叶松往往与高寒和永冻层等生态特点相联系,对于它的研究首先应从这一基点着手,从中引出规律性,作为局部地区引种造林的科学依据之一,以便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投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84.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枣林露水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12年和2013年叶片湿度传感器(LWS)、温湿度仪、热扩散式探针(TDP)、中子仪实测的露水强度、冠层温湿度、树干径流、土壤水分及气象站监测的气象因子,分析了枣林生育期内露水量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其与水资源输入、输出项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和2013年枣林露水量随生育期变化呈现递增趋势,果实成熟期达到最大值。露水总量分别为31.31、37.87 mm,分别占同期降水量、蒸腾量和蒸发量的6.87%、10.00%、17.65%和7.90%、15.00%、17.90%,露水量日平均值分别达0.44、0.47 mm。此外,露水量具有发生频率高、稳定性强、重度露水量(大于0.20 mm)比重大的特点。在枣树全生育期内,露水量作为水资源输入项会引起蒸腾量在果实膨大和成熟期显著降低(P0.05),但对蒸发量无显著影响。研究显示露水是该区枣林重要水源,是水量平衡中不可缺少的输入项。 相似文献
985.
为研究不同品种余甘子果实维生素C含量差异和余甘子果实维生素C积累规律,本研究以6个品种余甘子果实为试材,比较不同时期余甘子果实维生素C含量的差异,描绘维生素C积累动态曲线。结果表明,余甘子果实维生素C含量丰富,适宜作为食品加工和保健品的开发利用;其中秋白品种维生素C含量最高,适宜作为加工和遗传育种的原材料;余甘子果实作为加工原材料适宜采收期为10月20日左右;维生素C 的积累分为快速积累阶段,缓慢积累阶段,下降阶段,稳定阶段4个阶段。 相似文献
986.
为明确西花蓟马取食不同嗜食寄主对其体内胰蛋白酶基因CL4520.Contig1表达量的影响,研究了西花蓟马从菜豆豆荚分别转换到较嗜食寄主菜豆植株和非嗜食寄主蚕豆植株上继代饲养1、2、3代后,其2龄若虫和成虫体内CL4520.Contig1表达量的异同。结果表明,转换到菜豆植株上继代饲养的1、2、3代西花蓟马2龄若虫体内CL4520.Contig1表达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61.86%、13.16%、19.10%,在成虫体内降低了57.07%、88.03%、12.41%;转换到蚕豆植株上继代饲养的1、2、3代西花蓟马2龄若虫体内CL4520.Contig1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的2.33倍、6.06倍、4.10倍,成虫则是对照的3.93倍、6.44倍、5.55倍。由此得出,当转换寄主后,西花蓟马体内胰蛋白酶基因CL4520.Contig1会迅速产生响应,其表达量发生明显变化,CL4520.Contig1的表达量在取食嗜食寄主菜豆植株时受到一定的抑制,而在取食非嗜食寄主蚕豆植株时明显被激活,且CL4520.Contig1的表达量在西花蓟马不同龄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87.
通过有机插层法对蒙脱土、高岭土进行改性,制备成纳米型蒙脱土、高岭土,并利用制备的纳米型高岭土、蒙脱土对溶液中铜的吸附效果及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型蒙脱土和高岭土对溶液中的铜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其吸附等温线可以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进行拟合。相比而言,蒙脱土比高岭土具有较高的吸附量和吸附亲和力参数。在溶液中铜离子浓度低于120 mg/L时,纳米型蒙脱土、高岭土对铜的最大去除率分别达到99.5%和94.3%,对溶液中铜的去除率随铜离子浓度增加和溶液的pH降低而降低。 相似文献
988.
苏玉9号高产吸肥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1996年对不同密度和施氮处理研究玉米新品种苏玉9号的吸肥特性.结果表明:本试验单产在6489.75~10230.3 kg/hm2范围内, 吸N量117.9~192.45 kg/hm2、吸P2O5量58.35~88.35 kg/hm2、吸K2O量119. 85~180.15 kg/hm2, N、P2O5和K2O吸收量与产量成正相关.增加群体吸氮量, 重点应增加吐丝成熟的积累量; 增加群体吸磷素量,重点要增加吐丝成熟的积累量, 其次是增加出苗拔节的积累量; 增加吸钾量,首先要增加出苗拔节的积累量, 重点是增加拔节吐丝的积累量, 并提高吐丝成熟的积累量. 适宜密度基础上增施氮可提高成熟期群体氮磷钾素积累量和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989.
为完善大棚香沙芋高效种植配套技术,采用凯氏定氮法、钼锑抗比色法、火焰光度计法研究不同氮肥运筹下香沙芋植株氮磷钾积累变化规律,以期为适宜的肥料运筹方式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氮肥的施用同时影响香沙芋对磷和钾的积累转运。生育中期,追施氮肥225 kg/hm~2的处理,香沙芋地上部叶片及茎秆中氮磷钾积累量均最高。收获期,地下部母芋中氮磷钾积累量在追氮225 kg/hm~2的处理下最高;而地下部子芋及孙芋中氮磷钾积累量在追施氮肥375 kg/hm~2的处理下相对较高。中后期要重施氮钾肥以供应香沙芋地下部块茎的生长需求。 相似文献
990.
基于长期定位耕作试验(2006—2016年),探讨长期传统翻耕、免耕和深松耕作对冬小麦关键生育期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分析长期免耕和深松耕作下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和转运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长期免耕和深松耕作较传统翻耕均不同程度提高了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但在较干旱年份,不同生育期免耕蓄水保墒效果优于深松耕作。从冬小麦扬花期到成熟期,无论何种耕作方式氮素在茎和叶中的分配比例逐渐减小,在穗中的分配比例逐渐增大。扬花期,与传统翻耕相比,连续2 a免耕分别提高茎、叶和穗的平均氮素积累量44.3%、80.5%和70.9%,而连续2 a深松耕作未呈现显著变化;成熟期,连续2 a免耕和深松耕作较传统翻耕均显著降低了茎的平均氮素积累量,增加了籽粒的平均氮素积累量(P0.05),且免耕优于深松耕作。此外,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显著提高冬小麦植株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转移率和营养器官对籽粒的贡献率(P0.05),而深松耕作仅在较干旱年份未明显提高冬小麦植株营养器官转运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综上,长期深松耕作并不能持续促进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对于干旱少雨年份免耕优于深松耕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