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33篇 |
免费 | 30篇 |
国内免费 | 7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篇 |
农学 | 25篇 |
基础科学 | 1篇 |
26篇 | |
综合类 | 402篇 |
农作物 | 16篇 |
水产渔业 | 64篇 |
畜牧兽医 | 942篇 |
园艺 | 42篇 |
植物保护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29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45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32篇 |
2014年 | 41篇 |
2013年 | 65篇 |
2012年 | 107篇 |
2011年 | 93篇 |
2010年 | 102篇 |
2009年 | 128篇 |
2008年 | 111篇 |
2007年 | 112篇 |
2006年 | 64篇 |
2005年 | 75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57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32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为可溶性表达重组鸡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hGM-CSF)与猪干扰素α1(PoIFNα1)融合蛋白,并研究其生物学活性,本研究分别提取鸡、猪肝脏细胞总RNA,采用RT-PCR方法扩增ChGM-CSF和PoIFNα1基因,经linker连接上述两种基因后将其克隆于pET-32a原核表达载体,转化E.coliBL21(DE3)菌株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融合蛋白表达产物。在ST细胞/VSV病毒测定系统以细胞病变抑制法滴定该融合蛋白的抗病毒活性;同时用MTT法检测其对鸡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PCR扩增并融合后的ChGM-CSF和PoIFNα1融合基因约为1000bp,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后,诱导表达的rChGM-CSF-PoIFNα1融合蛋白分子量约55ku,主要存在于破碎菌体的上清中,表达量较高。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该融合蛋白分别能够与ChGM-CSF多抗和PoIFNα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其抗病毒比活性约为1.1×10^6IU/mg,并且具有促进鸡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本研究为rChGM-CSF-PoIFNα1重组融合蛋白的研制及其相关活性的测定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2.
83.
诱导剂对甜瓜植株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诱导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温室内使用BTH和Harpin两种物质,分别以50mg·kg-1和100mg·kg-1两种浓度喷施于甜瓜幼苗第1片真叶,对甜瓜植株进行诱导处理,研究其对甜瓜植株几丁质酶和β 1,3 葡聚糖酶的诱导。结果表明:BTH和Harpin均能诱导甜瓜叶片几丁质酶和β 1,3 葡聚糖酶的活性增加,处理后第7天,几丁质酶活性达到顶峰;β 1,3 葡聚糖酶活性第5天达到最大值,随后两种酶活性开始下降;BTH和Harpin在诱导酶活性的速度和幅度上,有相同之处。诱导酶活性的效应可以通过植物的输导组织,传导给其它未经处理的甜瓜组织,诱导其它组织中几丁质酶和β 1,3 葡聚糖酶的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84.
85.
为研究鸡α-干扰素对罗曼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将60羽健康1日龄罗曼雏鸡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试验组。试验组鸡于1日龄胸肌注射鸡-α干扰素,0.5 mL/羽;对照组鸡同期每羽注射生理盐水0.5 mL。试验开始后,于第4 d、8 d、12 d、16 d、20 d对鸡进行翅下静脉采血,并于20日龄剖杀摘取免疫器官。研究表明,鸡注射α-干扰素后,其外周血液ANAE+T淋巴细胞百分率和鸡脾相对湿重显著高于对照组,鸡α-干扰素在一定范围内可提高雏鸡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6.
兽医抗病毒药的开发与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因病毒感染导致动物死亡的比率在所有病因中居第2位,仅次于细菌感染的致死率,占36.8%,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很多病毒感染动物,形成多种急慢性传染病,危害畜牧业健康发展。药物防治作为抗病毒感染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进展迅速。但由于病毒结构简单,仅由一种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质组成,缺乏完整的酶系统,有严格的寄生性,需借助宿主细胞的功能繁殖。病毒只能在敏感的细胞内培养或感染易感机体。抗病毒药物必须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始可作用于病毒。不少抗病毒物质对细胞或机体有毒而不能应用,大大限制了抗病毒药物的发展。一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必须是既能防止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又能特异地抑制病毒复制中的某些需要步骤。理想的药物应当不影响细胞的代谢。然而,由于许多代谢步骤为病毒和细胞的功能所共有,所以很难研制出一种无毒的抗病毒药物。许多抗病毒药物在体外细胞培养中虽然是病毒复制的强抑制剂,但在动物体内却有毒性。 相似文献
87.
干扰素是由脊椎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分泌型蛋白,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使动物机体有关细胞所产生的一类特殊糖蛋白。这类糖蛋白从其产生细胞产生和释放出来后,又可作用于动物机体的同种其他细胞,并使这些细胞获得相当广泛的免疫力,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抑制细胞增殖以及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干扰素可与细 相似文献
88.
为提高聚肌胞(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polyI:C)的配对效果,本文研究了温度和金属离子对聚肌胞配对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45℃条件下合成的聚肌胞减色效应最强,说明在该温度下聚肌苷酸(Polyinosinic acid,PI)和聚胞苷酸(Polycytidylic acid,PC)配对最紧密;Na^+、Ca^2+、Mg^2+、Mn^2+和Zn^2+能够增强聚肌胞双链结构的紧密性,当Na^+浓度增加到0.085mol/L后,聚肌胞的配对接近饱和;Ca^2+、Mg^2+、Mn^2+和Zn^2+对聚肌胞结构的保护效果基本一致,而Cu^2+对聚肌胞结构具有明显破坏作用。建议采用45℃合成聚肌胞并添加适当浓度的Na^+和Ca^2+等增强其结构的紧密性,以避免机体内高活性RNA酶的降解而失去药效。 相似文献
89.
干扰素是由培养的细胞或动物因病毒感染其他诱生剂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类非特异性抗病毒物质.干扰素分为I型干扰素和Ⅱ型干扰素两类,I型干扰素包括IFN-α和IFN-β等,Ⅱ型干扰素又称免疫干扰素IFN-γ.干扰素是1957年Issacs首先发现、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干扰素肌注治疗RSV肺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RSV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a-干扰素肌注,对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治愈率、症状缓解、胸片恢复、体征消失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a-干扰素肌注治疗小儿RSV肺炎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疗效确切,可作为治疗RSV肺炎的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