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唯美,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呼伦贝尔的羊肉,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闻名全国,吃过一次绝对难以忘怀。作为呼伦贝尔农垦子弟的我,更是对家乡的大羊肉串情有独钟。每次路过烧烤摊,百米外就能闻到烤羊肉串那不可抵挡的香味,口水也每每就在这个时候"决堤",立马跑去点上几串。等待中对味蕾是一种煎熬,垂涎着炭炉上翻烤的羊肉串,眼睛都不想眨一下。刚烤好的羊肉串还嘶嘶作响,散发着扑鼻的香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组织切片和束路追踪等方法对南方鲇口外味觉传入神经--面神经主要感觉支(上颌须神经和下颌须神经)有关的外周味觉感受器和神经中枢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①上、下颌须神经支配的外周皮肤所含的味蕾分别为I和II型. ②上、下颌须神经投射到神经节的不同位置和不同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③上、下颌须神经投射到面叶不同位置. 显示南方鲇面神经的不同感觉支其外周感受野与中枢投射野结构和功能不同, 且具有躯体分布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是合成洗涤剂的主要成份,对鱼类的味觉器官味蕾有很大的影响,从而会导致水生态系统的破坏。国外早就有学者研究环境因素对鱼类味蕾的刺激反应。Strieek(1920)用醋酸、喹啉等物质刺激鲅鱼,观察它的辨别力;Hidaka和Yokata等人(1909)应用电子虫理学方法,证明微量重金属在几秒钟之内可以破坏鱼类感受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2003年各地年宵花展上,一种名为神秘果的植物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但无论是从外观还是味道上,人们都看不出神秘果有何出彩之处。但为什么说它“神秘”呢?原来这种植物的果实,果肉非常奇特.只要将红色果实拔除蒂头.整颗放入口中,轻轻咬破果皮,慢慢咀嚼,神奇效果立现,此后半个多小时内吃任何酸涩的水果(如柠檬、李子等)皆会有甜美的口感,且芳香无比。  相似文献   
15.
鳜的口,咽腔味蕾形态和数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用扫描电镜对鳜的口、咽腔味蕾的形态及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鳜的味蕾味孔小于一般硬骨鱼类的味蕾味孔。鳜的口、咽腔中有3种类型的味蕾,呈簇状不均匀地分在于齿间上皮之中。幼鱼咽腔中的味蕾较其它区域密集,数量也较多。而仔、稚鱼以唇中的味蕾数较多。3种类型的味蕾中,以Ⅰ、Ⅱ型味蕾占绝不多数,Ⅲ型味蕾较少。但年龄愈小,Ⅲ型味蕾所占比例愈大。以上结果说明:(1)味蕾在鳜幼鱼的吞咽活动中及在仔、稚鱼的摄食活动中有着特殊的作用。(2)Ⅲ型味蕾的化学感觉作用对仔鱼的摄食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工业发展引起长江一些区域的严重污染.给中华鲟鱼带来很大的损害.据我们长期的调查研究表明,不少中华鲟幼鱼己患及慢性病,鳃瓣充血、味蕾破坏以及肝脏癌变等症状.这一情况应引起我们有关部门的重视,以便做好中华鲟资源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7.
鳜咽部味蕾神经组织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神经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支配鳜咽蕾神经的属性。在鳜咽部的粘褶上分布着大量的味蕾,根据与上皮的关系,味蕾可以分为3种类型。Ⅰ、Ⅱ型味苗与胆碱能型神经纤维联系,除了化学感受器作用外,高出周转上皮的微绒毛瘘有机械感受器功能。Ⅲ型味蕾的微绒毛完全没有超出周围上皮,与上腺素能型神经纤维联系,主要为化学感受器。  相似文献   
18.
一串串羊肉、脆骨在简陋的铁槽上快速地翻动,溢出的油脂滴在烧红的木炭上"嗞嗞"作响,扬起的烟雾中夹杂着辣椒和孜然粉的气味,既香又辣刺激着路人的味蕾同时也呛得鼻腔和眼睛难受。这是街头常见的一幕,也是不少人十分喜爱的一种消夜食物——炭烤烧烤,虽然许多人明明知道这种食物并不健康,却仍然常常敌不过馋虫的引诱,这让健康专家深感忧虑。  相似文献   
19.
采用常规组织切片方法研究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吻部腹面4条须部味蕾早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5日龄出现发育完善的味蕾;随其生长,味蕾数目、高度及宽度均不断增加;40日龄后增长幅度变缓;50日龄时须部味蕾数量较多,集中在须部不靠近吻部腹面的一侧,这与其食性和摄食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20.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非洲鸵鸟口咽腔及味蕾的结构功能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鸵鸟舌背面黏膜乳头发育不完善,且仅分布在舌尖处;味蕾散在分布于舌咽及上下颌的黏膜上皮,结构简单。另外还观察到,鸵鸟的唾液腺发达,舌、咽部黏膜的固有层内均有分布,腺泡由单层柱状粘液性上皮细胞构成。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鸵鸟味觉器官不发达,对食物的选择作用弱;其腺体发达,有利于食团润滑,便于吞咽。由此可见,鸵鸟味蕾及口咽腔的形态学特点与其摄食和吞咽习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