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91篇
林业   155篇
农学   50篇
基础科学   133篇
  198篇
综合类   497篇
农作物   34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181篇
园艺   67篇
植物保护   6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91.
大颗粒、强酸性、地温高一直被认为是煤矸石复垦的主要限制因子。试验采用煤矸石和黄土、粉煤灰不同比例均匀混合的方法进行盆栽试验,通过对大豆作物出苗率、株高、根冠比等生长指标的分析,以低成本改良土壤结构特性,进而对煤矸石风化物的复垦基质进行了探讨,为煤矸石堆积区的土地复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2.
咸水滴灌下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防护林地下咸水滴灌下0~30 cm各层风沙土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咸水滴灌下, 土壤结皮层枯枝落叶量随防护林定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土壤结皮层、0~5 cm、5~15 cm和15~3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随防护林定植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减小, 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随防护林定植年限增加而增加且自表层向下层逐渐减少, 土壤全盐量随防护林定植年限增加而逐渐降低且由表层向下层逐渐减少;结皮层各离子含量均随防护林定植年限增加而逐渐降低, 而0~5 cm、5~15 cm和15~30 cm土层各离子含量均随防护林定植年限增加而逐渐增加;结皮层、5~15 cm和15~30 cm土层土壤pH均随防护林定植年限增加而逐渐降低, 而0~5 cm土层pH随防护林定植年限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993.
定陶区隶属山东省菏泽市,属于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季节性特征显著;定陶区地处黄泛平原,是冲积扇类型地貌,海拔为44~53.5米;定陶区土壤类型主要有潮土和风沙土,土壤母质主要为黄泛冲积母质,土体深厚、结构良好、肥力较高.由此可见,定陶区自然环境条件良好,非常适合种植桃树,并突出水蜜桃特色.现主要介绍定陶区...  相似文献   
994.
为探索我国寒冷、干旱、多风地区中华金叶榆的嫁接技术,以白榆为砧木、中华金叶榆为接穗,在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和坝下地区分别进行试验,研究了不同嫁接方法、嫁接时间、嫁接高度、接后套袋时长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坝上和坝下地区均以插皮接的成活率最高,分别达到90.00%和94.50%;坝上地区5月10日、坝下地区4月10日嫁接,成活率达到最高,分别为90.00%和94.58%;总体来看,接穗套袋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在坝上地区效果尤为明显,坝上、坝下地区套袋时长分别为20 d和15 d时成活率最高,分别为91.67%和95.00%;嫁接高度对接穗成活率影响不显著,但嫁接高度升高后新梢长势增强,120 cm高度嫁接的树体冠幅和新梢长度最大,分别为104.04 cm和102.95 cm。并对嫁接后新梢的生长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坝上地区物候期较坝下地区延后1个月左右,当年新梢生长量分别为70 cm以上和90 cm以上。综上所述,中华金叶榆嫁接时,采用插皮接配合接后套袋技术,同时嫁接高度120 cm,嫁接成活率高,枝条发育快,当年可形成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995.
秦嘉海  李会隆 《土壤》2009,41(5):849-852
系统研究了几种有机固体废弃物对风砂土的改土培肥效应,结果表明:有机固体废弃物糠醛渣、羊粪、玉米秸秆、菜籽饼按 0.50:0.25:0.20:0.05 容积比,经高温发酵处理,施用量为 45.00 t/hm2 时的改土培肥效应最佳,与不施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对照(CK)比较,风砂土的总孔隙度和>0.25 mm 的团粒结构分别增加 10.57%、5.23%;土壤有机质、碱解 N、速效 P、速效 K、CEC 和土壤贮水量分别增加 2.93 g/kg、10.71 mg/kg、3.73 mg/kg、34.12 mg/kg、5.86 cmol/kg 和 59.40 m3/hm2; 西葫芦的产量、产值和利润分别增加 16.28 t/hm2、19600 元/hm2 和 18500 元/hm2;而风砂土体积质量降低 0.28 g/cm3.风砂土上长期施用生活垃圾,重金属离子有富集的趋势;而长期施用锯末、蘑菇渣和糠醛渣则无此效应.  相似文献   
996.
针对灌耕风沙土养分贫瘠,保水保肥性能差等突出问题,采用田间微区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用量生物炭对灌耕风沙土土壤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处理:(1)不施炭(CK);(2) 22.5 t·hm-2生物炭(1%BC);(3) 67.5 t·hm-2生物炭(3%BC);(4) 112.5 t·hm-2生物炭(5%BC);(5) 225.0 t·hm-2生物炭(10%BC)。五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能显著降低灌耕风沙土土壤容重降低了2.8%~12.6%;生物炭施用显著增加灌耕风沙土土壤全氮、有机质、速效钾及阳离子代换量含量,分别增加了7.9%~28.6%、47.2%~148.3%、8.9%~29.6%、6.7~19.8%;生物炭施用玉米产量提高了10.2%~42.1%。研究表明,施用生物炭能有效改善灌耕风沙土的土壤质地和养分状况,提高灌耕风沙土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997.
针对直筒型气助式喷头风力性能较弱的问题,结合单点风速测试和数值模拟,研究了一种"尾部先收缩后扩张"气助式喷头的尾部参数对风力性能的影响规律。首先,采用雷诺平均N-S(Navier-Stokes)方程及RNG(Renormalization group)k-ε湍流模型,建立了该型喷头的流场计算模型,基于风速测试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其次,通过数值计算对比了两种喷头的风力性能,结果表明,在进口参数总压105 600 Pa、静压105 200 Pa时,本文所提喷头出口平均风速是直筒型喷头对应值的1.36倍。为了研究尾部参数(收敛段内缩长度、扩张段高度)对本文所提喷头风力性能的影响,以数值计算、Opt LHD(Optimal latin hypercube design)试验设计、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RBFNN)为理论基础,构建了风力性能参数的代理模型,出口端流量、平均风速的代理模型R2分别为0.983 54、0.987 28,表明该模型可用于喷头风力性能预测,指导参数科学配置。基于代理模型,对喷头风力性能参数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及单目标优化,随着扩张段高度、收敛段内缩长度的增大,出口端平均风速均呈现下降趋势,而流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当扩张段高度、收敛段内缩长度取值为1.08、5.39 mm时,出风量达到最大值0.017 9 kg/s;而两值分别取0、0 mm时,末端平均风速达到最大值67.9 m/s。针对末端流量、平均风速相互矛盾的问题,进行了多目标优化,得到了喷射性能参数最优Pareto解集,为气助式喷头与果园间的优化匹配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98.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地下水对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而该区的地下水转化和补给机制尚不明确。为探究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剖面深层水分运动及降水对浅层地下水补给的可能性,利用六道沟小流域分布的粗质地风沙土样地2013—2016年土壤剖面0~600 cm含水量数据,运用HYDRUS-1D模型对各土层水力参数进行反演和验证,并用于模拟样地土壤深剖面0~1 500 cm水分运移过程。结果显示,在平水年2014年(439 mm)和干旱年2015年(371 mm),0~600 cm土壤含水量生长季末与生长季初持平或略有亏缺;降水充沛年2013年(669 mm)和2016年(704 mm)土壤含水量生长季末远高于生长季初,降水入渗深度超过观测深度(600 cm)。深剖面水分运动模拟显示,2014年和2015年剖面含水量变化不明显,水分向深层运移微弱缓慢;但是,2013年和2016年降水可分别入渗运移至1 100 cm和1 200 cm深度,远超过样地上生长的旱柳根系区域,可能补给浅层地下水。在4年模拟期间,平均土壤蒸发为14.87 cm·a-1,平均植物蒸腾为33.70 cm·a-1,土壤水分主要以植物蒸腾形式损耗。在2个丰水年,得益于较充足的降水和粗质地风沙土壤的高入渗率,降水大量转化为土壤水快速向下入渗运移,模拟显示当年生长季末降水最深运移至1 200 cm,至年末已超过模拟深度(1 500 cm),水分继续运移可能补给浅层地下水。相关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地下水来源和补给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9.
干旱风沙区农田防护林网空间风速与地表风蚀特征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为准确了解和评价干旱风沙区在典型大风环境下农田防护林空间风速分布,以及林网内风蚀状况,分别利用三杯风速仪和诱捕法,对干旱风沙区盐池县农田防护林网空间风速与地表风蚀特征开展了林网内不同水平距离内的距地表50、200 cm高度风速分布与地表风蚀状况监测。研究表明:1)随着防护距离的逐渐增大,风蚀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而风速变化规律正好相反;50和200 cm高度的风速变化规律均一致,均呈先逐渐降低后逐渐升高的变化,以12H处对风力减小作用最明显,50和200 cm高度的风速降幅分别达到了51%和46%;林带防风效益与距离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以12H(12倍的防护林带树高,下同)处200 cm高度最佳,为53.65%;侵蚀模数由林带内的轻度、1H处的强度到3H、7H处的剧烈,12H处为极强度,以3H处最大,为21 944.62 t/km~2。2)沙粒粒径以73.99、87.99、104.6μm区间为主,其中82.53%~99.93%沙粒均集中在248.9μm以下,为细沙粒,而旷野对照组沙粒粒径主要集中在104.6~148μm,沙粒明显较粗。因此,干旱风沙区沙质农田防护林网在典型大风日内对风速的减缓非常有效。但由于林网内沙物质源丰富,风蚀现象依然严重,对当地沙尘暴发生影响较大。该研究对准确掌握当地林网风蚀,科学评价林网防护功能等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西部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为该地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方法]比较常规耕作、旋耕、翻耕、深翻和超深翻耕作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翻耕和超深翻耕作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降低了耕层土壤渗透速率、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但是增加犁底层土壤渗透速率、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翻耕、深翻和超深翻处理耕层土壤三相结构距离(STPSD)和土壤结构指数(GSSI)较好;翻耕、深翻和超深翻处理显著降低犁底层土壤的GSSI,增加STPSD;旋耕处理没有显著影响犁底层土壤GSSI和STPSD。与常规耕作处理相比,翻耕和超深翻分别增加玉米产量7.6%和6.0%。翻耕比超深翻玉米产量高10.9%。深翻处理玉米产量为5.58t/hm2,比常规耕作减产8.1%。[结论]在不完全打破犁底层情况下,在黑龙江西部地区翻耕是比较理想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