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15篇 |
免费 | 180篇 |
国内免费 | 27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36篇 |
农学 | 367篇 |
基础科学 | 140篇 |
235篇 | |
综合类 | 2738篇 |
农作物 | 250篇 |
水产渔业 | 175篇 |
畜牧兽医 | 1757篇 |
园艺 | 235篇 |
植物保护 | 3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96篇 |
2022年 | 116篇 |
2021年 | 158篇 |
2020年 | 129篇 |
2019年 | 144篇 |
2018年 | 74篇 |
2017年 | 114篇 |
2016年 | 157篇 |
2015年 | 192篇 |
2014年 | 317篇 |
2013年 | 268篇 |
2012年 | 419篇 |
2011年 | 444篇 |
2010年 | 369篇 |
2009年 | 445篇 |
2008年 | 558篇 |
2007年 | 394篇 |
2006年 | 405篇 |
2005年 | 295篇 |
2004年 | 203篇 |
2003年 | 197篇 |
2002年 | 157篇 |
2001年 | 148篇 |
2000年 | 116篇 |
1999年 | 88篇 |
1998年 | 80篇 |
1997年 | 92篇 |
1996年 | 73篇 |
1995年 | 64篇 |
1994年 | 71篇 |
1993年 | 62篇 |
1992年 | 53篇 |
1991年 | 54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55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3篇 |
1975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茉莉酸类物质在植物伤反应中的信号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伤反应是1个复杂的网络系统,茉莉酸类物质是植物伤反应中重要的信号分子.文章介绍了茉莉酸类在伤反应中的信号功能、信号转导模式以及胞间、胞内可能的信号转导途径,同时介绍了茉莉酸与乙烯、水杨酸、脱落酸、活性氧、一氧化氮的关系及其在伤反应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62.
矮败小麦育性的苗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矮败小麦的芽鞘长度与成株高度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r =0 9576 ) ,短芽鞘苗成长为矮秆不育株 ,长芽鞘苗成长为高秆可育株 ,依自然群体芽鞘长度预测成株期育性的准确率为 72 2 %。GA3处理可明显扩大矮败小麦幼苗在芽鞘长度、幼苗高度及叶长、叶色等形态上的差异 ,从而可将幼苗区分为GA3反应敏感型与不敏感型 ,2类幼苗比例为 1∶1。GA3处理体积分数以 1× 10 - 5~ 1× 10 - 4为宜 ,处理时期自萌芽期至二叶期均可。幼苗GA3反应与成株期株高相关 ,与育性分离结果基本一致。依GA3反应判别育性的准确率 ,室内试验为 96 50 % ,田间试验达 95 15%。较高的温度也可以扩大幼苗间的差异 ,在 16~ 30℃范围内 ,随温度的升高 ,可育株的芽鞘长和苗高明显增加 ,而不育株则变化不大 ,较高温度还可增大GA3处理的效果 ,提高苗期预测育性的准确性。对矮败小麦幼苗GA3反应的生理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63.
脂肪酸甲酯的制备和生产技术多种多样,常用酯交换方法具有醇酸摩尔比大,反应时间长的缺点.在管式固定床的反应器中,采用自制的同体催化剂,油酸甲酯通过直接酯化方法制得,生产工艺简单.油酸与甲醇在加压的条件下,酯化工艺条件经优化得到其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100℃,压力0.35 MPa,反应停留时间2.5 h,醇酸摩尔比2:1.在此条件下,经单段反应的转化率可达到93.10%,与传统酯化方法相比,该工艺具有甲醇用量显著降低,无三废产生,可实现连续化生产等优点.反应时间的缩短也降低了能耗.对油酸甲酯的酯化反应进行动力学研究,依据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模拟酯化反应的宏观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油酸酯化反应为准二级反应. 相似文献
964.
油菜与核盘菌互作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核病是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每年导致油菜(Brassica napus L.)产量损失10%-20%,是制约我国油菜生产最主要的病害。培育抗(耐)病油菜品种是防治油菜菌核病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本文主要综述了近五年油菜-核盘菌互作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1)核盘菌侵染寄主早期存在活体营养型阶段;(2)草酸提供的酸性pH,而非草酸本身,是核盘菌的必需致病因子;(3)核盘菌有效地利用效应蛋白抑制寄主的抗病反应或者诱导寄主细胞坏死以帮助其侵染;(4)油菜对菌核病的抗性具有中等遗传力,为数量抗性;(5)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引发的免疫反应(PAMP-triggered immunity, PTI)是油菜对核盘菌产生数量抗性的主要根源;(6)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表明抗(耐)病油菜材料防卫反应更加剧烈,能有效调控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状态,及时清除过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积累,抑制细胞死亡。核盘菌-油菜互作分子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指导油菜抗菌核病育种。 相似文献
965.
木聚糖酶解反应与膜分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过程耦合是应用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膜及膜分离技术的开发促进了过程耦合技术的发展。如膜超滤、膜萃取、膜蒸馏、渗透蒸发。在超滤膜反应器中木聚糖酶解制备低聚木糖的条件 :酶体积用量1 0 % ,木聚糖质量浓度 3 0 .0 g/L ,稀释率 1h-1,pH值 5 .0 ,反应温度 48℃ ,酶解时间 1 3 5min。在该条件下 ,低聚木糖得率、木糖得率、低聚木糖生产能力及低聚木糖与总糖之比分别为 2 8.5 % ,4.1 % ,3 .80g/ (L·h)和0 .87,并比较了分批加料、浓缩酶、常规反应器中酶解反应效果 ,浓缩木聚糖酶酶解结果表明 :木糖得率很低(0 .2 % ) ,低聚木糖得率为 3 5 .9%。 相似文献
966.
内蒙古马铃薯施肥效应特征参数与施肥推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是内蒙古的主要作物之一,目前生产上由于没有合适的推荐施肥方法,过量施肥现象严重,研究明确马铃薯施用氮磷钾肥的产量反应与农学效率等推荐施肥参数,构建适宜的推荐施肥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采用多年多点田间试验方法结合室内分析,研究了马铃薯施用氮磷钾肥的产量反应、农学效率、养分利用率,探索养分吸收与农学效率及产量反应与农学效率的相关关系,构建基于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土壤养分含量和相对产量的最佳施肥推荐。结果表明,施用N、P、K肥的产量反应(YRN、YRP和YRK)分别为4.2,3.6和2.7 t/hm~2,农学效率(AEN、AEP和AEK)分别为27.5,46.6和29.3 kg/kg。施用氮磷钾肥的产量反应与缺素区的相对产量、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之间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以采用基于马铃薯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方法进行马铃薯的氮磷钾肥推荐。生产1 t马铃薯吸收N、P_2O_5和K_2O分别为5.6,1.5和6.1 kg/t,由此参数可确定一定马铃薯产量下的养分吸收量。土壤速效磷、钾含量(x)和缺磷、缺钾区相对产量(y)之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依据这一相关关系可以确定内蒙古马铃薯生产的土壤有效磷和土壤交换性钾的养分丰缺指标,可以采用目标产量养分吸收量与养分丰缺指标指导测土推荐施肥。因此研究明确了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施用氮磷钾肥的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等推荐施肥的相关参数,建立了基于产量反应与农学效率进行马铃薯氮磷钾养分施肥的推荐方法。 相似文献
96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我国的流行非常广泛。本病主要侵害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因法氏囊被破坏,使鸡降低其对各种传染病的抵抗力并造成鸡对免疫接种的应答反应低下或造成免疫失败,患病鸡群常继发感染新城疫、大肠杆菌病、球虫病、白痢病等。2006年1月宣化区某鸡场发生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及白痢病混合感染,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春光乡大北街村某户饲养肉仔鸡1500只,从2006年1月份起,鸡群开始发病,发病率85%,死亡率40%。以后经法氏囊苗免疫的鸡群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发病,发病率3… 相似文献
968.
本研究对一个叶夹角变小、叶片短而直立的突变体ser(Short and erect)进行了植物激素敏感性试验和基因定位。激素试验结果表明,ser对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GA)敏感而对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BR)敏感性降低。遗传分析结果表明,ser的直立叶性状受1对隐性单基因ser控制。在ser×08CR578 F2群体中,利用分子标记将ser基因定位在水稻第5染色体长臂上的标记RM3437与RM5454之间,ser基因距离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5.3c M和1.5 c M;在ser×L604 F2群体中,ser基因定位于第5染色体上标记RM18504与RM1237之间,距离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5 c M和2.1 c M。在2个群体中,ser基因均与标记RM18532共分离。本研究为进一步精细定位与克隆ser基因奠定了基础,也为解析水稻叶夹角变化机制及选育高产理想株型水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969.
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