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2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228篇
林业   921篇
农学   231篇
基础科学   534篇
  423篇
综合类   2248篇
农作物   140篇
水产渔业   291篇
畜牧兽医   1355篇
园艺   101篇
植物保护   132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286篇
  2013年   316篇
  2012年   359篇
  2011年   355篇
  2010年   397篇
  2009年   367篇
  2008年   451篇
  2007年   369篇
  2006年   392篇
  2005年   369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53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从2004年起,国家开始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但是,在农业机械化推广过程中,还有以下5个方面的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2.
为探究铜藻(Sargassum horneri)的有机碳释放速率、与净初级生产力(NPP)之间的关系及主要的调控因素等问题,本研究采用三变量三水平的正交实验,测定铜藻在不同温度(5、15和25℃)、光照[86、172和258 μmol/(m2·s)]和光照周期(L∶D=6 h∶18 h、L∶D=12 h∶12 h、L∶D=24 h∶0 h,L表示光照时长,D表示黑暗时长)条件下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的释放速率和初级生产力。结果显示,DOC和POC释放速率的范围分别为0.653~4.785 mg/(g·h)和0.066~0.322 mg/(g·h);温度和光照强度分别是铜藻释放DOC和POC的主要调控因素;铜藻在高温、中光、L∶D=6 h∶18 h条件下的DOC释放速率最高[4.785 mg/(g·h)],在高温、高光、L∶D=24 h∶0 h条件下的POC释放速率最高[0.322 mg/(g·h)];铜藻释放的DOC和POC占NPP的比值分别为4%~130%和0.4%~5.9%;DOC释放速率与NPP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OC释放速率与NPP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铜藻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及其对沿海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提供了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83.
邹婧汝  赵新全 《草业科学》2015,9(11):1748-1756
草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对全球碳贮量的大小有重要影响。放牧作为草地最广泛的利用方式之一影响着草地的碳贮量,过度和不合理的放牧方式造成草地退化,引起草地碳的损失。围栏禁牧与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植被生产力和土壤碳贮量的影响,本文对有关的报道进行了综述。结果显示,由于受植被凋落物、群落结构和气候等多因素的影响,围栏禁牧对草地植被生产力有正面或负面的效应;放牧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也没有一致的结果,此外,放牧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还与放牧的强度有关。围栏禁牧与放牧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草地土壤碳贮量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总之,围栏禁牧与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影响是复杂多样的,需要对草地碳贮量进行估算,并对相关的机制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在草地管理方面做出合理的决策。  相似文献   
84.
2000-2010年锡林郭勒草原NPP时空变化及其气候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海江  尹思阳  孙聪  彭福利  周澎 《草业科学》2015,9(11):1709-1720
利用MODIS MOD17A3植被初级生产力数据产品及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研究分析了2000-2010年锡林郭勒盟草原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各气候因子的年际变化特征及NPP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草原NPP的分布由东向西逐渐减小,值大多分布在0~0.5 kg C·m-2;2001-2010年NPP呈现波动变化,整体呈增加趋势,空间分布上更加趋于均匀分布;2000-2010年,研究区内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各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4-9月累计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和累计日照时数呈减小趋势,平均风速呈增加趋势,累计降水量典型草原呈轻微减少趋势,荒漠草原呈增加趋势,趋势斜率分别为-0.026和1.044 5,典型草原大部分气候因子的波动程度大于荒漠草原;研究区内两种类型的草原的NPP均与4-9月累计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显著水平分别为P<0.001和P<0.01),与累计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显著水平为P<0.01),与4-9月累计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呈负相关关系但相关关系较弱,荒漠草原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总体不如典型草原敏感。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森林在减缓温室气体浓度和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研究不同密度下林分生产力及其对气候的响应有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评估及适应性管理。 方法 本研究利用树木年轮学方法得到了呼伦贝尔沙地不同密度(用林分胸高断面积表示)的天然樟子松林净初级生产力,并结合气象因子分析其对温度、降水及干旱指数的响应。 结果 表明:胸高断面积为8.83、21.94、24.28、32.36和34.9 m2·hm−2的樟子松林的多年平均净初级生产力分别为1.17、2.99、3.55、4.69和4.86 t ·hm−2 ·a−1,随样地密度增加而增加;高密度樟子松林净初级生产力与上年7月和当年9月平均气温及平均最高气温显著正相关(P<0.05);5月降水是天然樟子松林净初级生产力的关键限制因子,所有密度林分的净初级生产力均与当年5月降水显著正相关(P<0.05);自上年11月至当年7月,净初级生产力与帕默尔干旱胁迫指数(PDSI)的相关系数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减小,表明林分竞争的增加导致了净初级生产力对PDSI敏感性的降低。 结论 林分密度对呼伦贝尔沙地天然樟子松的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气候响应存在明显影响,密度调整可能是气候变化下森林适应性管理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6.
目的 为了解森林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及土壤氮供应能力,为森林生态系统合理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东北寒温带人工红松针叶林和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培养试验,采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和FLUAZ数值优化模型,研究不同深度的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特征。 结果 林地土壤的氮初级转化速率受林型、土壤深度及二者间交互作用的影响。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和无机氮固定速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而初级硝化速率显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2个林型土壤的氮初级转化速率都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和固定速率与土壤pH、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与水溶性有机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铵态氮固定速率比值显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而对硝态氮的固定速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 结论 2种林型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差异明显,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的硝态氮产生能力较强而无机氮固持能力较弱,容易发生硝态氮的淋溶风险,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氮矿化-固定过程耦合较好且硝化作用较弱,不易引发硝态氮的积累和淋溶风险。  相似文献   
87.
为揭示不同地下水埋深和施氮量对夏玉米灌浆过程和水氮利用效率影响,以夏玉米‘怀玉208’为试验材料,基于大型地中渗透仪,采用随机区组的试验方法,研究了地下水埋深(GW,2、3、4 m)和施氮量(N,300、240 kg·hm-2)对夏玉米籽粒灌浆过程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玉米百粒质量随花后天数呈“S”型曲线变化趋势。施氮量和地下水埋深均极显著影响玉米收获时的百粒质量,但二者交互作用不显著;地下水埋深相同时,施氮量为300 kg·hm-2玉米的百粒质量均显著高于施氮量为240 kg·hm-2玉米的百粒质量。(2)灌浆期各处理玉米籽粒灌浆速率均呈“抛物线”型变化趋势。Logistic方程能很好地拟合各处理玉米籽粒灌浆过程。收获期玉米籽粒百粒质量与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籽粒质量、玉米平均灌浆速率极显著正相关。地下水埋深和施氮量对玉米灌浆参数的影响具有显著交互作用。(3)施氮量和地下水埋深极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其中N300GW4处理玉米产量最高,N240GW3处理的产量最低。玉米产量与穗长、穗粗、百粒质量、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极显著正相关。(4)施氮量、地下水埋深及二者交互作用均极显著影响玉米氮肥偏生产力;施氮量极显著影响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地下水埋深及二者交互作用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N240GW4处理玉米氮肥利用效率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综上可知,地下水埋深和施氮量对玉米水氮利用效率及灌浆过程交互作用显著,N240GW4处理是本研究推荐的农业绿色高产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88.
采取武夷学院一期茶园栽培茶树品种安吉白茶、福鼎大白等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九个茶树品种的角质层、下上表皮、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400μm长度内第一层栅栏组织的细胞个数、栅栏组织层数、叶片厚度等8项叶片解剖结构的相关指标,通过对以上所测指标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对所选试的茶树品种的抗逆性、适制性、生产力水平等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福鼎大白、平阳特早的抗寒性相对突出;发现福云六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抗病虫性。政和大白、福鼎大白、福安大白、平阳特早、龙井43、安吉白茶、黄旦等六个品种的生产力水平达到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福云六号、霞浦春波绿的生产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下。  相似文献   
89.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随着农民科技意识的增强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农业机械化得到了较快发展,2005年湟中县农机总动力已达63.48万千瓦、农业机械拥有量达到74584台部,其中拖拉机40785台,每2.5户拥有一台拖拉机,农业机械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在  相似文献   
90.
The method "Material Flow Analysis (MFA)"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tools to study law and quantification of material flow between economic system and ecological system. On the national level, 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nalysis has been published for a number of countries. However, published studies on the regional or local level are still very limited and a standardized method does not exist yet. On the basis of framework of Material Flow Analysis proposed by Eurostat, the paper collected related data and analyzed material input and output for the Chengyang district in Qingdao.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MI (Direct Material Input) and TMR (Total Material Requirement) in absolute number increased about 3.6 and 3.9 times, respectively from 1995 to 2004. Fossil fuel and mineral contributed to about 50.3%-76.3% of DMI. Imports of material increased about 5.0 times and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or to DMI, which showed that local economic growth was highly dependent on resources from other regions and countries. DPO (Domestic Processed Output) and TDO (Total Domestic Output) represent slow increasing trend, and DPO contributed to 22.2%-58.1% of TDO, suggesting local hidden flows were of obvious effect on TDO. The biggest component of DPO is CO2, approximately accounting for 90% of DPO. The material productivity increased 57.7% in last decade, reflecting improvement of efficiency of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some extent. However, compared to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material productivity of Chengyang district was relatively low.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ility, it is essential to develop circular economy and enhance materials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