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6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林业   225篇
农学   75篇
基础科学   125篇
  247篇
综合类   747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26篇
畜牧兽医   575篇
园艺   78篇
植物保护   13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91.
黄土高原北部水蚀风蚀交错区产流条件及径流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北部水蚀风蚀交错区的产流机制并推求径流系数,为该地区地表水资源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选取具有黄土高原北部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气象与水文特征的六道沟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分析实测水文数据,从机制上分别研究了试验流域在表层土壤(5—10 cm)达到饱和及不饱和条件下的产流过程,在长历时低强度降雨条件下,产流的必要条件是表层土壤达到饱和且雨强≥0.12 mm/min;在短历时高强度降雨条件下,表层土壤未达到饱和状态时,产流的必要条件是降雨强度≥0.52 mm/min;径流系数与平均降雨强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以运动波理论的基础方程式结合GIS技术开发了适用于试验流域的分布式降雨—径流数值模型,模型的误差<3%;基于2005—2009年(5 a)的降雨—径流数值计算,得到试验流域在这5 a的平均径流系数为0.11,从而推求出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为0.10~0.15。  相似文献   
92.
以1999年和2010年两期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Fragstats 3.3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分析了辽北农牧交错带11年间土地荒漠化变化特征及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999—2010年研究区荒漠化土地呈减少趋势,减少了18 114.93 hm2,其中轻度荒漠化土地的减少对该时期荒漠化土地减少起主导作用;斑块数明显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多样性有所增强,其中轻度荒漠化景观始终为研究区优势景观,中度荒漠化景观类型斑块形状趋于规整有连片趋势,重度荒漠化景观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93.
杨秀春  严平  刘连友  徐斌 《土壤学报》2005,42(5):737-743
在农牧交错带——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采集的土壤样品的风洞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模式的不同导致土壤风蚀状况的差异。在深松、翻耕、翻耕碾碎、小麦茬10 cm、荞麦茬10 cm、胡麻茬10 cm与无残茬等7种耕作模式的风洞实验中,翻耕碾碎风蚀速率均值最大,达到124.8 g m-2 min-1,胡麻茬最小,为15.14 g m-2 min-1,前者是后者风蚀速率的8.24倍。7种耕作模式风蚀速率均值的大小顺序为:翻耕碾碎>无残茬>深松>荞麦茬>翻耕>小麦茬>胡麻茬。结合对不同耕作模式土壤风蚀速率与风速关系的进一步分析可定量揭示出:翻耕碾碎、无残茬模式防风蚀效果最差,胡麻茬、小麦茬、翻耕模式防风蚀效果最好,深松、荞麦茬防风蚀效果居中。本文结论对农牧交错带旱作农业增强农田防风抗蚀能力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4.
根据陕北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特点以及牧草生长发育过程对水热资源的要求和利用效率,运用迈阿密模型定量估算陕北农牧交错带七县区牧草自然生产力。并与牧草现实生产力进行比较。研究表明:陕北农牧交错带牧草现实生产力仅为自然生产力的30.80%。基本掌握了该区牧草生产力状况和特点,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战略和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95.
胡萝卜自动分级机机械装置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装置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对胡萝卜等细长型蔬果进行自动分级。为此,设计了胡萝卜自动分级机的机械装置部分,主要由双级匀果装置、链条辊轮输送装置和直线电机打果装置3部分组成。匀果装置通过带有隔板的交错格输送带和差速带对胡萝卜进行初次和二次匀果,实现精确单果输送;辊轮输送装置推动单个胡萝卜自转进入计算机视觉系统的CCD相机视场,可获得胡萝卜全面的形状特性,使其分级精确;直线电机打果装置接收到胡萝卜等级决策信号后将胡萝卜按不同等级经U型导管推入包装箱,推果平稳、快捷,伤果率低。  相似文献   
96.
东北农牧交错带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优化生产模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位于东北农牧交错带的吉林省长岭县种马场为例,调查了其农业生产状况,运用线性规划模型对该地区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进行优化,提出了适合该地区的优化生产模式。经过优化设计后,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趋于合理,优化后的农业生态系统可以使1 hm2农田的纯收益达到8254.6元,是优化前(4019.96元)的2.05倍,单位面积土地承载牛的数量也明显增加。优化结果使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趋于合理,整体效益明显优于优化之前,本优化方案对该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7.
山西省晋北地区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地带,近年来,经过大规模、高强度的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呈缩减态势,但全区土地沙化形势十分严峻,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分析了晋北地区土地沙化的现状及动态变化,重点探讨了晋北地区土地沙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旨在为晋北地区预防和治理土地沙化提供参考依据,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8.
通过对2种类型沼泽地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沼泽与森林之间的过渡区,随着空间地势的逐渐升高,沼泽化程度由强到弱,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沿着沼泽至森林的方向,随着环境梯度的增加,也逐渐增多,邻近森林的群落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99.
代士良  马礼  刘云亮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119-8121
研究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养分的相互关系,可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合理利用土地提供科学依据。以位于冀北高原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康保县为例,对其3个综合农业区相互毗邻的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土样采集,通过土样的化验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为退耕还林地〈撂荒地〈耕地〈退耕还草地〈天然草地;土壤全氮含量为退耕还林地〈退耕还草地〈撂荒地〈天然草地〈耕地;土壤速效氮含量为退耕还林地〈耕地〈退耕还草地〈天然草地〈撂荒地;土壤速效磷含量为天然草地〈退耕还林地〈退耕还草地〈耕地〈撂荒地;土壤速效钾含量为退耕还林地〈耕地〈退耕还草地〈天然草地〈撂荒地。综合可知,3个不同农业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北部低山丘陵区〈中南部波状平原区〈东部缓坡丘陵区;土壤全氮含量为北部低山丘陵区〈中南部波状平原区〈东部缓坡丘陵区;土壤速效氮的含量为北部低山丘陵区〈中南部波状平原区〈东部缓坡丘陵区;土壤速效磷含量为北部低山丘陵区〈东部缓坡丘陵区〈中南部波状平原区;土壤速效钾在3个农业区含量相当。对比分析不同农业区土壤养分状况,为合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当地经济效益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索我国最新专利技术——双行交错稀植(SHJC)种植方式玉米(Zea mays L.)增产的生理生态相关机理。[方法]利用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比较3种种植方式高密度栽培条件下农艺性状及光合特性,探索SHJC种植方式玉米生育特征和增产机理。[结果]SHJC种植方式玉米与相同密度的不交错种植方式玉米相比较具有明显的生理生态优势,且地下根数量多,重量明显增加。SHJC种植方式改变了株间根系的生长环境,干物质积累高;SHJC种植方式光合日变化呈双峰曲线且上升为最大光合速率(Pn)的时间早,且其玉米群体各层的相对光强均小于其他种植方式,可充分利用强光,产量高。[结论]该研究可为我国玉米及其他作物高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及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