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89篇
  免费   972篇
  国内免费   1207篇
林业   1408篇
农学   1412篇
基础科学   500篇
  4289篇
综合类   12205篇
农作物   1239篇
水产渔业   210篇
畜牧兽医   3313篇
园艺   1617篇
植物保护   475篇
  2024年   262篇
  2023年   877篇
  2022年   1186篇
  2021年   1182篇
  2020年   872篇
  2019年   971篇
  2018年   546篇
  2017年   797篇
  2016年   924篇
  2015年   921篇
  2014年   1384篇
  2013年   1265篇
  2012年   1587篇
  2011年   1578篇
  2010年   1426篇
  2009年   1403篇
  2008年   1457篇
  2007年   1188篇
  2006年   1115篇
  2005年   1026篇
  2004年   668篇
  2003年   594篇
  2002年   426篇
  2001年   435篇
  2000年   339篇
  1999年   279篇
  1998年   249篇
  1997年   234篇
  1996年   229篇
  1995年   213篇
  1994年   223篇
  1993年   159篇
  1992年   133篇
  1991年   158篇
  1990年   131篇
  1989年   119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5篇
  1957年   7篇
  1953年   3篇
  194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河南省为我国小麦和玉米主产区,明晰其主粮作物秸秆资源的市域尺度空间分布格局及秸秆还田情景下的化肥可替代量,可为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制定及农田养分管理方案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基于2018—2020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根据文献调研获得的作物草谷比及秸秆养分含量等参数,测算各地级市小麦、玉米秸秆产量和单位面积可收集量,并分析秸秆还田替代化肥的潜力。结果表明:2018—2020年河南省小麦和玉米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4 168.5万t和1 944.3万t,在市级尺度上,小麦秸秆产量较高的地市依次为周口(611.3万t)、驻马店(579.2万t)、商丘(493.7万t)和南阳(470.6万t),其总占比为51.7%;四市的玉米秸秆产量也居于前列,分别为284.0万、216.9万、235.3万t和196.6万t,总占比为48.0%。郑州、鹤壁、三门峡、济源的小麦和玉米秸秆产量均较低,四市的总占比分别仅为5.0%和7.1%。河南省小麦秸秆N、P2O5、K2O养分年均资源量分别为19.8万、7.3万、72.5万t,玉米秸秆N、P2O5、K2O养分资源量分别为14.4万、5.7万、31.6万t。小麦秸秆还田当季的N、P2O5、K2O养分可替代量分别为17.8、8.3、118.3 kg·hm-2,玉米秸秆还田当季养分可替代量分别为23.7、11.0、77.7 kg·hm-2。研究表明,河南省小麦、玉米秸秆资源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衡,应以秸秆主产市为重点,高质高效推进秸秆全量化利用,秸秆养分还田具有可观的化肥替代潜力,可通过秸秆科学还田实现化肥合理减量。  相似文献   
92.
试验旨在研究复合酶制剂对饲喂玉米-豆粕型低能量水平日粮肉仔鸡生长性能和养分组,对照组(8个重复)饲喂玉米-豆粕型低能量水平基础日粮;复合酶制剂组(10个重复)饲喂添加250 mg/kg复合酶制剂的试验日粮,每个重复25只鸡。试验期35 d。试验二为笼养试验,试验选取8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300只,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低能组饲喂在对照组基础上降低0.63 MJ/kg能量水平的日粮;复合酶制剂组饲喂在低能日粮中添加220 mg/kg复合酶制剂的日粮。试验二为8~22日龄进行。试验于第14~17 d采用全收粪法测定各试验组日粮的养分利用率。试验一结果表明:复合酶制剂组较对照组改善试验前期(0~21 d)和全期(0~35 d)体增重和采食量、试验前期(0~21 d)的料重比和体重(21 d和35 d)(P<0.05)。试验二结果表明:(1)对照组料重比、能量利用率和表观代谢能显著优于低能组(P<0.05);(2)复合酶制剂组显著提高低能组表观代谢能并降低其变异(P<0.05),能量利用率和表观代谢能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3.
为揭示淋溶过程在山地养分循环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了贡嘎山东坡海拔2 600~3 200 m针叶林土壤碳(C)、氮(N)的海拔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海拔4个样点的针叶林土壤C、N含量及碳氮比(C/N),并结合其他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探讨了淋溶过程对土壤C、N海拔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分解强烈的凋落物层(OH层)的C、N含量和碳氮比(C/N)随海拔升高有降低趋势。由于凋落物碳(Clit)含量分别与OH层C、N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因此,OH层C、N海拔分布特征主要由Clit输入量控制。与OH层相比,矿质土层(A、B和C层)中C、N含量及C/N并未发现明显的梯度变化趋势。A层C、N含量在2 781 m样点较低,而B和C层C、N含量均在2 781 m样点最高。天然降雨中C、N含量明显低于壤中流中C、N含量,展现了淋溶作用对C、N空间分布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淋溶过程对西南亚高山针叶林土壤C、N空间分布格局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95.
为探明猴耳环苗期的合理施肥措施及编制其人工林栽培的标准操作规程(SOP)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L9(33)正交设计开展了N、P、K 3种肥料不同配比的苗期施肥试验,测定了苗木结瘤、生物产量与化学计量特征对施肥的响应,并用N-P-K限制因子三轴图确定苗木生长的限制因子。结果表明,不同配比施肥对9个月生苗木的结瘤数量和鲜重没有显著影响,但对生物产量影响显著,N∶P∶K=20∶20∶0配比苗木的生物产量显著高于其他配比,增加N肥可显著提高苗木的生物产量。N、P、K化学计量关系分析表明N是猴耳环苗木生长的限制因子,苗期施加适量的N肥对苗木发育有益。  相似文献   
96.
浓香型稻茬烤烟生长和物质积累与养分利用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浓香型稻茬烤烟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利用效率,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方法,于2019年在湖南省浓香型烟区的郴州市桂阳县和衡阳市耒阳市分别选取适产水平(2250~2700 kg/hm2)和丰产水平(2700~3150 kg/hm2)的2种典型烟田作为案例,分析了不同时期的烤烟农艺性状指标、叶面积指数、根系形态指标差异,...  相似文献   
97.
基于灰色关联度法的不同年龄紫花苜蓿草地土壤肥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肥力能反映植物的生长潜力和表现,但又受到植物的影响。在多年生草地系统中,利用年限(牧草年龄)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还没有准确的阐述。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6个年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草地土壤碳、氮、磷、钾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关联度进行排序对不同年龄草地土壤肥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层,紫花苜蓿草地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全磷、速效磷和全钾含量随年龄而变化的趋势不一致。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后发现,0-10和10-20 cm土壤肥力最好的年龄均为5龄草地,而20-30 cm土壤肥力最好的年龄为8龄,5龄草地次之。因此,从土壤肥力角度可确定黄土高原地区5龄紫花苜蓿草地利用最佳。  相似文献   
98.
夏曾润  王沛东  贾文  未丽  米莉  王锁民 《草业科学》2014,8(11):2088-2094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低钾(0.01 mmolL-1)和正常钾(2.5 mmolL-1)水平对NaCl胁迫下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生长和离子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介质中NaCl浓度的增加,罗布麻的根、茎、叶的生物量和株高呈下降趋势;但相同浓度NaCl处理下,低钾和正常钾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罗布麻各器官中Na+含量随介质NaCl浓度的增加显著上升(P0.05),叶中上升幅度明显大于根和茎;叶和茎中K+随介质NaCl浓度的增加显著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水平,根中K+浓度能保持稳定;低钾和正常钾水平下,与无盐胁迫(对照)相比,50 mmolL-1 NaCl处理植株叶中K+浓度无显著变化。在对照条件下,罗布麻体内积累大量K+,其叶中K+浓度是Na+的15倍多。可见,增强K+的选择性吸收和运输,保持叶部较高的K+含量和K+/Na+比是罗布麻适应盐逆境的重要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99.
董莉丽 《草业科学》2014,8(1):22-29
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人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林和柠条刺槐混交林不同土层土壤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3种酶活性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旨在说明人工林在改善土壤营养物质的转化和提高肥力水平等方面的功能。结果表明, 柠条刺槐混交林表层土壤转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较柠条纯林分别提高了56.81%和15.89%。31 a刺槐林地表层土壤3种酶活性几何平均值分别是20 a和18 a刺槐林地的1.19和1.57倍。31 a刺槐林地表层土壤3种酶活性几何平均值是30 a油松林地的1.36倍。和农地比较, 退耕3 a的荒地表层土壤3种酶活性几何平均值减少了37.89%。土壤有机碳、速效磷和碱解氮分别与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人工林能够显著提高表层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100.
本研究以三江源区同德县不同年代修建公路产生的取土场高寒草原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通过野外群落调查和室内土壤样品分析, 探讨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的生产力、物种多样性、综合恢复能力和稳定性动态以及土壤养分变化等。结果表明, 1)植物群落的地上总生物量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呈递增趋势。但恢复年限为30年时, 取土场植物群落的地上总生物量与对照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地下总生物量在5~30年间波动变化。并且经过30年的恢复后, 地下总生物量仍显著低于对照(P0.05)。2)恢复年限在5~30年期间,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植物群落的综合恢复力指数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植物群落的稳定性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并且以经过30年自然恢复后的植物群落相对最为稳定。3)土壤养分的变化, 特别是有机质、速效磷的变化对植物群落的生产力、物种多样性以及综合恢复能力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