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40篇
  免费   498篇
  国内免费   699篇
林业   1398篇
农学   945篇
基础科学   672篇
  2248篇
综合类   8025篇
农作物   442篇
水产渔业   954篇
畜牧兽医   5456篇
园艺   731篇
植物保护   966篇
  2024年   162篇
  2023年   493篇
  2022年   662篇
  2021年   802篇
  2020年   643篇
  2019年   665篇
  2018年   375篇
  2017年   601篇
  2016年   656篇
  2015年   733篇
  2014年   980篇
  2013年   1090篇
  2012年   1229篇
  2011年   1243篇
  2010年   1206篇
  2009年   1097篇
  2008年   1524篇
  2007年   1152篇
  2006年   843篇
  2005年   964篇
  2004年   866篇
  2003年   1185篇
  2002年   641篇
  2001年   498篇
  2000年   215篇
  1999年   164篇
  1998年   128篇
  1997年   121篇
  1996年   134篇
  1995年   113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83篇
  1989年   80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4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基于遂宁、内江、泸州、宜宾、纳溪和叙永等6个气象站1951—2007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再生稻作物需水量,并结合同期降水量,以自然降水量/作物需水量(R/ETc)为指标,探讨了川东南地区中稻再生芽萌发期(即7月下旬—8月中旬)的降水量和作物需水量的地区差异特征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遂宁、内江、泸州、纳溪、宜宾和叙永再生芽萌发期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156.7、175.4、168.5、66.7、227.5 mm和153.4 mm。需水量多年平均分别为141.5、138.6、144.5、146.0、128.5 mm和142.7 mm。除了纳溪外,其余各地区再生芽萌发期的降水量均高于其作物需水量。从自然降水量和作物需水量之间的关系上看,宜宾、内江、泸州及叙永均较适合再生稻发展,而纳溪则存在较大的风险。进一步分析内江、泸州再生芽萌发期作物需水量和自然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发现从1951—2007年,内江降水量与需水量的比值1的年份占了63%,比值在0.85~1之间的概率为3%,比值在0.5~0.7之间的概率为11%,降水量与需水量的比值0.5为12%。从1951—2002年,泸州降水量与需水量的比值1的年份占了52%,比值在0.85~1之间的概率为13%,比值在0.5~0.7之间的概率为21%,降水量与需水量的比值0.5的概率为4%。相对而言,内江中稻再生芽萌发期仍然存在较大的受旱风险。根据以上结果,探讨了川东南再生稻发展适宜区及高产栽培策略,纳溪受旱风险较大不宜晒田,遂宁、宜宾、内江、泸州、叙永均能进行中期晒田。  相似文献   
172.
近40年来托木尔峰南部地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天山托木尔峰南部地区1987年以来出现了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变趋势,在温度大幅上升的基础上,降水量和冰川融水量持续增加,相应的水文与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善。本文在综合分析区域内水文、气象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对托木尔峰南部地区近40年来气温、降水以及径流量变化的基本趋势、不同海拔高度气温、降水变化差异,以及同一流域山区和平原区径流量变化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受水汽输送途径和研究区地形地貌的影响,区域降水主要集中在托木尔峰南部山区;气候转型的原因是和北大西洋向东输送的水汽增加、西风气流加强有关;海拔2000m左右区域1987年以来气候向暖湿转化最为明显;近40年来由于气温升高,导致冰川消融补给河流量增加15%,但由于人类活动和粗放农业的发展,区域耗水量不断增加,导致塔里木河径流量不断减少,中下游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相似文献   
173.
基于MODIS、Landsat-8 OLI和HJ-1A/1B CCD卫星遥感资料,结合2013-2014年甘南州夏河县桑科草原试验区野外实测数据,建立了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模型,筛选出基于不同遥感资料植被指数的生物量最优反演模型,比较分析了生物量最优模型的空间效应。同时,分析了2000-2013年基于MODIS植被指数估算的试验区产草量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草地生物量最优反演模型为基于Landsat-8 OLI NDVI数据的对数模型(y=727.54lnx1+495.23,R2=0.772,RMSE=31.333 kg DM·hm-2);在30和250 m空间分辨率下,基于MODIS NDVI及EVI、Landsat-8 OLI NDVI和HJ-1A/1B CCD NDVI最优模型估算的生物量均高于实测生物量,其中Landsat-8 OLI NDVI数据估算的草地生物量与实测生物量值最接近;2000-2013年试验区草地总生物量整体上具有显著增加的趋势(R2=0.590 7,P0.001),平均增加速率达50.57 kg DM·hm-2·a-1。  相似文献   
174.
玉米、小麦、水稻秸秆自然发酵的生化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测定玉米、小麦、水稻干秸秆在自然发酵中的生化变化.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气味香甜,pH下降迅速并保持在4.2以下,挥发性发酵产物种类有13种,主要为乙醇、乙酸、乳酸及甘油等利于提高饲料品质的物质;而小麦和水稻秸秆质地生硬,生料气味,pH下降困难,挥发性发酵产物多达20种,其中乳酸和乙酸较少,而产生丁酸等影响发酵品质的物质较多;发酵物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优劣;当发酵初期可溶性糖较多时,pH下降迅速,后期可溶性糖含量平稳;而当初期可溶性糖含量较低时,pH下降缓慢,后期可溶性糖含量则一直下降.  相似文献   
175.
黄土高原典型草原植被及土壤化学计量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植被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及其耦合关系,是解析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地植被养分动态平衡和能量流动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宁夏固原云雾山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控雨-滴灌装置模拟3个降水梯度(自然降水的50%,100%和 150%),分析了植物叶片、根系、凋落物及土壤的碳(Carbon,C)、氮(Nitrogen,N)、磷(Pho...  相似文献   
176.
干旱区农田蒸散量的日间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塔里木灌区位于中国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 ,本区开垦前是沙漠起伏、灌木丛生的原始荒漠 ,原始胡杨林点片连绵生长于荒漠之中。 1 95 2年 3月开垦至 1 996年 ,全灌区总灌溉面积已达到 660 0 0 ha。形成了稳定的农业生态环境 ,成为塔里木盆地最大的新绿洲。绿洲内部农田蒸散的日变化规律 ,极具干旱区特点。本文通过中国科学院阿克苏水平衡试验站的观测试验和一些干旱、半干旱及湿润地区的蒸发日变化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 ,论述了干旱区蒸发日变化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77.
陕西黄土高原中南部土壤CO2释放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 NaOH溶液吸收CO_2的方法 ,对陕西黄土高原中南部4个观测点的土壤CO_2释放量时行了昼夜观测。观测结果表明 ,不同地区、不同气候和不同土质土壤CO_2释放量存在差异 ,冷干地区较暖湿地区土壤CO_2释放量少,凉季较暖季土壤CO_2释放量少;粘性硬质土较松散黄土CO_2 释放量少。长武、洛川、西安南郊土壤CO_2释放量变化再次证明 ,在厚层黄土发育的地区 ,土壤CO_2释放量变化相对于大气温度变化具有滞后性,从当日早晨至次日早晨,CO_2释放量具有由低变高再变低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78.
夏玉米是玉田县最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时期,集中在6月下旬~10月上旬,这段时间气温高、天气变化大,植株生长发育迅速,水肥管理难度较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生长发育失调、病害严重发生,甚至造成大面积倒伏,严重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179.
猪附红细胞体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的一种散在的热性、溶血性人畜共患病。猪附红细胞体(Swine Eperythmzoon,E.suis)是寄生于猪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中的一群多形态微生物,主要引起仔猪的贫血、黄疸、高热及肠道和呼吸系统的感染及母猪生产力下降,育肥猪上市推迟和急性溶血性贫血。该病最早发生于1928年,过去因其对非摘脾动物很少有  相似文献   
180.
基于信息熵的张掖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及其灰色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Shannon信息熵理论,分析了2003-2007年张掖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动态变化,对影响信息熵值大小的土地利用类型做了初步探讨,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GM(1,1)模型,对2008-2015年该市信息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影响张掖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动态演变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有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