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575篇 |
免费 | 367篇 |
国内免费 | 43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56篇 |
农学 | 1274篇 |
基础科学 | 316篇 |
384篇 | |
综合类 | 5068篇 |
农作物 | 627篇 |
水产渔业 | 341篇 |
畜牧兽医 | 1139篇 |
园艺 | 1474篇 |
植物保护 | 19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176篇 |
2023年 | 270篇 |
2022年 | 372篇 |
2021年 | 404篇 |
2020年 | 359篇 |
2019年 | 324篇 |
2018年 | 182篇 |
2017年 | 269篇 |
2016年 | 337篇 |
2015年 | 323篇 |
2014年 | 516篇 |
2013年 | 563篇 |
2012年 | 778篇 |
2011年 | 695篇 |
2010年 | 686篇 |
2009年 | 661篇 |
2008年 | 927篇 |
2007年 | 528篇 |
2006年 | 479篇 |
2005年 | 462篇 |
2004年 | 270篇 |
2003年 | 247篇 |
2002年 | 206篇 |
2001年 | 203篇 |
2000年 | 183篇 |
1999年 | 107篇 |
1998年 | 96篇 |
1997年 | 100篇 |
1996年 | 99篇 |
1995年 | 76篇 |
1994年 | 81篇 |
1993年 | 82篇 |
1992年 | 77篇 |
1991年 | 68篇 |
1990年 | 53篇 |
1989年 | 46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4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2篇 |
1965年 | 4篇 |
195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正常年份,随州中稻8月10日前齐穗面积达到80%以上,2014年由于非常特殊的气象条件,8月13日中稻齐穗面积只有62%。围绕低温寡照对中稻生产的影响分析,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2.
83.
在低温条件下赤霉素和激动素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春播大豆会因低温而延迟萌发和出苗,本研究在控制温度下用不同浓度赤霉素和激动素处理大豆种子凤蛎豆种子在低温下提萌发,结果表明在10℃和15℃低温条件下赤霉素和激动素有寺促进大豆种子萌发的作用,并且对大豆幼根发育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4.
85.
以生长后期全红灵武长枣为试材,研究了真空渗透Ca2+和植物激素对果实在低温贮藏过程中品质以及硬好果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a2+和Ca2++植物激素真空渗透显著降低了果实在贮藏过程中维生素C的氧化分解,贮藏结束时(60d)维生素C含量提高了33.1%;处理的硬好果率平均达90.9%,比对照净增加了30.4%,但处理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同时,Ca2+和Ca2++植物激素真空渗透对果肉硬度、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水溶性总糖含量和可溶性果胶含量没有明显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全红灵武长枣真空渗透Ca2+和Ca2++植物激素后有大约5%的枣果裂口,影响了果实的外观。 相似文献
86.
将发育积温242℃.d的山女鳟发眼卵置山溪中进行流水孵化。在日均水温4.8℃环境下,发育积温达382℃.d时开始有少数鱼苗孵出。此后在日均2.3~1.5℃,最低0.2℃环境下历时36d,发育积温达456℃.d时全部孵化出膜,孵化率90.2%。最早出膜的孵化稚鱼在日均水温1.5~3.7℃,最低0.2℃环境下历时93d,发育积温达668℃.d时开始上浮。受精后172d发育积温达762℃.d时全部上浮,上浮率77.3%。驯饲一个月的稚鱼育成率63.2%。雏鱼孵化及形态机能发育正常,表明山女鳟在日均水温4.8~1.5℃,最低0.2℃的低温环境中可以正常地进行早期发育。 相似文献
87.
根据衢州市1973-2014年逐日气温观测资料,采用ArcGIS空间插值技术和Mann 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衢州地区极端高温较多地出现在衢州的西部和东部,衢州中部和西北部极端高温出现次数相对较少。(2)极端高温出现次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极端低温出现次数呈波动下降趋势。(3)平均极端最高气温呈明显波动并缓慢升高趋势,平均值为384 ℃,平均最大值为410 ℃(2003年),最小值为363 ℃(1999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在1990年前呈明显上升趋势,平均值为-50 ℃,平均最小值为-89 ℃(1980年),最大值为-18 ℃(2002年)。(4)极端高温年均出现次数在1999年明显突变,2006年后增加比较显著。极端低温年均出现次数在1983-1984年存在明显突变,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减少比较显著。极端最高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波动剧烈,1987-1988年的突变较显著。极端最低气温在1985年以前波动剧烈,1985-1986年突变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8.
低温胁迫对不同品种果蔗膜脂过氧化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个引种果蔗品种幼苗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环境对其进行低温胁迫,测定各品种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随处理时间的延长,4个引种果蔗品种幼苗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一直保持升高的趋势;MDA含量呈先显著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在第7天和第10天达到最大值,顺序均为川蔗26号>拔地拉>闽引黄皮果蔗>桂果蔗1号。低温胁迫下,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含量呈上升趋势。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叶片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低温处理初期,脯氨酸含量急剧上升,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脯氨酸含量开始缓慢降低,但整个过程中脯氨酸含量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各项指标测定结果显示,4个引种果蔗品种的耐寒性表现为桂果蔗1号>闽引黄皮果蔗>拔地拉>川蔗26号。 相似文献
89.
为提高甘蓝型油菜耐寒育种过程中的筛选效率,研究甘蓝型油菜耐低温机理,以8个不同抗寒性的甘蓝型油菜为材料,对低温条件下各材料的生物量、叶绿素、脯氨酸和相对电导率进行测定,发现在室外平均气温2.75℃时,抗性材料的生物量、叶绿素和脯氨酸的累积量都显著高于敏感材料,相对电导率没有显著差异;当平均气温7.52℃回升至12.39℃,抗性材料和敏感材料生物量的累积量无显著差异;在恒定低温10℃/4℃处理下抗性材料和敏感材料在处理前3周生物量均持续累积,但从第4周开始敏感材料新叶出现白斑,生物量减少,抗性材料老叶出现白斑,生物量维持不变。结果表明,耐低温材料在低温条件下叶绿素含量受到的影响较小,脯氨酸的积累量持续上升,具有较强的快速适应能力,在低温下具有显著的持续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90.
亚硫酸氢钠处理减轻低温对温州蜜柑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低温胁迫使温州蜜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光系统Ⅱ的光化学效率(Fv/Fm)及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下降,反映跨膜质子动力势的叶绿素毫秒延迟发光(ms-DIE)减弱,叶片中的ATP含量降低。低温胁迫前,用NaHSO3 5 mmol/L涂于叶片表面,可使处理植株叶片的Pn和Fv/Fm分别少下降了11.5%和11.6%,ETR和ATP含量几乎没有下降,ms-DLE的下降幅度减少。可见,在柑橘上施用NaHSO3能够减轻短期低温对光合机构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