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3篇
林业   22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12篇
  22篇
综合类   290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56篇
畜牧兽医   505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2009年8~11月,对印度尼西亚阿拉弗拉海域丝鳍鲳和似乌鲳的群体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丝鳍鲳体长范围为13.2~26.1 cm,优势体长组为20.0~24.0 cm,占总数的95.69%。体长小于20.0 cm和体长大于24.0 cm的丝鳍鲳分别占总数的3.31%和0.88%;体重范围为0.525~0.095 kg。丝鳍鲳体长分布比较集中在一个较小范围内且基本上是中型群体。丝鳍鲳中小型群体和大型群体可能具有不同的栖息地。似乌鲳体长范围为16.1~45.2 cm,优势体长组为24.0~32.0 cm和36.0~42.0 cm,分别占总数的43.59%和35.94%。体长小于24.0 cm和体长大于42.0 cm的似乌鲳分别占总数的10.50%和3.56%;体重范围为0.145~1.925 kg。似乌鲳体长组成分布比较均匀且大中小型群体可能出现混栖现象。  相似文献   
32.
为从蛋白质水平揭示猪带绦虫入侵中间宿主家猪的免疫逃避机制,应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未成熟与成熟猪囊尾蚴蛋白质表达差异,进行双向电泳图像软件分析.结果表明:未成熟猪囊尾蚴与成熟猪囊尾蚴蛋白的双向电泳凝胶上分别有(217±13)个、(241±17)个蛋白斑点,未成熟猪囊尾蚴表达上调2倍以上的蛋白有6个,下调2倍以上的蛋白有2个...  相似文献   
33.
杨晶  王满生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28):123-128
[目的]为深入了解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近十年来期刊论文的发表状况,进而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决策参考。[方法]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的学术期刊总库为统计源,精确检索了研究所科技人员在2008-2017年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并从论文发文量、文章主题、研究层次、学科分布、基金支持、发表期刊和关键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方法]统计数据表明,近十年研究所科技人员共发表中文类学术论文584篇,这些论文的发表主要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国家级项目经费的资助。此外,统计分析还发现,研究所科技人员在《中国麻业科学》等专业科技期刊上发表了大量与苎麻、红麻和亚麻等麻类作物紧密关联的自然科学类论文,且研究内容涉及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品种选育、饲料化利用等诸多方面。[结论] 从整体上来看,虽然论文的发表数量可观,但缺乏高质量论文(如CSCD收录论文),这说明研究所科技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潜力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34.
2014—2015年对宣成到官庄境内似鮈生活的汀江河段进行实地考察和采样,结果表明该江段水温、溶解氧和pH分别在17.2~28.5℃、7.03~8.63 mg/L和6.75~6.83之间变化;似鮈喜欢栖息多砾石或沙石的环境,一般隐蔽在石缝里。汀江似鮈每年4—7月为繁殖期,产卵盛期为5—6月;性成熟年龄为1~2龄,体重在8.1~56.3 g之间;雌鱼怀卵量为213~550粒/尾,相对繁殖力为20~120粒/g·体重,成熟系数为1.07%~8.37%,雄鱼成熟系数为0.41%~4.85%;产沉性卵,深黄色,卵径为(0.762±0.015)mm。产卵场水深约1.5~2.5 m,溶解氧为7.85~8.41 mg/L,水温为18.6~26.7℃,pH在6.8~7.2之间,底质以沙砾为主。  相似文献   
35.
黄海双船变水层拖网网囊的网目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黄海双船变水层拖网网囊的网目选择性,2015年10月在黄海南部进行了网囊网目为40、54、60mm和70mm的套网拖网试验,采用Logistic选择模型和体周估算法对网囊网目选择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双船变水层拖网渔获主要为蓝点马鲛、银鲳、带鱼、小黄鱼和鳀鱼;随着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大,逃逸率明显增加;极大似然法估算的模型参数,用AIC值检验拟合良好;估算出以变水层拖网捕捞达到可捕标准的部分经济鱼类相应的网囊网目尺寸,分别为小黄鱼71.0 mm、银鲳103.6mm、带鱼92.3mm、蓝圆鲹63.8mm。在黄海目前的渔业资源现状下,为保护小黄鱼、带鱼和鲐鲹等中小型经济鱼类的渔业资源,建议将双船变水层拖网的最小网囊网目尺寸定为60mm。  相似文献   
36.
研究估计了日本囊对虾基础群体的体长、腹长、体质量与耐高氨氮性状的遗传参数,为制定综合选择指数、选择方法与育种目标提供技术参考。试验引进日本囊对虾台湾群体亲本,以1尾亲虾构建1个家系,共建立63个全同胞家系,每个家系单独培育,密度调整后开展共同环境养殖测试。各家系养殖150d后,统计每个家系生长性状,并分别从家系中随机选取30尾个体,在氨氮质量浓度为68.5mg/L下进行耐高氨氮试验,48h后统计各个家系的存活率。利用一般线性动物混合模型与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方法分别估计生长和耐高氨氮性状的方差组分和遗传参数。试验结果表明,日本囊对虾幼虾体长(估计值0.79±0.13)、腹长(0.74±0.24)与体质量(0.31±0.25)遗传力为中高等遗传力水平性状;耐高氨氮性状为低遗传力水平性状,估计值为0.13±0.06,48h后家系耐高氨氮性状平均值为(8.84±12.65)%,耐高氨氮性状的变异水平为143.10%。体长、腹长、体质量与耐高氨氮性状的表型相关与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082~0.08和-0.067~0.17,检验结果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复合育种技术对日本囊对虾生长性状与耐高氨氮性状同时进行改良,可以起到加快育种进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37.
高强度的人类活动促使LUCC对水圈和生物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北缘典型绿洲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研究区,采用1989年、1998年以及2013年多期遥感影像,利用最大似然的方法对影像进行分类并统计出研究区耕地、林地、盐渍地、水体以及裸地的变化,讨论LUCC对水文及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水文特征方面来看,由于人类活动强度加强导致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的LUCC大幅度的改变。自1989—2013年这25a间,耕地面积总共增加2.408×103km2。而由于耕地面积的增加,促使用于灌溉等用水量大量增加,加上修建渠道、水库等活动促进地表径流量有所增加,导致研究区年径流量呈现出缓缓上升趋势。因为随着灌区排水系统的完善,疏干了低洼地的积水,降低了相应地域的地下水位,从而造成地下水位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从生态特征方面看,人类活动作为主导因素所导致的LUCC通过与气候变化交互作用,引起温度、湿度以及蒸发量发生变化;耕地面积的大范围增加,导致草地、林地等自然栖息地破碎化和丧失,加之25a间由于人为饲养家禽种类的简化、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在综合作用结果下,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简化、单一性愈发显著。因此,本研究为系统开展LUCC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趋势和机制方面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38.
猪细颈囊尾蚴病是由泡状带绦虫的幼虫——细颈囊尾蚴引起的猪、 黄牛、 绵羊、 山羊等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的一种寄生虫病.本文分析了猪细颈囊尾蚴病的危害,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9.
鸡细颈囊尾蚴也称水铃铛(水泡虫),是由带科带属的泡状带绦虫的幼虫阶段,成虫寄生于犬、狐和狼的小肠,肠系膜等处引起.严重感染可进入胸膜,寄生于肺部.笔者近2年所见细颈囊尾蚴病广泛发生于蛋鸡群中,其发病数量之多,实属罕见.病理变化亦具有特征性,现就其中1例的发病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0.
绦虫又称带虫,属于扁形动物门中的绦虫纲,本纲动物均营寄生生活。寄生人体的各种绦虫所引起的疾病总称绦虫病。绦虫病是人体常见的寄生虫病,也是我国古医籍中最早记载的人体寄生虫病之一。寄生人体的绦虫有30余种,分属于多节绦虫亚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