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185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44篇
  247篇
综合类   277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138篇
园艺   35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91.
人为补水对扎龙芦苇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人为补水对芦苇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分别在补水前5 d、补水后10、20和30 d测定了扎龙芦苇湿地淹水区RH和未淹水区RA的甲烷排放通量。结果表明,补水后30 d RH水深由20 cm上升至120 cm,甲烷排放通量由3.13 mg/(m2·h)增至9.60 mg/(m2·h),是对照组CH的1.62倍;RA在补水后30 d水深达到10 cm,甲烷排放通量由2.80 mg/(m2·h)上升至18.96 mg/(m2·h),为对照组CA的5.31倍。补水期间,RH的水深增加刺激了芦苇生长,从而为甲烷产生提供了更多底物,并增强了厌氧条件,导致甲烷排放增大;RA淹水后,大量有机质分解为甲烷产生提供了碳源以及通气状况的改变是促进其甲烷大量排放的原因。研究表明人为补水过程促进了淹水区和非淹水区的甲烷排放,建议在评估湿地甲烷排放时应考虑人为补水因素。  相似文献   
992.
人为干扰对高黎贡山社区森林树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人为干扰活动对高黎贡山社区森林树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人为干扰对该社区森林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减少了群落树种多样性和破坏森林群落结构 ,降低森林资源量。当地居民对森林树种选择性的砍伐 ,使群落优势种组成发生变化 ,导致某些树种种群减小 ,物种生存受到极大威胁。并提出减少人为干扰的策略。  相似文献   
993.
子午岭稍林区基本上代表了现代生态环境下的自然侵蚀。在该区选择典型流域进行林地与开垦地的人工降雨试验,分析评价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度的演变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本试验选用了两组地形,三组雨强和两组土地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地基本上不发生土壤侵蚀,降雨和地形因素对侵蚀的作用不明显;林地开垦后,土壤侵蚀急剧发展,并随雨强和坡度的增大而增强。自然植被的破坏是人为加速的重要原因,侵蚀速率为自然侵蚀的数百倍以上。  相似文献   
994.
[目的]为了解地形对亚热带丘陵地区稻田土壤发生与演变的影响.[方法]在浙江省衢州市和杭州市分别选择了由第四纪红土和凝灰岩风化物等2类母质发育的地形系列梯田,比较分析了岗背、高坡、缓坡和坡麓等不同地形部位梯田土壤剖面发生学性状及土壤类型的差异.[结果]结果表明,由岗背经高坡、缓坡至坡麓,土壤受耕作熟化影响(包括颜色变化、...  相似文献   
995.
以喀斯特原生林为对照,运用16S rRNA基因的PCR-RFLP和测序技术对该区不同人为干扰方式下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4个样地中变形菌占总克隆子数的41.3%,是研究区土壤中的优势细菌类群。与原生林地相比较,受人为干扰的生态系统土壤中变形菌明显减少,自然恢复地、农耕地和放牧+冬季火烧草地减少了30.2%~47.4%。自然恢复地、放牧+冬季火烧草地与原生林地土壤中变形菌的4个亚群丰度分布关系一致,均为α->δ->β->γ-变形菌,而农耕地则为δ->α->β->γ-变形菌,说明自然恢复和放牧+冬季火烧草地对喀斯特土壤变形菌的恢复作用有限,而对变形菌4个亚群之间的分布关系有明显的正效应,尤其是自然恢复地中α-变形菌得到了很好的恢复,较农耕地增加了130%。四个样地中,占总克隆子数16.5%的克隆子被归类为根瘤菌目,且以原生林地最多,是3个干扰样地的1.6~3.7倍。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未来可考虑种植本土固氮植物结合接种相应的固氮微生物作为恢复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96.
人为活动会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组成、过程和功能产生极大影响。明确人为活动干扰对甘南高寒草甸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食性的影响,可为其管理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利用粪便显微组织分析法,分析比较了自然生境和两种人为活动干扰生境下喜马拉雅旱獭夏季的食物组成、比例、多样性及其营养生态位的变化。结果表明,喜马拉雅旱獭主要采食杂类草和禾本科植物,不同生境下其采食的植物种类变化不大,采食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的比例最大(自然生境、干扰生境1和干扰生境2的相对密度分别为46.67%,24.59%和19.00%)。相较自然生境,干扰生境下喜马拉雅旱獭对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采食相对比例显著降低,而对杂类草的采食相对比例显著增加。人为活动干扰后,喜马拉雅旱獭食物的多样性指数增高,食物生态位宽度增加,拓宽自身食物生态位宽度是喜马拉雅旱獭应对人为活动干扰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997.
【目的】通常恒温恒湿培养下土壤有机碳矿化强度随时间延长逐渐衰减,而干湿交替和阶段性扰动(如人为破碎、见光风干等)是否会改变这一趋势?【方法】设置多重干湿交替培养试验,并辅以人为破碎和见光风干阶段性扰动措施,分析多循环干湿交替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动态特征,探讨人为破碎和见光风干对干湿交替培养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与恒湿(淹水和好气)处理相比,常规干湿交替每次复水和排水后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均有显著的激发效应,这种激发效应随着干湿交替次数增多逐步减弱,培养结束时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分别提高了72.09%和128.48%;见光风干相较于避光风干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峰值和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分别提高了26.29%和16.15%,而人为破碎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无显著影响。各阶段难分解有机碳矿化的比例随着干湿交替次数逐渐增加。【结论】循环干湿交替并未改变土壤有机碳矿化强度随时间延长阶段性衰减的趋势,但衰减幅度有所减缓;见光风干阶段性扰动进一步减缓了衰减趋势,建议用于土壤有机碳矿化培养试验的土壤样品应尽量避光风干和保存。  相似文献   
998.
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var.tianschanica)是天山森林群落最主要的建群种,对天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加深微生境改变对天山云杉幼苗功能性状影响的认识,以探寻能够促进天山云杉幼苗成功定居的微生境干扰措施,以天山云杉1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微生境人为干扰试验和整株幼苗样株收获的方法,对微生境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天山云杉直播幼苗与天然更新幼苗的功能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微生境无人为干扰相比,不同干扰条件下幼苗的比根面积、根组织密度、根茎长度比、平均叶长及比叶面积等功能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根、茎、叶的组织密度也有着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且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采用土壤增碳、打破根系盘结层和土壤高温碳化微生境人为干扰措施能够有效促进天山云杉幼苗的根、茎、叶功能性状向着其有利于成功定植的方向发展,其中土壤增碳干扰为最适宜的微生境干扰措施。  相似文献   
999.
红外相机已成为开展资源管护的高效工具,降低了管护成本,落实了“做细做实,管用有效”的原则。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华阳片区2021年12月—2022年11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辖区内人为干扰活动进行监测。结果显示,人为活动主要为路过、割竹、挖药和养蜂;人为活动主要集中在1月、4—8月、12月;日人为活动时间主要在6—18时。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研究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区植被覆被变化与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旨在为该区生态治理与恢复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2000-2018年MODIS/NDVI数据为基础,结合时序内气象因素与人类活动数据,运用趋势线分析法、相关分析法、ArcGIS空间叠加与通径分析方法,总结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环境要素对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