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34篇
  免费   210篇
  国内免费   292篇
林业   315篇
农学   329篇
基础科学   340篇
  685篇
综合类   4271篇
农作物   345篇
水产渔业   285篇
畜牧兽医   7121篇
园艺   294篇
植物保护   151篇
  2024年   86篇
  2023年   285篇
  2022年   341篇
  2021年   386篇
  2020年   299篇
  2019年   369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225篇
  2016年   293篇
  2015年   382篇
  2014年   720篇
  2013年   659篇
  2012年   930篇
  2011年   885篇
  2010年   819篇
  2009年   893篇
  2008年   942篇
  2007年   792篇
  2006年   766篇
  2005年   814篇
  2004年   408篇
  2003年   412篇
  2002年   333篇
  2001年   340篇
  2000年   239篇
  1999年   174篇
  1998年   174篇
  1997年   155篇
  1996年   127篇
  1995年   142篇
  1994年   102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88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研究光合细菌氢过程中菌体活性的变化及氢基质对菌体活性的影响对于揭示光合细菌光合氢本质,提高光合细菌氢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光合细菌为研究对象,以葡萄糖为氢基质,研究了氢基质对光合细菌的生长及氢活性的影响,分析了氢过程中菌体生长活性下降的原因,并探讨了氢基质添加浓度对光合细菌吸收光谱的影响。结果发现,光合细菌利用葡萄糖氢过程中存在着代谢酸过程,生的代谢酸引起菌液的酸化,细胞生长受到酸性条件抑制,菌体活性下降。当底物葡萄糖浓度低于3 mmol/L时,光合细菌不氢,但菌体吸收光谱特征  相似文献   
982.
草甸土近地表解冻深度对坡面降雨侵蚀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外人工模拟降雨实验,研究了春季解冻期近地表草甸土解冻深度对该时期坡面降雨侵蚀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解冻深度对入渗、流以及侵蚀量有较大影响。由于降雨过程中冻土层逐渐向下移动,解冻土层厚度增加,坡面流和入渗也随之经历着此消彼长的过程。对同一降雨强度,解冻深度愈小,坡面初始流时间愈早,前期侵蚀率愈大,土壤侵蚀总量也愈大,但降雨后期侵蚀率增幅减小。随着降雨时间的延长,坡面随解冻深度不同发生不同程度的细沟侵蚀。降雨前期解冻深度越小,降雨过程中发展为细沟侵蚀的时间越早,侵蚀强度也越严重,降雨过程中侵蚀率大小的变化也受到细沟发育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3.
根据湖南西北部武陵山区女儿寨小流域2004-2008年间坡面径流小区降雨沙的定位观测资料,对流域坡面尺度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评价流域植被恢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灌木林和润楠林具有良好的保水减沙效益,油桐林相对较差,自然植被恢复同样带来良好效益,坡耕地年均沙均为最高,反衬了植被与自然恢复措施较好的水土保持效应。降雨因子中,降雨量P与坡面沙相关性最强,其次是降雨侵蚀力R,最大10 min雨强I10与坡面沙相关性最小,其相关系数不到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降雨因子对沙的影响明显。坡耕地沙随流的变化趋势最大,其决定系数R2达到0.7693,灌木林最小,其R2仅为0.425。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植被、地形、土壤相关因子对坡面沙影响显著,关联度值均在0.5以上,植被总盖度对坡面沙的影响均为最大,说明植被具有很强的水土保持功能,植被恢复仍是该区域今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84.
素有“地球癌症”之称的砒砂岩区位于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核心区域,平均侵蚀模数20 000 t/(km~2·a),其中粒径大于0.05 mm的粗泥沙含量高达80%左右。砒砂岩区沙棘植物柔性坝野外试验系统研究了该区土壤侵蚀的基本规律和分类系统、输沙机理、植物拦沙机理,以及植物柔性坝对水资源的调节作用,给出了支毛沟沟头沙棘植物柔性坝坝系系统工程技术和防止砒砂岩区土壤侵蚀的水土保持综合技术,为基岩沙区的全方位治理和黄河粗泥沙治理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5.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玉米茎秆汁液对黄土坡面沙速率的影响及其原因。试验设计了4种不同的土样处理方式(control、添加25%浓度的汁液、添加50%浓度的汁液、添加25%浓度汁液经过一个冬季的冻融降解)在4种不同雨强(25,50,75,100 mm/h)下对沙速率的影响,分析了4种不同处理后土样的土壤团聚体、有机质跟沙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添加玉米茎秆汁液对沙速率是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的,玉米茎秆汁液通过增加土壤中 > 0.25 mm的团聚体和有机质实现减沙作用的。(2)4种处理后的土样中 > 5 mm的土壤团聚体和有机质是显著线性相关的,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在各种试验雨强(25,50,75,100 mm/h)下的沙速率与 > 0.25 mm的土壤团聚体、有机质都具有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986.
通过在神木六道沟流域开展模拟降雨试验,分别在试验小区上、中、下位置条施不同施加量的纳米碳(0.0%,0.1%,0.5%,0.7%和1.0%)研究其对硝态氮随径流、泥沙迁移及在土壤中再分布过程的影响。设计1.0m×1.0m降雨小区,前期在土壤表层以下5—10cm埋入不同施加量纳米碳,另设不施加纳米碳的小区为参照。采用针孔式人工模拟降雨器进行模拟降雨,降雨强度为90mm/h,降雨历时为40min。降雨前后分别采集土壤剖面土样,降雨过程中定时收集径流及泥沙,用以研究纳米碳对于硝态氮迁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中施加纳米碳,可有效减少坡面沙量,且累计径流量、累计沙量与土壤中纳米碳施加量呈现负相关关系;纳米碳的施加同样可降低径流、泥沙中硝态氮含量,随着纳米碳施加量的增加,径流和泥沙中硝态氮流失量减少,纳米碳施加量为1.0%时,可减少径流中硝态氮流失65.3%,泥沙中硝态氮流失85.7%;土壤剖面硝态氮变化对比表明,施加纳米碳处理中表层硝态氮含量明显低于对照处理,且在10—15cm出现硝态氮含量峰值,均大于对照处理。通过等效径流迁移深度分析硝态氮流失情况,无纳米碳施加处理的EDR最大,随着纳米碳施加量的增加,各处理的EDR依次减小。综上,在黄绵土中施加纳米碳,可有效减少土壤硝态氮的流失量,在黄土区土壤中施加纳米碳并提高施入纳米碳的比例,对于该地区硝态氮流失的治理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87.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探索表土剥离对喀斯特坡耕地侵蚀沙的影响。采用钢槽装填土石模拟喀斯特坡地的二元结构,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下垫面类型(坡耕地、裸坡地)、雨强(0.5,0.8,1.3mm/min)和地下孔(裂)隙度(1%,2%,3%,4%,5%)对坡地地下流、沙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土剥离导致下垫面土壤物理性质改变,是影响坡地流、沙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降雨强度主要影响坡地地下流量和沙量,地下孔(裂)隙度主要影响径流和泥沙在地表和地下的分配比例。表土剥离后表层土壤的容重和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呈显著性增大,导致土壤透水性、孔隙大小等发生改变。相比之下,在0.5mm/min雨强下,裸坡地的地下流量、流系数、沙比重均大于坡耕地,雨强增大至0.8,1.3mm/min后,则是坡耕地大于裸坡地。同时,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坡耕地流量和沙量随雨强的变化顺序为0.5mm/min雨强0.8mm/min雨强1.3mm/min雨强。而裸坡地的流量大小随雨强的变化顺序为0.8mm/min雨强1.3mm/min雨强0.5 mm/min雨强,沙量大小随雨强的变化顺序为0.5 mm/min雨强0.8mm/min雨强1.3mm/min雨强。增大地下孔裂隙度能显著(p0.05)的增大两种坡地的地下流、沙的贡献量。地下孔裂隙度为1%~3%条件下,2种坡地地下侵蚀沙比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随着地下孔(裂)隙度增大至4%和5%,两者间的差异缩小。虽然裸坡地的地下侵蚀沙量小于坡耕地的,但是其地下沙比重更大。在喀斯特地区进行开发建设时,应注重地下漏失的防治工作。研究成果能够为喀斯特坡地土壤侵蚀研究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88.
基于重庆市合川区双凤坡面径流场坡度为10°、15°和20°的径流小区2021年度观测结果,探讨了坡度、植被覆盖、母质、降雨对坡面沙的影响,结果表明:为了能够监测坡度对沙的影响,径流小区的修建基础应完全一致,而通过填土方式修建的小区无法反映重庆地区真实的耕地坡面沙情况;植被覆盖对坡耕地沙的影响大于坡度的影响,在径流小区的作物生长初期最高沙量高达454.90 kg,而后期植被覆盖较高时,沙量最高仅为24.1 kg。研究结果可为坡面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为同类坡面径流小区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89.
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伊犁河流域黄土区土壤侵蚀试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新疆伊犁河流域的土壤侵蚀现象较为严重,以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黄土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坡度、不同降雨强度、不同降雨历时、不同植被覆盖度对土壤侵蚀流、沙特征的影响。通过对模拟降雨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同一坡度,植被覆盖能相对的延缓初始流时间,且降雨强度越大,初始流时间越短;坡面沙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强而增大,降雨强度越大,坡度对沙量影响越明显,坡度为20°时沙量突减,因此认为试验的临界坡度为20°~25°;降雨强度和流量、沙量之间的相关性极显著,相关系数为0.986和0.970;短降雨历时的流量变化较长降雨历时的小,降雨历时和流量、沙量之间呈正相关;植被覆盖有明显的减沙作用。  相似文献   
990.
坡地产流产沙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联立并求解降雨入渗模型、坡面流模型及泥沙输运模型,并利用matlab编写模型计算程序,模拟计算了坡地的沙过程。通过野外模拟降雨试验数据与模型计算值之间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最后利用模型模拟了在不同雨强、坡度、坡长及土壤前期含水率条件下的坡面出口处的单宽流量、含沙率、总沙量及坡面平均流速、平均水深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雨强及坡长的增大均会导致流量及沙量的显著增大;坡度的增大会导致流量减小,而沙量则出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规律;土壤前期含水率的增大会导致流量及沙量有一定程度增大,但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