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60Co-γ辐射诱变籼稻骨干恢复系川恢907(R907),从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一份淡黄叶突变体pyl3 (pale yellow leaf mutant 3)。为揭示pyl3突变体淡黄叶表型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对该突变体和野生型进行表型鉴定、主要农艺性状和基因定位分析。结果表明,从苗期开始pyl3突变体整个生育期表现淡黄叶表型;与野生型相比,pyl3在苗期叶片中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成熟期pyl3的株高、穗长、穗粒数和结实率等农艺性状指标均显著下降。遗传分析结果表明,pyl3突变体的表型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分子标记连锁分析的方法将该基因初步定位于第3号染色体上InDel标记M4和M6之间,物理距离约为3.2 Mb。进一步基于BSA全基因组重测序和Sanger测序分析发现,pyl3突变体在定位区间内编码Mg-原卟啉Ⅸ螯合酶CHLI亚基的基因编码区第1 034位碱基C突变为碱基T,导致编码的第345位的半胱氨酸(Cys)突变为酪氨酸(Tyr)。pyl3突变体中携带的CHLIpyl3是已报道黄绿叶基因chl9/chli的新等位基因。qRT-PCR分析结果显示,pyl3突变体中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CHLI基因调控水稻叶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遗传材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本研究室家蚕基因库保存遗传系统的幼虫斑纹为观察对象,发现暗色斑(P^M).黑缟斑(P^S).杲蚕(U)鹑斑(q).褐圆斑(L)均存在斑纹浓淡程度不同且表型稳定的多型系统。根据杂交后能够识别浓淡型性状分离,将暗色斑分成浓型(P^M3).中型(P^M2)和淡型(P^M1),黑缟斑分成浓型(P^S2).淡型(P^S1),杲蚕分成浓型(U^2)和淡型(U^1),鹑斑分成浓型(q^3).中型(q^2)和淡型(q^1),褐圆斑分成浓型(L^2)和淡型(L^1)。同种斑纹内浓淡型间相互杂交,整体上均表现为等位基因的遗传模式,相对的浓型对淡型为显性,即:P^M3>P^M2>P^M1,P^S2>PS1,U^2>U^1,q^3>q^2>q^1,L^2>L^1。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辽宁省浑河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阶地上的黄土状物质发育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剖面形态学特征、基本理化性质和母质均一性判定等研究,探讨了浑河三级阶地白浆化土壤的白土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显示:(1)土壤粉粒中的稳定元素钛与锆分析结果表明在三级阶地上的21-003、21-009、07和21-076剖面和二级阶地上的21-001、21-200、03和04剖面的母质均一;(2)由于土体发育程度不同,一级阶地土体中无淀积层;二级阶地土体中有淀积层且无白土层,尚未出现白浆化现象;三级阶地土体中淀积层和白浆化现象明显,出现了白土层,其形成以黏粒的机械淋溶和潴育淋溶为主;三级阶地上土壤比二级阶地和一级阶地发育时间长,但尚未达到漂白层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水稻着丝粒附近一个淡绿叶突变相关基因的定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T DNA插入水稻突变体库中,发现了一个以日本晴为遗传背景的温度钝感型淡绿叶突变体pgl2(pale green leaf 2 )。遗传学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由1对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突变体与籼稻品种龙特甫杂交,构建F2群体对突变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初步定位结果显示目的基因与第8染色体上SSR标记RM331连锁,在该标记附近发展了14对INDEL标记,将突变基因进一步定位于着丝粒上2.37 Mb的区间,并对该区间候选基因进行了分析。突变体叶绿素的总量与对照相仿,但是叶绿素a/b比值趋于1,明显低于对照。推测突变基因可能与叶绿素a、b间的转化有关。还就着丝粒中基因定位的引物设计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Cattle deaths in two contemporaneous incidents were attributed to acute intoxication with Persicaria lapathifolia and P. orientalis when the plants were under heat and moisture stress.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confirmed report of acute, fatal hepatic necrosis associated with ingestion of these plants. 相似文献
6.
7.
为探索粉垄改造利用盐碱地的效果,利用自主发明的粉垄耕作机械和粉垄技术,于2015-2016年分别在新疆和陕西等地进行了粉垄改造利用盐碱地试验,结果显示:在新疆的重度盐碱地经粉垄种植一季棉花后,土壤全盐量下降幅度31.31%,棉花产量增加48.80%,盐碱程度由重度降为中度;在陕西轻度盐碱地种植麦后夏玉米,土壤全盐量下降幅度42.73%,玉米产量增加34.83%,盐碱程度由轻度脱盐为正常耕地。最后分析了粉垄盐碱地淡盐增产的机理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叶片是水稻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片颜色的变化与水稻的生长发育直接相关。发掘水稻叶色突变体,是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遗传基础。【方法】利用EMS诱变日本晴获得一个能稳定遗传的淡绿叶突变体,暂命名为pgl11(pale green leaf 11)。在不同生育期测定野生型与突变体的叶绿素含量。在苗期,取野生型与突变体叶片进行叶绿体结构的透射电镜观察。在分蘖期,测定野生型与突变体的光合参数并观察气孔结构。在成熟期,测定野生型和pgl11的主要农艺性状。以pgl11为母本,南京6号为父本构建相应的F2群体,采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对该基因进行定位。【结果】从苗期开始,突变体pgl11的每一片新叶均表现为淡绿色,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叶绿体发育异常。随着叶片的生长,叶色由淡绿逐渐转绿,至抽穗期时叶绿素含量亦无明显差异。pgl11还表现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明显下降,胞间CO_2浓度上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突变体pgl11的气孔发育异常。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农艺性状如株高、剑叶宽、二次枝梗数、每穗粒数、粒长、粒宽、千粒重以及结实率等均显著降低。对叶绿素合成、光合作用以及质体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测定表明,突变体pgl11中参与叶绿体转录和翻译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而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下降。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将该基因定位于第1染色体上的C6和C8标记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10 kb。【结论】该定位区间内未见有叶色相关基因报道,推测PGL11基因可能是一个新的水稻叶色基因。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析水稻叶绿体发育和高光效育种中光合作用的机理,本研究以不育系P88S群体中发现的一株淡黄叶自然突变体xws为试验材料,对该突变体进行表型鉴定和光合特征分析,并对其进行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结果表明,xws在整个生育期叶片、茎和穗均呈淡黄色。与野生型相比,xws叶片、茎和穗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下降。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与野生型相比,xws嗜锇小体消失,类囊体数量减少。xws的净光合效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与野生型相比均降低。以xws与R032杂交的F2群体作为定位群体,将基因精细定位至水稻第3号染色体分子标记WY242和WY119之间,其物理距离为51.7 kb。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水稻叶绿体发育,从而提高水稻光合作用和分子调控网络途径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20头猪的肌肉样品研究了肌肉纺织中丙酮酸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乳酸脱氢酶和PSE肌肉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屠宰后45min采取的肌肉中PK和PFK活性在正常骨肉和PSE肌肉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并且PK与常规肉质指标pH值,系水力和光反射值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P<0.01,P<0.0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