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8篇
  免费   174篇
  国内免费   199篇
林业   46篇
农学   210篇
基础科学   21篇
  151篇
综合类   754篇
农作物   95篇
水产渔业   385篇
畜牧兽医   376篇
园艺   100篇
植物保护   33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水稻品种南粳41中发现了一个黄绿叶自然突变体,经过多代连续自交形成了稳定的突变系,命名为ygl11(t),ygl11(t)整个生育期叶片都表现为黄绿色。对苗期、分蘖盛期、齐穗期突变体和野生型的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ygl11(t)的叶绿素含量是野生型的45.7%~74.7%,叶绿素a含量是野生型的55.2%~87.5%,叶绿素b含量是野生型的12.5%~25.3%,ygl11(t)的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是野生型的62.3%~97.0%。ygl11(t)在分蘖盛期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野生型,花后10d,ygl11(t)的净光合速率比野生型略低。对突变体叶片中叶绿体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发现突变体叶绿体内的类囊体基粒片层数目减少且严重扭曲变形。遗传分析表明,ygl11(t)叶色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SSR分子标记将YGL11(t)初步定位在水稻第10染色体的长臂上,进一步利用新开发的InDel和CAPS标记将YGL11(t)定位在58.1kb的物理距离内。对该区段内存在的开放阅读框进行序列分析,发现突变体ygl11(t)中编码叶绿素a氧化酶(chlorophyll a oxygenase 1)基因(OsCAO 1)的第9个外显子存在2个碱基缺失,从而导致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初步分析OsCAO1即为YGL11(t)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92.
自1981年海南省屯昌县首次发现槟榔黄化病(yellow leaf disease of areca palm, YLD)以来,槟榔黄化问题日趋严重,现已成为制约中国槟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鉴于生产中除槟榔黄化病外,炭疽病、细菌性叶斑病、椰心叶甲、干旱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引起槟榔黄化,以及“槟榔黄化病”病原或病因认识上存在混淆的问题,学界暂用“槟榔黄化现象”的表述。近年来,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槟榔黄化病的发生及病原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另一种致黄关键新病害——由槟榔隐症病毒1(Areca palm velarivirus 1, APV1)引起的槟榔黄叶病毒病(areca palm leaf yellowing virus disease, ALYVD),以及其他2种新发现的病毒病害——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和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的研究进展。对6个示范基地的病原检测结果表明,部分黄化植株被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 palm yellow leaf phytoplasma, AYLP)或APV1单独感染,部分植株被AYLP和APV1复合感染。本文还探讨了槟榔黄化病研究中存在的病原分布不均、含量低引起的检测困难和田间诊断易混淆等问题,并对YLD、ALYVD、叶斑类病害、根腐病害、芽腐病、椰心叶甲、干旱、寒害、除草剂药害等9类因子引起的黄化症状特征进行了总结。进而分析了YLD和ALYVD 防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阶段面临的紧迫形势,从防控策略和具体措施解读了《槟榔“黄化病“防控明白纸》,并指出了其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及防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展望了YLD和ALYVD 2种致黄关键病害综合防控中亟待实施的措施。本文旨在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农技人员更好地了解槟榔“黄化病”方面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93.
黄化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槟榔生产种植的毁灭性传染性病害,目前主要在印度和我国槟榔主产区发生。本文从非生物与生物因素两方面对槟榔黄化病病原认识过程及检测方法进行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94.
本试验通过研究中药、中药-甜菜碱及甜菜碱对高温环境下三黄鸡营养代谢的影响,筛选出其最佳添加剂量,为进一步开发抗高温应激中药饲料添加剂提供参考.选用288只三黄鸡,公、母各半.育雏2周后,随机分为8组,在日粮中添加中药、中药-甜菜碱或甜菜碱,分别测定33~35日龄、56~58日龄及88~90日龄鸡的钙、磷代谢率,蛋白质、能量代谢率,以及在代谢试验期间的采食量、体增重.结果显示,与高温对照组相比,(1)在33~35日龄段,添加中药、中药-甜菜碱及甜菜碱均能显著提高公、母鸡的钙、磷、蛋白质代谢率和采食量、体增重;(2)在56~58日龄段,添加中药组、中药-甜菜碱组及甜菜碱组均能显著提高公、母鸡的钙、磷、蛋白质代谢率和在代谢试验期间的采食量、体增重以及公鸡的能量利用率;(3)在88~90日龄段,中药、中药-甜菜碱和甜菜碱均能显著提高高温环境中公、母鸡的钙、磷、蛋白质代谢率和采食量,公鸡的能量利用率和体增重.中药-甜菜碱复方抗三黄鸡热应激的最佳添加量为0.8%中药 0.2%甜菜碱.  相似文献   
95.
大黄鱼越冬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搞清大黄鱼的停食温度、极限致死温度和进食温度等,为大黄鱼产业化养殖在越冬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6.
突变高温胁迫对大黄鱼血清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鱼类作为变温动物,在水温突变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本研究分析了突变高温胁迫下大黄鱼幼鱼血清皮质醇(COR)、血糖(GLU)以及乳酸(BLA)含量的变化规律。实验选取8月龄平均体重为(118.8±6.05)g的大黄鱼作为实验对象,对照组设定温度为(23±0.3)℃,实验组设定温度为(33℃±0.3)℃,变温过程为突变,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结果表明:大黄鱼幼鱼在33℃高温胁迫下有强烈的应激反应,表现为呼吸加快、极度不安、游动剧烈。经33℃高温胁迫2 h后,实验组幼鱼血清中皮质醇、血糖、乳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的升高(P0.05或0.01),陆续出现死亡,最终全部死亡。研究认为,33℃高温胁迫对大黄鱼有致命的影响,在养殖生产过程中要将水温严格控制在33℃以下。  相似文献   
97.
98.
鞍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发育和生长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鞍带石斑鱼的仔稚幼鱼形态发育的各个阶段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从初孵仔鱼到幼鱼各个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根据卵黄囊的变化,长鳍棘的长出与收缩,鳞片和体色斑纹的出现,鞍带石斑鱼胚后发育可以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又可分为卵黄囊期仔鱼和后期仔鱼。水温27~30℃,盐度27~31,pH值8.0~8.4的海水中培育,初孵仔鱼至孵化后2日龄为卵黄囊期仔鱼。2日龄仔鱼开口,3日龄至20日龄为后期仔鱼,22日龄至30日龄为稚鱼期,31日龄进入幼鱼期。鞍带石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和收缩,也是生产育苗当中比较关键的仔稚幼鱼变态过程。  相似文献   
99.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an iridovirus isolated from yellow grouper, Epinephelus awoara . The major capsid protein (MCP) gene was located, sequenced and compared with homologous genes from other iridoviruses.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is 1392 bases long and contains a single open reading frame beginning at an ATG codon from the 5' end and terminating at a TAA codon at the 3' end. The open reading frame encodes a protein of 463 amino acids with a predicted molecular weight of 50 272 Da. Pairwise amino acid alignments detected a high degree of sequence identity between grouper iridovirus (GIV) MCP and the homologous genes of other iridoviruses. The MCP gene of GIV was most similar to the MCP gene from frog virus 3 (FV3) with 70% nucleotide and 73% amino acid sequence identity. The predicted molecular weight of the protein of this gene is comparable with the apparent weight obtained by SDS–PAGE. Pathogenicity of the GIV was investigated in yellow grouper by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107 and 104 TCID50 virus. Cumulative mortalities reached 100% within 11 and 25 days post-infection, respectively, while no grouper died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molecular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GIV is a member of the genus Ranavirus .  相似文献   
100.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蛋氨酸寡肽(OMet)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和蛋白质代谢反应的影响,并与在饲料中添加等量的晶体蛋氨酸(CMet)的效果相比,实验以初始体重为(26.0±1.6)g的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以鱼粉和豆粕为主要蛋白源,设计1个低鱼粉(31.8%)对照饲料(LF).在LF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35%、0.65%和0.95%的晶体蛋氨酸或蛋氨酸寡肽,配制其他6组饲料,并分别命名为CMet 0.35、CMet 0.65、CMet 0.95、OMet 0.35、OMet 0.65和OMet 0.95,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显示,与LF组相比,OMet组和CMet组大黄鱼的增重率均显著升高,并随着蛋氨酸水平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其中,OMet 0.95组的增重率最高.与CMet组相比,OMet组大黄鱼的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提高(P<0.05).不同饲料处理对大黄鱼存活率、饲料系数、体组成(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水分)、脏体比和肥满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OMet组大黄鱼的肝体比较CMet组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添加晶体或蛋氨酸寡肽显著影响了大黄鱼幼鱼的肝脏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力,OMet组大黄鱼肝脏中这两种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CMet组的(P<0.05),蛋氨酸添加水平对大黄鱼肝脏谷草转氨酶活力也有显著影响(P<0.05).但各饲料处理组之间血清中的血氨浓度和尿素氮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等量添加蛋氨酸寡肽比晶体蛋氨酸更能促进大黄鱼幼鱼的生长及其对饲料的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