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5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190篇
林业   131篇
农学   151篇
基础科学   56篇
  965篇
综合类   1074篇
农作物   122篇
水产渔业   261篇
畜牧兽医   353篇
园艺   105篇
植物保护   7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147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234篇
  2012年   285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218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不同种植年限大棚菜田土壤水溶性盐分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集新乡市不同种植年限大棚菜田、露天菜田及大田土壤共计160个样品,调查分析水溶性盐总量、各盐分离子的变化及土壤pH值。结果表明,大棚土壤在连续种植不同年限后,水溶性盐总量上升幅度与种植年限呈极显著相关(r=0.92**);K+、Na+、Cl-、NO2-、NO3-、SO24-含量与种植年限呈正相关,而Ca2+、Mg2+、HCO3-含量变化与种植年限呈负相关;土壤pH值降低幅度与种植年限呈极显著相关;K+、Na+、Cl-、NO3-、SO42-的含量均与土壤水溶性盐总量呈极显著相关。新乡市大棚菜田土壤中Cl-、NO2-、NO3-含量与pH值变化存在极显著负相关;SO42-含量与pH值变化存在显著负相关;HCO3-与土壤pH值变化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新乡市大棚菜田阳离子以K+、Na+为主,阴离子主要以Cl-、NO2-、NO3-、SO42-为主;不同种植年限对大棚土壤盐渍化和酸化有极显著影响,K+、Na+、Cl-、NO2-、NO3-、SO42-则是造成土壤盐渍化的重要原因,Cl-、NO2-、NO3-、SO42-是造成土壤酸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2.
采用批平衡吸附试验法,研究了磺胺嘧啶在黑土及其不同粒径中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磺胺嘧啶的吸附不同程度地偏离线性模型,但均可用Freundlich模型和Langmuir模型进行良好地线性拟合。黑土(〈0.2mm)及其不同粒径(粘粒:〈0.002mm、粉粒:0.002~0.02mm、砂粒:0.02~0.2mm)的Freundlich容量因子Kf值分别为29.6、53.1、32.9L.kg-1和21.6L.kg-1,说明磺胺嘧啶在黑土及其不同粒径中的吸附行为存在差异。将吸附参数Kf进行碳标化处理后,Koc值除粉粒外,其他基本一致。随着溶液pH的持续增加(1.0~10.0),黑土及其不同粒径中的磺胺嘧啶的吸附参数lgKf呈现先急剧降低然后稍微回升的趋势,由此推测,阳离子交换作用可能是磺胺嘧啶土壤吸附的重要机制。过氧化氢处理去除土壤有机质后,黑土的Kd值从1.92L.kg-1降为1.22L.kg-1,磺胺嘧啶的吸附量由16.5mg.kg-1降低到11.2mg.kg-1,说明有机质含量也是影响磺胺嘧啶吸附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3.
昆明西山山原红壤和红色石灰土的pH值与磁化率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汪彦林  苏怀  董铭  孔瑞  邓东富  李晓美  史正涛 《土壤》2012,44(1):107-110
通过对昆明西山山原红壤和红色石灰土的pH值和磁化率测试研究发现,山原红壤的pH值在4.0~5.8之间,呈酸性,质量磁化率在56×10-8~174×10-8m3/kg之间,pH值与磁化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红色石灰土pH值在6.0~8.4之间,磁化率为752×10-8~5 056×10-8m3/kg,pH值和磁化率呈负相关关系。该研究表明,在我国西南地区,土壤pH值和磁化率既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也存在正相关关系。结合前人在其他地区的研究资料,进一步发现,土壤的酸碱环境可能是决定这些关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4.
神府矿区复垦土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矿区不同复垦条件下,复垦土地土壤中有效微量元素与土壤环境的关系,采用实地试验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复垦时间和复垦措施条件下土壤有效铜(Cu)、铁(Fe)、锰(Mn)、锌(Zn)4种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与土壤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总体属于极低水平;土壤环境整体呈碱性,土壤pH值均在8.5以上,且变异系数属于小变异;土壤有机质无论是在不同恢复年限条件下,还是在不同治理措施条件下,其变异系数均属于高度变异。土壤环境与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值与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呈负相关关系,有效锰、有效铜与土壤pH值的相关性较高;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有效锌、有效铜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25.
pH和磷对铅胁迫下芥菜生长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pH和磷酸盐浓度对铅污染土壤种植的芥菜生物量和铅吸收的影响,及铅浓度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芥菜地下部分铅含量明显高于芥菜地上部分.土壤酸化有可能导致土壤中铅的溶出释放,在试验中,土壤pH为5.0时,土壤中铅的释放最多,芥菜生长和土壤酶活性受到的影响最大.土壤中铅与磷酸结合成难溶性的磷酸铅,当土壤中施加的磷浓度为300mg/kg时,土壤中铅的释放量最少,芥菜生长和土壤酶活性受到的影响最小;土壤中铅的释放溶出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较大,同时二者易受土壤pH和磷含量的影响,因此把土壤中铅的释放溶出与土壤酶活性结合起来作为判断土壤铅污染程度指标更合适.  相似文献   
26.
不同施肥结构对红菜园土有机质、酸性和交换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施肥结构和酸调理剂对由第四纪红土发育的酸性红菜园土的有机质、酸性以及交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石灰(NPK+ CaO)和化肥+氧化镁(NPK+ MgO)处理的土壤pH极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并且能显著降低土壤交换态铝的含量,而酸化调理剂2号(NPKSR2)对土壤pH的提高又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土壤pH与土壤交换性铝离子呈负相关;各施肥处理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化肥+菜枯(NPK+OM)处理效果最佳,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达16.71 g/kg,酸化调理剂2号(NPKSR2)也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化肥+石灰(NPK+ CaO)和化肥+氧化镁(NPK+MgO)处理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和有效阳离子交换量(ECEC)效果最显著,酸化调理剂2号(NPKSR2)又优于其他各处理,化肥+氧化镁(NPK+ MgO)处理能有效提高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各组成的含量;化肥(NPK)和酸化调理剂2号(NPKSR2)处理均能缓慢提高蔬菜作物产量,而其他各处理蔬菜作物产量均不稳定.  相似文献   
27.
根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选取重金属Cd含量为二级水平的4类土壤(红壤、 潮土、 土、 黑土)进行土培试验,研究再生水灌溉与小白菜生物量及Cd含量、 土壤有效态Cd含量、 pH、 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型土壤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 再生水灌溉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对小白菜生物量及Cd含量、 土壤有效态Cd含量、 土壤pH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不同: 1)红壤、 潮土、 土上小白菜生物量增加显著,分别增加9.09%、 16.08%、 9.92%,黑土上增加不显著; 2)小白菜Cd含量在红壤上显著降低,由对照的0.29 mg/kg降低到0.22 mg/kg,在黑土上比对照增加了18.75%,在潮土和土上影响不大; 3)有效态Cd含量在红壤没有变化,但在潮土、 土、 黑土上增加显著; 4) 4类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显著; 5)潮土、 土、 黑土的pH值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8.
贾蓉  曲东  乔莎莎 《农业环境保护》2013,(12):2395-2402
发酵型微生物是铁还原菌中的主要类群,但其发酵产氢过程对铁还原的作用尚不清楚,为此采用接种水稻土浸提液混合培养的方法对微生物分别利用葡萄糖、丙酮酸盐和乳酸盐为碳源时,Fe(Ⅲ)还原过程中脱氢酶活性变化、培养体系pH、氢气分压及铁还原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发酵微生物脱氢产氢过程与微生物Fe(Ⅲ)还原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2种水稻土浸提液中的微生物均能够以葡萄糖为优势碳源进行脱氢、产氢及还原氧化铁,Fe(OH),可以诱导脱氢酶的产生,利用葡萄糖时脱氢酶活性在厌氧培养的4-6d出现最大峰值,利用丙酮酸盐和乳酸盐时脱氢酶活性出现峰值的时间分别为培养的15d和21-22d,脱氢酶活性出现峰值的时间与最大铁还原速率Vmax显著负相关、与最大反应速率对应的时间zk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脱氢产氢过程中产生的H+导致培养体系pH的变化是影响铁还原过程的主要原因,培养体系pH与体系氢气分压及Fe(Ⅱ)累积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微生物利用不同碳源产氢时,利用葡萄糖的产氢能力最高,丙酮酸盐次之,乳酸盐最低。Fe(OH)3的加入增加了氢气的消耗量,培养体系氢气分压与Fe(Ⅱ)累积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9.
小麦蚕豆间作对红壤有效磷的影响及其与根际pH值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云南红壤上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通过测定分蘖~拔节期、孕穗~抽穗期、灌浆~乳熟期不同土层深度小麦根际土壤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含量和根际pH值,比较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对小麦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和pH值的影响,探讨了间作小麦根际pH与根际土壤有效磷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与小麦单作相比,小麦蚕豆间作显著地促进了小麦产量的提高.同时,小麦蚕豆间作促进了小麦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提高,分蘖~拔节期、孕穗~抽穗期0-10 cm、10-20 cm土层单、间作差异显著;间作显著降低了分蘖~拔节期10-20 cm土层、孕穗~抽穗期0-10 cm、10-20 cm、20-30 cm土层小麦根际土壤pH.分蘖~拔节期、灌浆~乳熟期,单、间作小麦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根际pH呈负相关关系.试验表明,在红壤上间作小麦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提高与间作降低根际pH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0.
Based on the respiratory quinone profile,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e soil samples from Nagoya University Farm were monitored after the treatment with 1% of a mixture of glucose and peptone. Samples of two soils differing in the fertilization history were examined: CF-soil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only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FYM-soil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only farmyard manure at a high rate. In the CF-soil, the amount of 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 (WOC), indicator of the mixture of glucose and peptone, decreased to the original level after 14 d. After 7 d, the soil pH reached the maximum level, then decreased gradually. Changes in the inorganic nitrogen levels in the water extract also reflected the 14-d period of mineralization. The amount of respiratory quinones reached maximum levels after 7 d and gradually decreased, reflecting the changes in the microbial biomass. The quinone composition significantly changed during the 14-d period and returned to a profile similar to the original one after 28 d. Diversity of quinone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during the 14-d period due to the predominance of ubiquinone with 9 isoprenoid units. In the FYM-soil, the amount of WOC decreased to the original level after 1 d, and the pH and inorganic nitrogen levels in the water extract reflected the one-day mineralization period, and nitrification started after 3 d. Although the amount of quinones indicated an increase in the microbial biomass for 14 d, the quinone composition did not change. Thes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farmyard manure resulted in stable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response to the incorpor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