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3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189篇
林业   131篇
农学   151篇
基础科学   56篇
  965篇
综合类   1074篇
农作物   121篇
水产渔业   261篇
畜牧兽医   351篇
园艺   105篇
植物保护   7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147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234篇
  2012年   285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218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Species can persist in a landscape with recurrent disturbances either through local survival or by dispersing to sites of a preferred successional stag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in what extent forest floor dwelling land snails survived forest fires and clear-cutting. Snail fauna in LFH (litter, fermenting litter and humus) samples below retained aspen trees in disturbed areas were compared with samples under scattered aspens in adjacent forests by extracting snails from LFH samples below five aspens in several stands of each type (five forest fires, six clear-cuts, and seven undisturbed forests). LFH samples from burnt sites had a higher pH than from forests, but on average a lower abundance of individual snails (11 vs. 30 in 0.5 l LFH) and 50% lower species density (3 vs. 6 species). The abundances and species densities in the clear-cuts were less affected. There was generally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 and both species density and abundance in all the stand types. Burning apparently depleted the snail fauna considerably and some species may be dependent on dispersal if they are to recover within the burnt area, while the snail assemblages at clear-cut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species composition from adjacent forests.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 and snail prevalence on the burnt sites raises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pre- and post-fire spatial variation in pH (and available minerals) within and among stands and how it relates to snail survival rates and their capacity to track suitable places after the disturbance. Retained aspens at clear-cuts seem to harbour a forest like land snail fauna.  相似文献   
102.
南方雨水多导致土壤偏酸和电导率低,原生土一般不可直接用作园林种植土。如何提高土壤的 pH 值与电导率,成为南方园林绿化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广州市生态景观林带项目——广河高速凤凰山隧道绿化工程采用增施无机肥的方法来改良种植土,是改良南方酸性种植土电导率低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03.
以采集于定军山蓝莓基地的蓝莓(Blueberry)品种灿烂(Brilliant)的种子为材料,对不同大小种子(B种子、M种子、S种子)分别采用不同梯度(3.0、4.0、5.0、6.0、7.0、8.0)的pH处理,在光照恒温恒湿培养箱内进行种子萌发试验,研究pH对不同大小蓝莓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莓B种子的萌发特性优于M与S种子,萌发时滞(14.00±1.28)d,萌发率(42.08±10.04)%。不同pH处理条件下B种子、M种子在发芽势、萌发率、子叶展开率、发芽指数、萌发值等各项指标上差异显著(p<0.01),且pH=4.0时各项萌发指标达到最大值,说明pH为4.0的偏酸条件下更有利于蓝莓种子的萌发。蓝莓S种子在不同pH处理下几乎无萌发,没有表现出与萌发环境pH之间的直接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4.
采用二次饱和D- 最优设计,研究营养液pH 与盐交互胁迫对生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建立了以pH、盐水平为变量因子,生姜产量和品质为目标函数的二元二次数学模型。模型解析表明,pH 与盐水平对生姜的产量和品质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盐水平为产量的主效应因子,pH 为品质的主效应因子。较低水平的pH 变化对生姜产量无显著影响,当pH 升至7.70时,生姜产量随pH 升高呈快速下降趋势;随盐含量的升高,生姜产量持续降低。随pH 的升高,生姜品质呈缓慢降低的趋势;盐含量在低于77.91 mmol · L-1 时,生姜品质随盐含量的增加而升高,之后则随盐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5.
旨在优化高寒地区蓝莓栽培模式,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施用硫磺、控水和施肥3个因素对大兴安岭地区蓝莓品种‘美登’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正交处理对蓝莓生长指标的影响程度较大,不同处理之间各生长参数均存在较大的变异幅度,3个因素之间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并且拮抗效应较小。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对蓝莓株高、冠幅和枝条长度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土壤相对含水率,而对枝条粗度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施肥。3个因素互作下均表现为各因素的3水平或4水平蓝莓生长性状最优,结合各生长参数的变化结果,建议大兴安岭地区蓝莓品种‘美登’施用硫磺量为70~80 g/m2,施硫酸钾复合肥7.5~10 g/株,土壤相对含水率维持在45%~60%。  相似文献   
106.
李帅帅  李莉  穆永航  王宏康  吴勇  SIGRIMIS N 《农业机械学报》2017,48(S1):347-352, 393
pH值的控制是水肥一体化营养液循环控制系统的重要环节,水肥控制过程中pH值在最优控制范围内有利于根系的发育以及多数矿物质的吸收。营养液调控过程中,由于循环管路以及酸液的缓慢扩散,使得pH值调节过程存在很大的时滞,传统PID难以取得良好效果。本研究根据被控对象特点,建立了描述该过程的数学模型,设计开发了一套具有二次混肥特性的以MSP430单片机为主控的营养液pH值控制系统。由于参数自整定模糊PID不需要精确数学模型以及Smith预估可对纯滞后进行补偿的特点,开发的系统将参数自整定模糊PID控制引入Smith预估当中,既缓解了滞后时间对控制系统的影响,又对模型的不精确性进行了补偿。为了验证该算法以及系统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分别对PID、Fuzzy-Smith控制算法进行仿真测试,同时在不同灌溉量下进行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灌溉量下Fuzzy-Smith控制算法pH值的平均最大超调量为0.83%,营养液pH值从8.0调节为6.0的平均时间为157s,优于常规PID控制的2.55%和189s。  相似文献   
107.
中国农耕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与酸碱度和容重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我国农耕区土壤有机质区域变化及其与酸碱度和容重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为耕地地力提升和改善土壤结构提供支撑。基于国家级耕地长期定位监测点913个,统计分析全国及7大区域(东北NE、华北NC、西北NW、长江中游MYR、长三角YRD、华南SC、西南SW)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酸碱度及容重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农耕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22.4~24.8 g/kg。其中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低的监测点位占比达72.5%。不同区域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p<0.05),MYR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6个区域。全国农耕区耕层土壤pH和容重平均分别为(6.90±1.20),(1.30±0.15) g/cm3。不同土壤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酸碱度及容重产生影响。水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旱地,旱地耕层土壤pH和容重则显著高于水田。亚当斯方程和指数函数分别推荐拟合土壤容重对有机质含量响应关系(R2=0.09,RMSE=0.17,n=759),以及土壤pH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响应(R2=0.16,RMSE=1.24,n=886)。全国农耕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中等偏低,呈现出东南向西北依次降低趋势。土壤pH及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亚当斯模型及指数方程能较好地拟合土壤容重及pH对有机质的响应关系,可用于非线性插值法补充土壤容重及pH缺失值。  相似文献   
108.
以季铵铜防腐剂处理南方松为原材料,参照美国AWPA E11-06标准,分析不同pH值、不同温度的水环境对季铵铜防腐木中有效成分流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铜和DDAC的总流失率在pH 9时的碱性环境明显小于其在酸性环境下的流失率,在pH 3时,分别达到最大值40.80%和44.43%;随着温度从室温(10℃)升高到30、50℃,铜和DDAC的流失率均明显增大;在14 d的流失时间里,铜和DDAC的流失率呈现出随时间递减的规律,并且DDAC比铜更容易流失到环境中。  相似文献   
109.
神府矿区复垦土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矿区不同复垦条件下,复垦土地土壤中有效微量元素与土壤环境的关系,采用实地试验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复垦时间和复垦措施条件下土壤有效铜(Cu)、铁(Fe)、锰(Mn)、锌(Zn)4种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与土壤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总体属于极低水平;土壤环境整体呈碱性,土壤pH值均在8.5以上,且变异系数属于小变异;土壤有机质无论是在不同恢复年限条件下,还是在不同治理措施条件下,其变异系数均属于高度变异。土壤环境与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值与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呈负相关关系,有效锰、有效铜与土壤pH值的相关性较高;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有效锌、有效铜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0.
耕地棕壤酸碱缓冲性能及酸化速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辽宁省耕地棕壤自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酸化趋势明显,pH整体平均值从第二次普查时期的6.42降至5.73。对辽宁省4个典型地区(昌图、沈阳、瓦房店、清原)的耕地棕壤耕层(0-20cm)缓冲性能、酸化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酸碱缓冲容量变幅为29.66~39.87mmol/kg.pH unit,其中辽宁北部和中部地区酸碱缓冲容量明显高于辽南和辽东地区。酸化速率以辽南地区下降速率最快,其值为2.69H+kmol/(hm2.a),而速率最慢的地区为辽东,其酸化速率为1.44H+kmol/(hm2.a)。土壤初始pH、阳离子交换量、颗粒组成及有机质含量均是影响酸碱缓冲容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北部和中部质地以粉(砂)壤土为主,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及粘粒含量均高于南部和东部地区,因此缓冲性能也较强。施肥及其他人为因素对辽宁耕地棕壤酸碱缓冲容量及酸化速率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