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60篇
林业   12篇
农学   6篇
  5篇
综合类   135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573篇
畜牧兽医   3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6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51.
大菱鲆早期变态发育和体表黑色素细胞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朱杰 《水产学报》2002,26(3):193-200
对大菱鲆早期变态发育及体表黑色素细胞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绘制了1-60日龄大菱鲆鱼苗形态发育图,同时观察拍摄不同发育时期体表黑色素细胞的形态变化。14-17℃水温时,大菱鲆早期变态发育约需60d。1-14日龄主要为器官发育;14-40日龄主要为形态变化,25日龄左右开始变态;40-60日龄变态基本完成。变态前,鱼苗体表的幼体黑色素细胞对称分布,以素细胞密度先增加后减少。变态开始后,鱼体两侧体色出现不对称。有眼侧体表幼体黑色素细胞减少,逐渐由成体黑色素细胞替代,体色变深;无眼侧幼体黑色素细胞逐渐消褪,未出现成体黑色素细胞,体色逐渐变为白色。若有眼侧体表成体黑色素细胞的出现受阻,则形成白化。  相似文献   
652.
我国海产贝类附着变态的化学诱导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来,海产贝类幼体附着和变态的化学诱导研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进展,发现了许多天然和人工诱导物质。据统计,部分金属离子(K 、Ca2 、Cr6 、)、肾上腺素(EPI)、L-多巴(L-DOPA)、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γ-氨基丁酸(GABA)、5-羟色胺(5-HT)及某些氨基酸与脂肪酸等都已用于约20种贝类附着变态的研究中,成果显著。现在对海产贝类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并已成功地用于生产中。  相似文献   
653.
大黄鱼育苗池水质状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育苗期间水质变化状况作了探讨,获得以下研究结果:①在大黄鱼育苗期间,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范围为pH7.8 ̄8.1;NH3-Nt,0.13 ̄4.17mg/L;NH3-Nm,0.05 ̄0.167mg/L;NO2^0-N,0.004 ̄0.612mg/L;COD,5.32 ̄11.53mg/L。②水体中投放适量的藻类可有效改善水质,维持良好的水质状况。③投饵后水质均发生一定的变化,特别是氨氮浓度有明显的升高,  相似文献   
654.
为了探明田岙沙滩碎波带仔稚鱼群落结构的昼夜变化规律,2010年10月-2011年9月每月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在田岙沙滩进行昼夜调查。全年共采集到仔稚、幼鱼484尾,隶属于22科33种,其中海洋鱼类14种,河口鱼类11种,洄游鱼类6种,淡水鱼类2种。(Liza haematocheila)为最优势种,占仔稚鱼总个体数的29.5%。仔稚鱼白天的CPUE和种类数显著高于夜间(P<0.01)。仔稚鱼丰度在6:00-8:00和14:00-18:00两个时间段较高,种类数在6:00-8:00和12:00-18:00两个时间段较多。研究结果表明:仔稚鱼白天倾向于在碎波带浅水区活动,夜间选择碎波带浅水区生活的可能性不大。研究亮点:本研究首次对沙滩碎波带浅水区的鱼类早期资源进行了昼夜调查,得出了该水域仔稚鱼群落结构的昼夜变化规律和移动模式,为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行为学研究和渔业早期资源的利用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55.
为研究自交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幼体发育和形态性状的影响,通过人工定向交尾的方式,以建立的三疣梭子蟹连续1~9代家系内自交全同胞家系为材料,评价连续多代自交幼体发育和形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幼体发育方面,F1~F9代的排幼量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但变态率研究中发现,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2个阶段中总体呈现衰退趋势,尤其自交家系程度高的F9代变态率最低,F9代Z1~M的4个阶段中变态率分别为74.87%、73.50%、59.17%、41.96%;在形态学方面,随着生长日龄与自交代数的增加,F3~F9代各项指标均低于F1、F2代家系,其中F9代各项指标皆为最小且与其他各代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150日龄时对梭子蟹整齐度的研究发现,F9代甲宽、甲长、体高变异系数分别为7.636 5、7.559 1、8.328 2,在所有家系中为最小,整齐度最好;除F2代家系外,随着姊妹交系数的增加,相对于F1代,全甲宽出现-6.12%~-21.95%的衰退,甲宽衰退系数为-1.85%~-16.36%,甲长衰退系数为-10.08%~-27.66%,体高衰退系数为-9.39%~-22.70%,体质量衰退系数为-13.39%~-47.99%,排幼量衰退系数为-9.03%~-45.13%。研究表明,自交对三疣梭子蟹的幼体变态、个体形态大小和150日龄个体的生长特性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造成一定程度的衰退。  相似文献   
656.
沙栖新对虾繁殖和幼体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栖新对虾Metapenaeus maoyebi kishinouye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地区,我国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和广西沿海,为我国东南沿海常见虾类之一,一般体长55-90毫米,其中雄性以60-65毫米、雌性以70-85毫米的体长出现频率最高,该虾群体中性成熟比例随体长增加而增大,在繁殖季节内体长在80毫米以上的个体性腺多已成熟。沙栖新个体虽小,但生长发育很快,对环境的适应,尤其  相似文献   
657.
虾夷扇贝三倍体诱导与培育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取繁殖期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亲体,采用阴干、流水和升温海水催产以及小水体、高密度、雌雄分池排放、人工授精的方法,可获得批重受精卵。分别使用浓度为0.05,0.10,0.15,20,0.30,0.50和0.70mmol/L的6-DMAP诱导虾夷扇贝三倍体,实验水温分别为12℃和14℃。结果表明,水温12℃,6-DMAP0.05mmol/L时,在授精后67min处理胚胎45min诱导三倍体效果较好,三倍体率达83.3%,面盘幼虫相对孵化率达69.5%;水温12℃和14℃时,6-DMAP可诱导17.3%-100.0%的三倍体面盘幼虫;6-DMAP处理组胚胎发育至面盘幼虫的时间比对照组慢,故应推迟1d选优;处理组幼虫初始壳长、壳高及日生长速度皆高于对照组;6-DMAP的残留人影响处理幼虫的成活率,用0.2ml/L的DMSO海水浸洗处理可减轻6-DMAP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658.
家蚕中肠与丝腺变态发育的组织切片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整蚕(蛹)石蜡切片甲基绿-派罗宁和孚尔根染色的方法对变态期家蚕中肠、丝腺的形态结构进行显微观察.试验结果表明,家蚕中肠变态过程中肠腔内出现大量无定形细胞团块,这些细胞团块有2个来源,一是由肠壁再生细胞向内不断分生新的一簇簇细胞,这些成簇的细胞团逐渐与肠壁分离脱落进肠腔形成无定形团块;二是肠壁内折,形成内陷,内陷外围细胞又重新粘合生长成新的肠壁,被包在肠腔内的内陷细胞变成了无定形团块.蛹变态期,随着吐丝的进行,丝腺内部的丝物质逐渐排空,体积不断缩小,外膜褶皱逐渐增加,细胞内空泡不断增多,细胞核由分枝状逐渐变成束状,再浓缩成团状,最后发生溶解、消亡.  相似文献   
659.
详细记述了中国绢野螟属Diaphania桑绢野螟D.pfloalis(Walker),瓜绢野螟D,indica(Saunders)和黄杨绢野螟D.perspectalis(Walker)幼虫的形态特征,并提供了形态特征图。所有标本均保存在浙江大学植物保护系幼虫标本室。图3参6  相似文献   
660.
研究了分叉小猛水蚤Tisbefurcata的外部形态和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分叉小猛水蚤为雌雄异体,前体部并不显著宽于后体部,头节与第一胸节愈合,额部突出,身体的活动关节在第四和第五胸节之间。第一触角呈单肢型,分为八节,第二触角为双肢型;第一至第四胸足均为双肢型,内肢为两节,外肢为三节,每对胸足之间具一个几丁质板,第五胸足为一节,附4根刚毛。雌性腹部第一、二节愈合成生殖节,生殖节上有两个卵囊。分叉小猛水蚤卵径为20~25μm。在温度为(21±1)℃、盐度为32±1、pH为7.8的条件下,胚胎发育时间共需28—30h。无节幼体Ⅰ~Ⅵ期的累计发育时间分别为(3±1.5)、(11±1.2)、(30±1.2)、(45±1.0)、(62±1.0)、(75±1.2)h,平均体长分别为0.080、0.106、0.144、0.196、0.225、0.268mm;桡足幼体I~V期的累计发育时间分别为(100±2.0)、(128±1.5)、(153±1.0)、(178±1.2)、(204±1.5)h,平均体长分别为0.311、0.468、0.539、0.726、1.036mm;一龄桡足幼体成体的雌雄发育时间均为(232±1.5)h,平均体长分别为1.086mm和1.125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