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2篇
  免费   440篇
  国内免费   233篇
林业   842篇
农学   160篇
基础科学   52篇
  1033篇
综合类   1009篇
农作物   65篇
水产渔业   898篇
畜牧兽医   370篇
园艺   132篇
植物保护   194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187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206篇
  2016年   212篇
  2015年   174篇
  2014年   204篇
  2013年   253篇
  2012年   256篇
  2011年   319篇
  2010年   253篇
  2009年   302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258篇
  2006年   222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选择岩溶区三种不同的典型根系地下生境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类型Ⅵ——白云岩水平产状多层空间类型、类型Ⅸ——白云岩倾斜产状多层空间类型及类型Ⅺ——白云岩直立产状多层空间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指标,计算土壤肥力的综合指标值,对其土壤质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根系地下生境类型和不同空间土壤层次的土壤指标值差异极显著;(2)不同类型的土壤质量存在差异,且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土壤质量表现为白云岩倾斜产状多层空间类型最好,且三种类型的土壤质量均呈现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该文揭示了根系地下生境的土壤质量差异,这为岩溶石漠化区的植被恢复技术研究和治理均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2.
本研究选择陕北黄土高原绥德、吴旗、宜川3个地区,调查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草、灌、乔)下05cm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均显著提高了 2mm和2~0.25mm 两个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SOC)的含量,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作用在3个地区有所不同。与农地相比,在绥德,油松和柠条、分别使 2mm和2~0.2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SOC含量分别提高了99%~153%和219%~350% ,但苜蓿没有明显作用;在吴旗,苜蓿、沙棘、刺槐分别使 2mm和2~0.25mm水稳性团聚体中SOC含量分别提高了28%~30%和85%~130%,而刺槐对 2mm水稳性团聚体没有作用,而使2~0.2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SOC含量提高了210% ; 在宜川,白草、羊胡草、狼牙刺和油松使 2mm和2~0.2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SOC含量分别提高了405%~932%和724%~1130%。植被恢复土壤增碳主要是提高了2~0.25mm和2mm 两个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SOC的含量,提高值分别为514%和470%,占土壤有机碳库增量的49%和43%,而对其它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SOC含量的贡献小于16%。以上研究结果说明,植被恢复稳定土层结构、促进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中SOC的形成,可能在黄土丘陵侵蚀景观土壤固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3.
湘西南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有机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湘西南石漠化地区侧柏纯林、侧柏+枫香混交林、湿地松+枫香混交林、栾树纯林和封山育林5种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土壤剖面调查和土壤样品化学分析,研究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坡位、不同林龄的土壤有机碳特征。结果表明:(1)5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为栾树纯林>封山育林>侧柏纯林>侧柏+枫香混交林>湿地松+枫香混交林,并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各林分变化幅度不同,且各土层之间差异显著。(2)随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且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3)同一林分下,不同坡位有机碳含量变化为下坡>中坡>上坡。(4)土壤有机碳密度在5种林分中差异显著,并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在整个土壤剖面上,有机碳密度为54.22~96.52t/hm2,其中0-15cm有机碳密度的贡献率达55.95%。  相似文献   
174.
大都市郊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与生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究大都市郊区"土地利用-生境质量"可持续机制,以天津市郊区武清区为例,通过分析1980—2018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以In VEST模型对其进行Habitat Quality模块水平数值测度,研究京津都市圈发展对大都市郊区土地利用转型与生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1)1980—2018年武清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导,但耕地面积下降明显,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快速增长,未利用地面积大幅缩减,林地和草地占比较小。2)武清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剧烈,耕地转移面积最大,林地和草地集中向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转移,水域集中转向耕地,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转移面积较大,未利用地转换面积较小,但转移概率最为剧烈。3)武清区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增长了2.87%,具体表现为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水域的土地利用变化速率保持正向增长,耕地变化速率呈现负增长。4)总体上,武清区呈现出"城扩耕缩"、"人进草退"的态势,但局部年份也有"草进水进"的转态;武清区生境质量处于中等级,但中等级面积趋于下降,低等级生境质量面积趋于上升,较低等级面积较小且呈下降趋势,较高和高等级生境质量区面积趋于扩大;生境质量低值区以武清城区为核心集中分布,且零星分布于武清区东北、西北地区;生境质量高值区集中分布于武清区东部。研究表明:在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别是加强跨区域都市圈建设中,应当严格保护大都市郊区生态源地,统筹调控大都市郊区生态安全分区,推进大都市郊区生态廊道和全域生态节点建设。  相似文献   
175.
小蔗螟是重要的检疫性害虫,许多国家将其列入检疫性害虫名录,主要危害甘蔗、玉米等作物。本研究基于小蔗螟分布记录,结合环境数据,采用MaxEnt软件对其在中国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小蔗螟在我国的高度和中度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广东、广西及福建等。影响小蔗螟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变量是最暖季平均降雨量和温度变化方差。阐明小蔗螟在我国潜在地理分布及限制其分布的环境变量,可为我国的检疫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6.
影响牧草种子萌发和种苗存活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补播是退化天然草植被恢复过程中的主要措施,种子萌发与种苗存活是植物生活史的关键时期,它可以潜在的影响到植物种群的结构和群落的组成,影响种子萌发和种苗存活的因素不同,所以有必要了解影响这两个过程的因素,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种苗的存活率,加速植被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177.
以具有西南土石山区典型特点的重庆市璧山县为例,通过野外全面调查、样方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结合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专家系统(ES)等现代科学技术,对重庆市璧山小流域进行了生态修复监测研究。经过3年不同生态修复措施的研究,结果显示,小流域内植被覆盖度提高、植物种类增多,数量增加,泥沙量和径流量减少、水土流失减轻,修复效果明显。同时,通过对影响生态修复成效的主要因子生态修复措施、修复年限、人口环境容量的研究,得出结论:在璧山小流域最适合的生态修复措施是近自然式生态修复,修复年限越长、人口环境容量越小,修复成效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8.
陕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密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和2004年冬季,采用粪堆计数法对陕西省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总密度为(0.48±0.75)头.km-2(平均密度±标准差)。以针阔混交林的林麝种群密度最高,为(0.94±0.05)头.km-2(平均密度±标准误),阔叶林和灌木林次之,分别为(0.28±0.02)和(0.13±0.02)头.km-2(平均密度±标准误),草地(包括荒地)以及山顶草地 灌木 低矮乔木镶嵌景观中林麝密度均为0。在北坡,林麝主要分布在中山地带(海拔为1 700-2 100 m),南坡则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带(海拔2 100-2 450 m),这种分布的差异可能与坡向和人为干扰有关。总之,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密度极低,迫切需要加强保护,恢复种群。图2表3参27  相似文献   
179.
传统森林经营以来自古典自由经济学地租理论的有缺陷的假设为前提,使其生态的合理性受到质疑。从长期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上来讲,森林的经营应该是在寻求生态合理性的基础上来追求经济的合理性。这就需要指导森林经营实践的森林经理学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进行发展和创新。迅猛发展的现代生态科学为发展和创新寻求生态合理性的森林经营理论和技术奠定了基础。干扰生态学的发展将自然干扰体制与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持联系在一起,为森林经营提供了生态合理性的理论模型。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不仅为森林经营提供了合适的等级系统,而且为森林经营的生态合理性提供了在景观水平上规划的依据。而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则为森林经理学服务于以森林资源总量增长优先的中国林业发展提供了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0.
茶条木、狗骨木、蒜头果、石栗、东京桐和蝴蝶果等6个树种是高含油量和多用途的木本油料植物,也是具有一定发展前途的生物质能源树种。野外调查表明,茶条木、狗骨木、石栗和蝴蝶果等分布或栽培范围较广,生境类型比较复杂,现存资源量丰富或较多;蒜头果和东京桐的分布范围较窄,现存资源量较少。在育苗造林试验中,6个树种种子的场圃发芽率较高,病虫害少,苗木生长比较迅速,绝大部分可在1-2年内出圃造林;茶条木、狗骨木、石栗、东京桐和蝴蝶果等5个树种的植苗造林成活率较高,蒜头果的直播造林成活率较低,其中茶条木和狗骨木的适应性良好,生长速度较快,东京桐和蒜头果能适应局部小环境但生长较慢,而石栗和蝴蝶果的适应性较差且生长缓慢。通过对比分析各树种野外调查与试验结果,认为茶条木和狗骨木是岩溶山区发展潜力良好和值得重点开发利用的木本油料植物,蝴蝶果和石栗次之,蒜头果和东京桐则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