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9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378篇
林业   227篇
农学   369篇
基础科学   585篇
  563篇
综合类   1366篇
农作物   59篇
水产渔业   95篇
畜牧兽医   117篇
园艺   31篇
植物保护   204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84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51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actical use of a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receiver (hand-held GPS) as a means of measuring and describing pasture areas invaded by weeds. The accuracy of two GPS units, a hand-held GPS with an external antenna (GPS with an antenna) and the differential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receiver (DGPS), were examined in Morioka, northern Japan. In addition, an area of weed patches and a pasture, determined using the GPS with an antenna, were compared to the measurements made with a conventional tape and a weed map was created based on the coordinate data of latitude and longitude measurements. The accuracy of the GPS with an antenna was poor (8.3 m); however, the precision of the unit was reasonable in measuring area. An area estimation error by the GPS with an antenna was 7% when practically measuring weed patches of 141 m2 and 1% in a paddock of 12 566 m2. From these results, it appears that the GPS with an antenna might have an acceptable error in measuring areas for weed control in a pasture. A weed map produced from the coordinate data surveyed using the GPS with an antenna enables the state of weed growth and its domination in an area of pasture to be visually understood. Therefore, GPS technologies easily can be applied to quickly obtain information on weed infestation.  相似文献   
32.
柴达木盆地近50年气温变化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利用柴达木盆地8个气象站点,1961年-2011年月平均、平均最高、平均最低气温数据进行气温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50年来,柴达木盆地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增暖趋势分别为0.54℃/10a、0.43℃/10a和0.74℃/10a,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增幅;增暖在平均最低气温上表现最为突出;四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表现为明显上升趋势,其中秋、冬季增温高于春、夏季,冬季增温贡献最大;各站点气温在空间上表现为较一致的增温趋势,气温增幅从东向西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33.
民勤绿洲生态环境脆弱性模糊物元分析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民勤绿洲水资源、环境和土地利用现状,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民勤绿洲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总体评价.在分析影响民勤绿洲生态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将模糊理论、层次分析法和物元可拓集合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民勤绿洲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模糊物元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水资源、环境、土地资源和人工干预等指标.计算结果表明:民勤绿洲生态环境脆弱性状况总体评价为Ⅲ级,即非常脆弱.该方法简捷、易于计算编程,为西北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4.
中国土地沙漠化对大气CO_2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我国不同地区沙漠化类型的面积、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沙漠化的正逆转速率,计算了我国沙漠化土地中有机碳的变动。结果表明,我国沙漠化土地0-50cm土层中有机碳的,总贮量为753.143Mt,近40年来因土地沙漠化而释放到大气中的CO2,总量达173.286Mt,而逆转过程中固定的CO2量为59.124Mt碳,所以,近40年来我国沙漠化土地净释放到大气中的CO2量为124.475Mt碳,占全球温带和寒带土地每年释放CO2量133Mt碳的93.5%。  相似文献   
35.
用Fuzzy方法对南京市公园景点质量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园林设计的美学原划和专家的经验,确定了景点的质量因子,采用了模糊数学方法和传统的数理统计调查方法作对比,对南京市24个公园104个景点的质量进行综合评判,选出了最佳景点10处。结果表明,Fuzzy综合评判与景点的客观实际相符,差异较小,传统的数理统计调查方法则差异较大,以评判结果为依据,总结了南京各公园景点建设的四大优点,对现有景点的保护,建设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6.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2022年《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刊出论文的总体情况和农业环境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重点评述了土壤环境、环境健康与农产品安全、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农业与全球变化领域刊出的论文,总结了当前这些领域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及取得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37.
烟叶品质是反映和体现烟叶必要性状均衡情况的综合性模糊概念,其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烟草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而且对烟草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应用模糊综合--加权平均模型,从烟叶香味、化学成分、燃烧性及农药残留等方面选取11项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对2003年重庆市烟叶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烟叶样本武隆2和酉阳1的隶属度远大于其它样本的隶属度,分别为0.695和0.630,说明两样本烟叶的品质最好;巫山2等多数烟叶样本的隶属度在0.1~0.2之间,样本烟叶品质次之;巫山1等烟叶样本的隶属度在0~0.1之间,样本烟叶品质相对较差。应用F分布法确定k次抛物线分布函数作为烟叶品质模糊综合评价的隶属函数,充分体现了烟叶品质评价本身的特点,而通过构建模糊综合一加权平均模型,可充分获取信息,对多样本进行比较排序,计算方法简便,评价结果可靠、合理。  相似文献   
38.
利用模糊控制理论设计木材铣削加工在线控制系统。并应用MATLAB软件对该模糊控制系统进行验证和仿真,获得了最佳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39.
北京市大兴永定河沙地综合治理效益评价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建立了一套能完整反映北京市大兴永定河沙地治理中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实现了效益评价的客观合理性。  相似文献   
40.
为了探讨人工林地力潜在的衰退趋势,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一家河牧场境内26年生杨树人工林和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养分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种人工林下的土壤养分衰退趋势均不明显,客观地反映了这2种人工林在该地区造林26年后土壤养分变化的实际情况,为该地区人工林的营造及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