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3篇
  免费   241篇
  国内免费   172篇
林业   132篇
农学   118篇
基础科学   10篇
  143篇
综合类   717篇
农作物   136篇
水产渔业   241篇
畜牧兽医   1244篇
园艺   53篇
植物保护   532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生防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大豆胞囊线虫的各类生防因子,如食线虫真菌、食线虫细菌、杀线虫植物、捕食性线虫和捕食性土壤动物等,其中研究较深入的是食线虫真菌和细菌,食线虫真菌可归纳为5种类型,即捕食性真菌、专性内寄生菌物、机会真菌、产毒真菌和菌根菌;另外,还对其他生防因子的最新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类综述,并对大豆胞囊线虫的生物防治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2.
为探明锈叶杜鹃菌根侵染特征,采用碱解离酸性品红染色法对贵阳市乌当万亩杜鹃林景区的锈叶杜鹃进行了菌根侵染情况及菌丝体形态观察,并分析了其土壤的养分含量。结果表明:锈叶杜鹃菌根菌丝体形态可分为粗菌丝体(直径2~6μm)和细菌丝体(直径1~2μm)两类,粗菌丝体有5种类型,细菌丝体有6种类型;锈叶杜鹃的菌根侵染率上坡显著高于中坡和下坡,中坡显著高于下坡;侵染率的高低与根际土壤总氮、水解性氮、SOC、腐殖土层厚度等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 pH、全钾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3.
为建立液体培养真菌菌丝体及发酵液的高效分离方法,以不同种属具代表性的真菌菌株(木霉属的棘孢木霉菌、毛壳属的球毛壳菌、核盘菌属的核盘菌、镰刀菌属的尖孢镰刀菌、链格孢属的链格孢菌和丝核菌属的立枯丝核菌)为例,采用高速离心法、减压抽滤法和多层纱布过滤法分别将菌丝体与发酵液分离,比较3种分离方法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高速离心和减压抽滤法操作步骤多、收集速度慢、耗电、成本高、对某些液体培养菌丝体收集效果差;多层纱布过滤法操作简单、分离速度快,节能、成本低以及收集的菌丝体含水量低,且不影响提取菌丝体的核酸质量。  相似文献   
64.
以酿酒酵母为研究材料,采用酵母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分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基因缺失(sod1Δ)对酵母细胞应答真菌细胞壁抑制剂钙荧光白(CFW)全基因组转录表达谱的影响,为揭示植物病原真菌细胞壁调控机制以及植物抗真菌基因工程改造提供新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CFW(10μg/m L)处理1 h后,与野生型酵母细胞相比,sod1Δ酵母细胞中211个基因发生了显著差异表达(97个基因表达上调、114个基因表达下调)。随机选取5个差异表达基因采用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芯片分析结果一致。差异表达基因功能主要涉及细胞壁、细胞代谢、蛋白质合成、细胞防御以及大量功能未知蛋白。以上结果表明,SOD1基因缺失可显著改变酵母细胞应答真菌细胞壁抑制剂CFW胁迫的全基因组转录表达谱。  相似文献   
65.
为分析耐盐植物碱蓬根系真菌的组成和耐盐程度,采用常规植物组织真菌分离方法对盐碱地中生长健康的碱蓬根系进行真菌分离,将分离得到的真菌在不同NaCl浓度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检测菌株的嗜盐耐盐性,并对分离得到的嗜盐耐盐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得到耐盐真菌40株,分别属于镰刀菌属(Fusarium s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曲霉属(Aspergillus sp.)、腐霉属(Pythium sp.)等,其中,棘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是没有被报道过的耐盐真菌;分离得到嗜盐真菌3株,都属于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结果表明,耐盐植物碱蓬中嗜盐耐盐真菌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66.
【目的】证实温度对锦鲤疱疹病毒CyHV-3体外增殖和致病性的影响。【方法】选用CyHV-3-EGFP病毒株为研究对象,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病毒滴度,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病毒体外增殖,研究病毒的热稳定性、以及温度对病毒的体外培养和体内致病性的影响。【结果】CyHV-3在4~36℃条件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温度超过36℃后,病毒活力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50℃时病毒活力完全丧失。感染温度对CyHV-3病毒活力影响不大,高温(37℃)和低温(4℃)时病毒都具有感染能力。但是,孵育温度明显影响病毒活力,温度高于30℃时,CyHV-3的增殖能力减退甚至消失。鲤鱼感染CyHV-3病毒后,低温组(15℃)的死亡率为26.67%,常温组(25℃)的死亡率为73.33%,高温组(30℃)和对照组的死亡率均为0。【结论】证实了CyHV-3病毒在低温下能够增殖并且具有致病性,解释了近年来锦鲤疱疹病毒(KHVD)的暴发及流行不再受限于春秋季节的现象。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长期咸水灌溉对棉田土壤理化性质、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方法】设3个灌溉水盐度处理为0.35、4.61和8.04 dS/m,分别代表淡水、微咸水、咸水3种灌溉水质,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测定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与淡水灌溉相比,微咸水和咸水灌溉显著提高了土壤盐分和土壤容重,但降低了土壤pH、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微咸水和咸水灌溉显著增加细菌OTUs,而咸水灌溉显著降低真菌OTUs。咸水灌溉显著增加细菌Chao1和ACE指数,降低Shannon指数,降低真菌Chao1和ACE指数,增加Simpson指数。微咸水和咸水灌溉显著降低细菌RB41、H16、Haliangium、硝化螺旋菌属、溶杆菌属、苔藓杆菌属、酸杆菌属和真菌被孢霉属、粉褶菌属、Tetracladium的相对丰度,但显著增加细菌鞘脂单胞菌属、芽单胞菌属、Gaiella、Ilumatobacter、Solirubrobacter、Nocardioides和真菌弯孢菌属、球腔菌属的相对丰度。随着灌溉水盐度的增加,细菌群落潜在生物标志物的数量逐渐减少,为4个、2个和1个,真菌群落潜在生物标志物数量在微咸...  相似文献   
68.
用东乡伊蚊叮吮含有唇乳突丝虫微丝蚴的模型动物——小鼠血液,待微丝蚴在蚊体内发育至感染期时,分离出感染坳,皮下多点接种43只昆明小鼠(每只15~200条)、1只山羊及2只绵羊(每只200~300条)和4匹驹(每匹750~1 250条);将指状丝虫接种到20只昆明鼠体内,比较两种虫体的致病性。结果:唇乳突丝虫感染鼠有16只经1~8 d潜伏期发病,呈现瘫痪、昏迷症状后死亡.实验羊和驹经5~21d潜伏期后均呈不同程度的运动和神经症状,于接种虫体后40~140 d扑杀.经病理学观察,3种动物脑脊髓均呈现虫伤性液化坏死灶及非化脓性脑脊髓炎变化,在其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切片中发现丝虫虫体断面或钙化碎片,从而证明唇乳突丝虫可人工感染昆明小鼠、羊、驹发生脑脊髓丝虫病,进而提出该虫可以成为马、羊脑脊髓丝虫病的病原之一。指状丝虫感染鼠死亡率高于唇乳突丝虫感染鼠(P<0.01),初步认为唇乳突丝虫致病性较指状丝虫弱。  相似文献   
69.
奶牛布氏杆菌病、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及新孢子虫病是导致我国奶牛流产发病比例升高的主要疾病,有效防控这四种疾病一直是世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对上述四种疾病的流行现状及疫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0.
Herpesvirus infections are generally subjected to strong host species restriction, although virological and serological investigations have revealed the possibility of cross-species infections in closely related animal species.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susceptibility of goats to infection by Bubaline alphaherpesvirus 1 (BuHV-1). Four goats were inoculated intra-nasally with BuHV-1 and monitored clinically, virologically and serologically for 42 days. None of the goats displayed clinical signs although all the animals variably shed the virus by the nasal route during the first 12 days after infection. BuHV-1 was also detected in the white blood cells of two animals in the first week post infec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goats are susceptible to BuHV-1 infection and that they could play an epidemiological role in the circulation/transmission of the virus among domestic and wild ruminants and impact to some extent on the control plans for herpesviruses in catt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