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1篇 |
免费 | 194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篇 |
农学 | 24篇 |
基础科学 | 12篇 |
38篇 | |
综合类 | 284篇 |
农作物 | 11篇 |
水产渔业 | 765篇 |
畜牧兽医 | 47篇 |
园艺 | 1篇 |
植物保护 | 1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0篇 |
2024年 | 55篇 |
2023年 | 46篇 |
2022年 | 34篇 |
2021年 | 57篇 |
2020年 | 70篇 |
2019年 | 56篇 |
2018年 | 46篇 |
2017年 | 47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51篇 |
2013年 | 83篇 |
2012年 | 63篇 |
2011年 | 64篇 |
2010年 | 56篇 |
2009年 | 52篇 |
2008年 | 49篇 |
2007年 | 40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探究茭白种养模式的施肥策略,设置茭虾共作(ZC)、茭白单作(Z) 2个处理,研究茭虾共作对土壤氮磷含量、茭白产量和茭白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吸收分配的影响。2021-2022年的研究结果显示,茭虾共作模式较茭白单作模式采茭期土壤中全氮、全磷、速效磷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0.85%~38.89%、5.45%~13.79%、6.19%~61.79%,净茭产量提高了5.10%~19.54%,采茭期茭白茎、叶、净茭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14.41%~16.58%、10.28%~15.15%、10.57%~21.45%。2021年茭虾共作处理较茭白单作处理在采茭期叶的氮含量显著增加了25.74%,但在孕茭期茎中磷含量显著减少了16.76%;2022年氮肥减量、减量投喂下,茭虾共作处理较茭白单作处理在孕茭期茎的氮含量显著减少了23.75%,在分蘖期叶中磷含量显著减少了12.08%,2 a全生育期同一器官的钾含量在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对于养分积累,2021年茭虾共作处理在分蘖期叶的氮、磷、钾积累量较茭白单作处理分别减少26.04%、27.27%、30.11%,但在采茭期茎的氮、钾积累量和叶的氮、磷积累量较茭白单作处理分别增加18.80%、38.41%和44.77%、35.71%;2022年在氮肥减量、饲料减量投喂下,茭虾共作处理在采茭期叶的磷积累量和茎的钾积累量较茭白单作处理显著增加30.0%和30.77%。关于养分分配,2种处理的茭白在孕茭期和采茭期氮素的分配均以茎、叶为主,而磷、钾元素的分配均以茎为主,茎分配比例在42%~66%。对于养分转运,2021年2种处理茭白的根、茎、叶在氮、磷转运上大多为表现为“库”器官,而在钾转运上大多表现为“源”器官;2022年氮肥减量、减量投喂下,茭白的根、茎、叶在氮、磷、钾转运量上大多表现为“源”器官。因此,在茭虾共作模式中适当减少肥料、饲料的投入,能促进形成合理的源库关系,有利于茭白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2.
103.
选取三江平原湿地开垦前后具有代表性的地表水类型,以空间换时间的方法对比分析了湿地开垦对地表水中可溶性铁(WSIFe)含量与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田块尺度上,湿地地表积水、排水中WSIFe的含量均值分别为2.20、1.75mg·L^-1;开垦为大豆田后地表无积水,排水中降为1.34mg·L^-1;开垦为水田后分别增加为2.76、2.38mg·L^-1,这与使用铁含量较高的地下水灌溉有关。在区域尺度上,虽然湿地开垦导致沼泽性河流中WSIFe含量降低,但目前含量(均值为0.66mg·L^-1)仍高于黑龙江(0.34mg·L^-1),是黑龙江WSIFe的重要来源;农田排水干渠中WSIFe含量均值为0.42mg·L^-1,也是黑龙江WSIFe的来源之一,但其贡献量低于沼泽性河流;湿地开垦减少了地表水中WSIFe向黑龙江的输出。湿地开垦后地表水中Fe^3+的相对含量在田块尺度上出现增加,在区域尺度上有所降低,湿地开垦前后地表水中WSIFe的主要存在形态均为Fe^3+。无论是田块尺度还是区域尺度,湿地开垦后地表水中WSIFe含量的季节变化都与灌溉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04.
105.
咪鲜安及其主要代谢物对常见水生动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全面正确评价味鲜安的生态环境效应和毒性,采用静态试验法,研究了味鲜安及其制剂和咪鲜安的主要代谢物对泥鳅、湘云鲫和蝌蚪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咪鲜安制剂的毒性作用稍大于咪鲜安的;咪鲜安及其制剂对湘云鲫、泥鳅和蝌蚪的急性毒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蝌蚪、泥鳅、湘云鲫;咪鲜安(BTS 40542)及其主要代谢物(包括BTS 44595,BTS 44596和BTS 45186)对蝌蚪的毒性作用大于泥鳅的,其毒性从大到小依次为:BTS 45186,BTS 40542,BTS 44595,BTS 44596;在评价咪鲜安的生态环境效应时,不仅要注意咪鲜安母体及其使用制剂的残留与毒性,还要特别重视咪鲜安主要代谢物的残留与毒性. 相似文献
106.
107.
以青鱼、草鱼、鲢、鳙、卿5种淡水鱼为研究对象,研究淡水鱼糜加工中漂洗水温对蛋白质热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⑴5种鱼肉经漂洗后的肌原纤维Ca^2 -ATPase活性及凝胶强度均随漂洗水温上升而降低,并且在水温达15℃时有一加速下降的转折点;⑵鲫蛋白质受漂洗水温影响最小,其余依次为草鱼、青鱼、鲢、鳙。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周年采集标本,对鄱阳湖区两个不同用途的卫星湖泊——青岚湖和军山湖淡水蚌类资源现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青岚湖淡水蚌类有11属35种,优势种为圆顶珠蚌、洞穴丽蚌和中国尖嵴蚌;军山湖有9属16种,优势种为圆顶珠蚌和洞穴丽蚌,且两湖标本各属所含种数差异较大。青岚湖淡水蚌类密度和生物量明显大于军山湖,前者分别为0.57 ind/m2和15.94 g/m2,而后者分别为0.19 ind/m2和0.77 g/m2。两湖蛏蚌属密度和生物量均为零,但青岚湖其余各属生物量明显大于军山湖;并且除楔蚌属和扭蚌属外,青岚湖其余各属密度明显大于军山湖。两湖淡水蚌类生物量和密度之间都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两湖群落相似系数为41.67。作为天然湖泊的青岚湖比作为增殖湖泊的军山湖面积小很多,但青岚湖淡水蚌类资源比军山湖丰富,说明人工增殖对军山湖淡水蚌类资源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9.
为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田块水体细菌的影响,通过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针对施用化肥(CF)、有机肥(OF)和有机肥加腐熟鸡粪(OM)等3种施肥模式的水体细菌进行检测。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在3种不同施肥模式下的稻田中主要细菌门类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藻门(Cya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主要优势菌属为Sporichthyaceae hgcl_clade、Limnohabitans、Polynucleobacter、Alpinimonas、Comamonadacea和Hydrogenophaga。在3种模式中,施用有机肥的田块细菌丰度显著高于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加腐熟鸡粪的田块,细菌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施用有机肥加腐熟鸡粪田块,与施用化肥田块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在施用有机肥模式下,水体微生物具有更好的多样性,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有机肥与腐熟鸡粪配施虽然会降低水体细菌的物种多样性,但是腐熟鸡粪与有机肥配施会大大降低蓝藻细菌的丰度。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肥组与有机肥加腐熟鸡粪组水体细菌群落相似度更高。对稻田水体细菌与水体理化因子关联分析发现,对水体细菌影响最主要的环境因子是溶氧、总氮、pH和总磷。研究结果为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为稻田综合种养施肥模式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0.
克氏原螯虾和红螯螯虾出肉率与可量性状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合理的方法评估比较克氏原螯虾和红螯鳌虾出肉率的高低,从而为其选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2种虾的出肉率和可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红螯螯虾出肉率高于克氏原螯虾出肉率,第一腹节宽为影响克氏原螯虾出肉率的重点性状;体长和头胸甲长为影响红螯螯虾出肉率的重点性状,全长次之。得出结论:(1)可量性状与出肉率的相关性相较于可量性状与肉质量的相关性更能突出重点性状;(2)通过测量可量性状或通过性状比值进行克氏原螯虾和红螯螯虾出肉率方面的选育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