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2篇
  免费   328篇
  国内免费   226篇
林业   94篇
农学   128篇
基础科学   143篇
  201篇
综合类   1116篇
农作物   70篇
水产渔业   994篇
畜牧兽医   2060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38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261篇
  2020年   207篇
  2019年   245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187篇
  2016年   169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249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89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201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263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91.
研究以酵母菌和黑曲霉为发酵微生物,木薯渣为发酵底物,采用固态发酵方式,探索基质含水量、无机氮源种类和添加量、磷酸盐和糖蜜等发酵条件对发酵产物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生料扩大培养试验,初步探讨木薯渣发酵饲料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生料发酵条件为基质含水量70%、硫酸铵添加量15%、磷酸二氢钠添加量0.5%、酵母菌和黑曲霉接种量10%,发酵周期60h。  相似文献   
192.
【目的】通过研究肉鸡采食音频提出一种基于音频技术的肉鸡采食量检测方法,以摆脱目前我国肉鸡采食量数据主要是人工测量群体采食量的现状,为准确获取肉鸡采食量信息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录音笔采集到的采食音频经分帧加窗、端点检测等预处理后,将有效声音片段提取出来,依托不同声音的功率谱密度曲线差异,使用单分类支持向量机(OC-SVM)对提取出的有效声音片段进行分类识别。利用音频技术检测肉鸡进食时的啄食次数,分析确定啄食次数与采食量的关系,利用啄食次数与采食量的高相关性计算肉鸡采食量。【结果】利用音频技术检测的肉鸡啄食次数与采食量高度相关,决定系数(R~2)=0.982 5。啄食次数计算正确率为94.58%,采食量计算正确率为91.37%。【结论】该方法可用于肉鸡采食量测定。  相似文献   
193.
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技术,研究微波功率、处理时间及料液比对脱脂酸浆籽中多糖提取率的影响。运用minitab15.0数据分析软件,采用Box-Behnken的中心组合设计,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法优化工艺条件,建立微波提取多糖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并以多糖的提取率为响应值做响应面,得到优化条件为:料液比1∶12,微波功率610 W,微波处理时间83 s。在此条件下实际多糖提取率为5.57%。  相似文献   
194.
纤维素酶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纤维素酶可以有效降解纤维素,将纤维素水解转化为二糖或单糖,为能源、食物和化工等产业提供可用的原料,在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文章就纤维素酶的特点及纤维素酶在食品、发酵、饲料和纺织等工业方面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5.
[目的]探讨秸秆型颗粒饲料的部分最优加工参数,为甘肃省河西地区加工生产秸秆型颗粒饲料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方法设计两种类型的秸秆型颗粒饲料:(A)秸秆颗粒饲料和(B)秸秆精粗颗粒饲料,通过研究不同组别的秸秆型颗粒饲料加工过程中制粒水分、秸秆粉碎粒度、粘结剂添加比例、干燥冷却时间等因素对颗粒密度、成型率及水分等指标的影响,建立回归方程,并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确定两种秸秆型颗粒饲料的最优加工参数.[结果]当制粒水分为16.63%、秸秆粉碎粒度为5.0 mm、粘结剂添加比例为0.58%、干燥冷却时间为15.74 min时,秸秆颗粒饲料3个成品指标的综合效果最佳;当制粒水分为12.00%、秸秆粉碎粒度为2.0 mm、粘结剂添加比例为1.92%、干燥冷却时间为25.00 min时,秸秆精粗颗粒饲料3个成品指标的综合效果最佳.[结论]在制粒机本身性能不变的条件下,饲料配方、粉碎粒度、调质及冷却干燥时间等因素对秸秆型颗粒饲料质量指标均有一定影响;利用均匀设计—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设计试验,可在取得较好代表性结果的同时减少试验工作量,提高试验效率.  相似文献   
196.
【目的】考察单独或联合添加糖蜜和米糠对香蕉茎叶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为寻找出便于推广应用的青贮发酵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对香蕉茎叶进行青贮发酵时,分别设添加4%乳酸菌(LAB组)、4%乳酸菌+4%糖蜜(糖蜜组)、4%乳酸菌+4%米糠(米糠组)、4%乳酸菌+4%糖蜜+4%米糠(混合组)4个处理组及不添加任何辅料的对照组,青贮30 d后对各青贮饲料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4个处理组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明显提高,其感官评分均高于51分,达到良好或优等青贮饲料的标准。其中,添加米糠(米糠组、混合组)可降低青贮饲料的水分含量,提高粗蛋白含量;添加糖蜜(糖蜜组、混合组)可明显改善青贮饲料的感官品质,提高蛋白质含量,降低pH、氨态氮和单宁含量;联合添加糖蜜与米糠(混合组)不仅显著提高了青贮饲料的干物质和粗蛋白含量,还有效降低了氨态氮、粗纤维和单宁含量,呈协同作用。【结论】复合添加乳酸菌、糖蜜和米糠能改善香蕉茎叶青贮饲料品质,显著提高青贮饲料的消化利用率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97.
抗生素作为主要的饲料添加剂在几十年的广泛应用过程中造成了致病菌耐药性增强、动物免疫力降低、影响动物疫苗的效价、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农业农村部已发布公告,自2020年起我国饲料全面禁止添加使用抗生素类添加剂,饲料行业正式进入“无抗时代”。长期以来,研究人员积极寻求研发各种抗生素替代品及绿色无害的饲料添加剂,以消除或减轻禁用抗生素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就目前主要抗生素替代品的抗菌特点及抗菌机理进行综述,旨在为“禁抗”后抗菌性添加剂在饲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8.
[目的] 建立一种浑浊型微生态菌剂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方法] 以黄原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稳定剂,以饲用微生态菌剂干粉为悬浮成分,制备微生物水悬浮体系。对制备的悬浮剂进行稳定性评价,测定指标包括稳定系数、黏度、存放稳定性、冷贮存稳定性和活菌总数。[结果] 随着稳定剂添加比例的增加,悬浮剂的稳定系数逐渐增加。添加0.20%稳定剂,体系的稳定系数达到91.38%,极显著(P<0.01)高于空白对照组。悬浮体系的黏度随着稳定剂添加量的增加和贮存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当稳定剂添加比例为0.20%时,体系不出现分层现象,达到稳定状态。经过24 h冷贮存(4 ℃)后,添加0.10%稳定剂的悬浮剂活菌数出现下降,添加0.10%~0.25%稳定剂显著(P<0.05)低于空白对照组,但仍维持在109 CFU/mL以上。[结论] 稳定剂添加量为0.20%时,饲用微生态菌剂悬浮剂无分层现象出现,无论常温还是冷贮存24 h后,制成的悬浮剂中活菌数均保持在109 CFU/mL以上,能够保证饲用微生态菌剂的有效活菌数。  相似文献   
199.
双壳贝类营养需求及人工饵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厂化养殖是未来贝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微藻的培养容易受到气温、光照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占用大量水体,因此研发双壳贝类人工饵料已成为贝类工厂化养殖的关键因素。本文简述了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对双壳贝类生长、繁殖及免疫的影响,详细叙述了微藻干粉、大型海藻处理物、酵母、微粒饲料、液态微胶囊饲料和固态微胶囊饲料6种人工饵料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研发新型的双壳贝类人工饵料及开展工厂化养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0.
Abstract

In feeding studies, red clover (RC) influenced positively the N utilization by ruminant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yphenol oxidase (PPO) activity and forage quality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Our objective was to investigate seasonal, site, genotype, and management effects on specific PPO activity in RC in three experiments under field conditions, and relate the activity to forage-quality parameters. In Experiment 1, six RC genotypes at two study sites were submitted to a 3-cut system. Specific PPO activity, forage quality, and vegetation stage were determined. PPO activity varied between harvest and study sites, with genotypes differing up to 3-fold in PPO activity within harvests. The specific PPO activity, forage quality, and vegetation stage in RC subjected to 5-cut system and grazing (Experiment 2) were determined. Additionally, in Experiment 3, cutting frequency in RC swards including mechanical stress (rolling) was investigated. The induction of PPO activity in RC by grazing or mechanical stress (Experiments 2 and 3) increased the activity up to 2.5-fold compared with RC at similar vegetation stage submitted to the 5-cut system. Mechanical stress induced by grazing or rolling, and seasonal differences, seem to have a larger influence on specific PPO activity than does the genotype effect observed in Experiment 1. For forage quality, an increased specific PPO activity explained 29–46% of the reduction in protein fraction ‘A’ content (non-protein N) in the cutting systems in Experiments 2 and 3. Other CP fractions achieved a lower relation. Furthermore, the precipitation-to-temperature ratio preceeding a harvest explained 63% of the variation in the specific PPO activity. In conclusion, the PPO activity in RC is induced by grazing and rolling. Whereas weather conditions preceeding a harvest showed a large influence, genotype influence had only minor relevance. These results may have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harvest management towards efficient N utilization by rumin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