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4篇
林业   19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19篇
  91篇
综合类   189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137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生态浮床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人类对水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全球出现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如何有效利用水资源及将污废水处理回用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头等大事.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虽然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如投资大、难操作、产生二次污染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将目光转向了利用高等植物净化污水.生态浮床技术作为其中一种生物处理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生态浮床以其独特的优点,通过植物根系的吸附和吸收作用,富集水中的N、P等元素,降解、富集其他有害无毒污染物,并以收获植物体的形式将其搬离水体,从而达到治理水体的目的,既保护了水生态环境,又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2.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富营养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给建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长期生态研究数据信息库及生态工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丹江口水库建立陶岔(渠首)自动监测点,丹江库心、大石桥(入库上游)和汉江库区丹江口坝前监测点,于2004-03—2006-05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微生物菌群、浮游生物与理化指标进行监测。按水样采集标准方法采样,采用污水生物系统法、营养状态指数法和单因子评价法对中线水源区进行富营养化程度评价。在4个监测点共采集到浮游生物94属202种(含变种),未发现水体重污染指示种。浮游植物8门67属161种(含变种),占浮游生物种的80%,浮游植物污染指示种21属24种(含变种),β-中营养型占浮游植物污染指示种38%;浮游动物27属41种(含变种),占浮游生物种的20%,包括3种浮游动物污染指示种;水源区叶绿素a质量浓度为4.25μg/m3,营养状态指数0.0001;理化检测指标中除总氮(Ⅲ类)外,其他指标均符合Ⅰ类水质标准。中线水源区为寡污型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符合南水北调调水水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23.
内蒙古乌梁素海湿地演化遥感动态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87年以来的TM资料,对内蒙古乌梁紊海湿地演化进程进行动态分析,了解到由于大量的农田退水进入乌梁素海造成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大型水生植物遍布全湖,生物量与生物填平作用随之急剧增加,加快了沼泽化进程。本文提出了以机械化方式收获大型水生植物转移氮、磷营养盐,从而延缓乌梁素海沼泽化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4.
水体富营养化中的氮素污染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针对目前严重的水污染问题,综述了河流和湖泊富营养化污染的形成原因、产生的危害和其中重要污染因素"氮素"的污染状况,并对消除氮素污染的生物防治技术从基本方法、原理和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更好的解决水体氮素污染问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5.
为研究三垟湿地不同底泥疏浚量对水体的影响,采用STELLA软件,构建了三垟湿地水体TP变化的生态模型并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若不疏浚,水体TP会进一步增加;若将1/4的底泥清除,可维持现有水质不再恶化;若清除3/4的底泥,会对水质起到改善作用,第13个月TP浓度可接近Ⅴ类水标准,3年后达Ⅳ类水标准。模拟注入Ⅳ类水,不进行底泥疏浚,TP浓度会迅速增加,1个月后增加到407.09mg.m-3,超过Ⅴ类水标准;若清除底泥的1/4,水质也迅速恶化,2个月后为433.50mg.m-3;若清除底泥的1/2,TP浓度会缓慢上升,3个月后仍好于Ⅴ类水,但水质仍缓慢趋于恶化;若清除3/4的底泥,则TP浓度缓慢下降,具有维持和净化水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26.
微生物菌剂处理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室内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含有光合细菌、放线菌、乳酸菌、酵母菌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在室内采用投菌法对富营养化人工景观湖水进行净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投加量的菌剂对水体进行处理,水体中的总氮(TN)、总磷(TP)、COD队浊度显著降低。投加量为0.01%的处理效果最好,经过处理后。水体中TN浓度为1.31mg·L^-1,TP为0.03mg·L^-1;CODCr为19.38mg·L^-1综合多种水质指标,均能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满足非人体接触游乐区的水质要求,符合GB12941—91景观娱乐用水C类标准,藻类基本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27.
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理论的富营养化评价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水体富营养化及其程度属于模糊概念这一客观实际,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理论,以叶绿素a、总磷、总氮、透明度和高锰酸盐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尝试建立富营养化评价的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并以南方某大型水库为例,按年、汛期和非汛期3个阶段开展了富营养化评价研究。评价结果表明2005-2008年年均富营养化特征值分别为2.829 0、2.717 7、2.844 9、2.535 4,汛期分别为2.913 8、2.731 4、2.971 7、2.444 7,非汛期分别为2.748 3、2.712 5、2.713 8、2.648 8。可见该水库正处于由中营养向富营养过渡阶段,实例同时也表明该方法用于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28.
29.
漂浮植物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软隔离小区试验研究了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黄花水龙(Jussiaen repens L.)、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水鳖(Hydrocharis dubia(Bl.)Backer.)和四角菱(Trapaquadrispinosa Roxb.)5种不同漂浮植物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00天植物处理,5种飘浮植物对水体中总氮的去除率为黄花水龙(63)%>凤眼莲(57%)>水鳖(46%)>四角菱(42%)>空心莲子草(34%),对总磷的去除率为凤眼莲(52%)>黄花水龙(50%)>水鳖(45%)>四角菱(31%)>空心莲子草(22%),其中凤眼莲、黄花水龙处理围区的水质净化效果最好,水体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也最高,这与植物自身吸收同化污染水体中氮素、磷素的能力大小及植物根系微生物的作用都有关。凤眼莲、黄花水龙在提高水体透明度方面表现最佳,试验围区在处理40天后水质透明度即可达到1 m以上,而空心莲子草、水鳖和四角菱的试验围区则需要处理60天以后透明度才能达到1 m以上。5种漂浮植物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都有较好的净化效果,且易于成活,容易管理,可在今后的水质净化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0.
Recent changes in the trophic structure of the Black Sea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During the past few decades, the Black Sea has been subjected to various human impacts that have led to changes in the ecology of this inland sea. River runoff has introduced high levels of certain heavy metals and other toxic substances as well as detergents. Ship traffic has led to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species, and fishing pressures have also altered the ecology of the area.
This paper reviews major ecological changes over the past 40 years. An increase in nutrients has caused eutrophication, with outbursts of phytoplankton blooms and changes in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se algae. Small-sized zooplankton species and gelatinous zooplankton have become more common, while many of the herbivorous copepods have decreased in abundance or have disappeare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redatory ctenophore Mnemiopsis leidyi in the 1980s has had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lankton community and has led to a sharp decline in anchovy stocks. Decreased water transparency has led to a loss of macrophytic algae, except in shallow waters, and to a subsequent decline in the zoobenthos associated with this flora. Eutrophication has also led to decreased oxygen concentrations in the near-bottom water due to large amounts of decomposing phytoplankton, and regions of hypoxia and anoxia now appear on the shelf, with consequent reduction in benthic populations of invertebrates and demersal fish. The numbers of fish species harvested commercially have fallen from 26 to 5, but the total catch has increased, owing to increases in abundance of small fish (e.g., sprat) and horse mackerel, and to increased fishing effo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